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20
肛周脓肿,亦称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或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多由肛腺阻塞感染引起。其也可继发于外伤、克罗恩病、结核病、艾滋病及恶性肿瘤等。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20到60岁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肛腺感染未穿透内括约肌,沿黏膜下扩散可在直肠及直肠肛管移行区形成黏膜下脓肿。
肛周脓肿的感染大多来源于肛隐窝感染,肛隐窝感染沿肛腺以及淋巴引流方向扩散到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形成脓肿。另有少数肛周脓肿继发于外伤、克罗恩病、结核病、艾滋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
肛隐窝开口向上,形似口袋,当粪便向下移动时,肛隐窝容易积粪,堵塞的肛隐窝内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感染。
感染沿肛腺、周围的肌肉或淋巴引流向上、向下、向外不同方向蔓延,扩散到肛管直肠周围的不同间隙形成不同部位的脓肿,例如向外穿过外括约肌形成坐骨直肠窝脓肿,向下到达肛门周围形成肛周皮肤下脓肿,向上到达肛提肌上可形成肛提肌上脓肿等。
另外,约有10%的肛周感染可来源于肛门直肠的手术或外伤,也可继发于克罗恩病、结核病、艾滋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
任何导致抵抗力低下的因素都有可能诱发肛周脓肿,如糖尿病、艾滋病、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放化疗、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浅表肛周脓肿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的持续性疼痛和肿胀,在坐立、行走或排便时可加重。
深部脓肿可能会伴有会阴或腰骶部胀痛,脓肿较大会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肛腺炎、直肠黏膜下脓肿及括约肌间脓肿可仅仅表现为肛门疼痛、排尿困难或里急后重。
根据肛周脓肿出现的具体位置不同,其症状也略有不同。
主要症状是肛周的持续性疼痛,排便、咳嗽、下坐或受压时疼痛加重,发热、厌食等全身症状较轻。
主要表现为肛门外侧的巨大红肿,疼痛剧烈,排便或行走时可加重,坐立不安,多伴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有时还出现寒战、恶心及排尿困难。
此类脓肿位置偏深,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偏重,初期仅有肛门直肠的坠胀感,排便时可加重,随后出现胀痛,多伴有发热、寒战、乏力、厌食等全身症状,偶尔会出现排尿困难。
常表现为肛门疼痛、里急后重或排尿困难,当脓肿破溃时有脓液自肛门流出。
患者自觉症状少,可能仅有轻度的肛门直肠的坠胀不适,当脓肿破溃时有脓液自肛门流出。
在部分免疫力减弱患者(如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以及艾滋病等的患者),肛周脓肿可弥散至整个会阴部、阴囊皮下,甚至弥散至大腿、臀部、腹股沟、腹壁等部位,引起坏死性软组织感染,筋膜乃至皮肤坏死。
肛周脓肿患者如不及时就医处理,脓肿会逐渐增大并向四周扩散,容易导致治疗难度的增加和并发症的出现,应尽快就诊。
婴儿的肛周脓肿主要表现为焦躁,尤其是排便、更换尿布时哭闹,需检查婴儿肛周皮肤是否有红肿、触痛等表现,及时就医。
医生主要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确诊疾病,有时需要借助肛门镜,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用于辅助诊断。
成人患者应就诊于肛肠科或普外科。儿童患者可就诊于儿科或小儿外科。
浅表的脓肿如肛周皮下脓肿及坐骨直肠窝脓肿,可表现出肛门周围的皮肤发红,早期表现为伴明显触痛的硬结,脓肿成熟后可表现出波动感,部分患者脓肿可自行破溃。
位置偏深的脓肿,肛门周围皮肤多无异常发现,部分患者在直肠指诊时可以扪及肿块或波动感。
伴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相应皮肤红肿、花斑样或部分发黑坏死,皮下可触及捻发感。
患者的感染指标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等会有异常的升高。
