更新时间:2024-01-12 11:14
肖鸿麟(1916—1991),广东大埔县人,农业经济学家,先后在东京法政大学、东京帝国大学学习,1946年归国后进入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农业经济系教授,兼任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出版翻译有论著多部。
肖鸿麟先生1916年11月14日生于广东省大埔县。肖先生早期的求学之路十分曲折,先后就读的广东大埔县的百堠中学和湖山中学,以及汕头市的回澜中学和省立高级商业学校等均因当时社会动荡学校停办,不得不暂时休学或转学。无奈之下,肖鸿麟先生于1935年在汕头市济川医院学医一年后,到上海谋生,暂居于姐夫照相馆帮忙。然而,肖鸿麟早年对经济学的热忱并未消减,在照相馆工作之余,报读了上海沪江大学商学院夜校。翌年,肖鸿麟先生在国内上大学受阻的情况下,决定留学日本,到东京法政大学法学部政治经济学系学习。1939年毕业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深造。肖鸿麟先生学成归国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学术研究和教育方面。1941年回国后进入北京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前身),任农业经济系教授,兼任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五年,讲授“经济学”、“农村合作社论”、“农业政策”等课程。抗战胜利后任北平临时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一年,讲授“经济学及农业经济学”课程。临时大学结束后,继续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教,期间曾兼任国立东北大学农业学院教授和朝阳大学教授等,讲授“中国农业经济问题”和“农业经济学”等课程。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农业经济系任教,讲授“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和“外国农业经济”课程中的日本农业经济部分。
在讲授相关课程的同时,鉴于当时缺少合适教材,肖鸿麟先生还编写了相关课程的教材,以便于课程讲授。肖鸿麟先生著述等身,精通日文,俄文,英文三种外语,发表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和译著。新中国成立前,1941年和1942连续两年在《日本农业经济研究》杂志发表日文文章《中国农业合作社(农业组合)研究》和《华北农业劳动相关研究》。1943年在《华北农业》杂志发表文章《北京郊区农业劳动的季节分配》。同年,《华北农产物交易相关研究》(日文)在华北合作事业总会出版社出版。此外,还翻译了日文著作《纯粹经济学》。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和1951年在《光明日报》上分别发表《美国农业经济的没落》和《美帝对日经济政策的分析》两文,1952—1954年分别在《新建设杂志》上分别发表《我国土地改革的成就》、《关于推进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几个问题》和《论我国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等三篇文章,1955年,在《经济研究杂志》和《农业经济译丛》上分别发表《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若干政策的客观依据问题》与《农业经济学的对象和内容》(译文)、《论作为一门科学的农业经济学》(译文)和《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课程的对象、方法和任务》(译文)等四篇文章,1963年在《农大农经系科学讨论会论文集》中发表《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级差地租收入的初步认识》;1954年,中文版《中国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在中华书局出版,同年,《如何实现我国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55年,中文版《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曾在苏联译成俄文出版),同年,《列宁的合作社计划及其在苏联的实现》(译著)和《保加利亚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译著)分别在中华书局和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除了教学和研究外,肖鸿麟先生还十分重视社会调研,将社会调研视作农业经济的基础,指导学生进行农村调查实习,并参加了有关华北农业劳动、华北农村集市等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