此外,对于引流出的脓液应常规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感染的细菌类型。虽然多数患者在脓肿切开后感染迅速缓解,但对感染控制不佳的患者而言,该检查结果可更好地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对怀疑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应行脓液涂片革兰氏染色,以尽快了解感染细菌种类。
影像学检查,包括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对不同类型肛周脓肿有不同的价值。
此外,需额外提及的是,超声(包括经直肠超声及经会阴超声)对脓肿诊断的敏感性较高,可以确定脓肿的方位、大小。尤其是对直肠黏膜下脓肿、括约肌间脓肿及肛提肌上脓肿诊断价值更大,对切开引流后怀疑有脓液残留者也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该检查会引起明显的疼痛、不适。
肛裂是肛管上皮的撕裂或溃疡。肛裂表现为排便时疼痛、排便后加重,而肛周脓肿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在坐立、行走或排便时可加重,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通过肛门的查体和症状多可确诊。
肛瘘是由于肛周脓肿造成的慢性感染或引流后形成的感染性管道。特征为肛周或臀部区域皮肤硬结,并可在硬结与肛管之间扪及硬的条索,硬结可间断破溃流出脓血。
肛瘘患者常出现间歇性而非持续性的疼痛,伴有间断的肛周恶臭排出物及瘙痒。肛周脓肿可与肛瘘同时存在。
血栓性外痔是由1个或多个外痔血栓形成而引起的肛周疼痛急性发作,可在肛缘查见球状突出的肿块,表面皮肤菲薄。根据就诊早晚,其表面皮肤可呈现紫红、紫黑、黑色、干枯或破溃。
藏毛病患者可表现为骶尾部脓肿。然而,藏毛脓肿通常发生在肛门背侧的臀沟区域,而非肛周区域。
臀部皮肤脓肿可为疖、痈或皮脂腺囊肿。通常距离肛门周围更远,与肛周脓肿相比,皮肤脓肿更加分散和表浅,疼痛程度较轻,并且不能扪及与肛门之间存在皮下条索感。
化脓性汗腺炎是一种慢性毛囊闭塞性疾病,可累及腋窝、腹股沟、肛周、会阴和乳房下区域的皮肤。肛周汗腺炎可发生感染,产生脓性排出物。
然而,汗腺炎通常表现有特征性的皮肤改变,如多个炎性结节、窦道、粉刺和瘢痕形成,而肛周脓肿不存在这些皮肤改变。
前庭大腺腺管可被阻塞并形成脓肿。前庭大腺脓肿位于外阴,这一点可将其与肛周脓肿相鉴别。
脓肿是否形成可通过是否有波动感或超声检查是否查见液性暗区判断。在脓肿形成前,可采用抗生素抗感染、局部外敷有抗感染作用的药膏。
肛周脓肿一旦形成,应尽早切开引流,浅表的脓肿如肛周皮下脓肿可以在局麻下完成,位置偏深的脓肿则需要在腰麻甚至是全麻下完成。对于有糖尿病、炎性肠病等诱因的患者在切开引流的同时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脓肿引流后感染控制不好的患者,在积极查找有无残余脓肿时,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
原则上,身体状况良好的非复杂性肛周脓肿在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后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
对于伴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在积极手术清创的同时,必须联用高效广谱的抗生素。
主要在脓肿未形成或未切开引流时使用,但当脓肿切开引流后,无需继续使用。
对于有排便困难的患者可以口服缓泻剂来软化大便,减轻排便时的疼痛症状。
肛周脓肿一经确诊,应尽快行脓肿切开引流术,以免感染进一步扩散。根据脓肿的深浅和具体的位置,其采用的麻醉方式和手术操作步骤有所区别。
不同部位肛周脓肿
浅表的肛周脓肿如肛周皮下脓肿及部分较表浅的坐骨直肠窝脓肿可以在局麻下完成,切开后脓腔可以填塞凡士林纱布辅助引流及脓腔内止血。位置偏深的脓肿则需要在腰麻或全麻下完成,通常需要放置引流管辅助引流。
对于直肠黏膜下脓肿、括约肌间脓肿以及经括约肌间扩散形成的肛提肌上脓肿,需经肛门镜下行脓肿切开引流或切开内括约肌引流。
坐骨直肠窝脓肿与肛提肌上间隙脓肿合并时应仍经坐骨直肠窝引流,需充分扩创肛提肌,并安置引流管。脓肿切开的皮肤开口应足够大,避免皮肤先于脓肿愈合。
肛周脓肿并发肛瘘
由于部分肛周脓肿患者并发肛瘘,对于这些患者,脓肿切开引流时是否同时行肛瘘的切开或挂线手术目前仍有一些争议,准确找到窦道及内口,避免制造假的窦道是成功的关键,建议同期手术仅在有充分经验的医院开展。对于复杂的肛瘘应在肛周脓肿痊愈后再次行肛瘘的手术来减少手术并发症。
肛周脓肿合并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
对于合并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应充分切开皮肤,切除坏死的皮肤及皮下筋膜,至新鲜、出血的创面为止,并同时使用高效广谱的抗生素。术后应及时检查创面,有新的坏死组织时,可每2~3天再次清创,严重的患者常常需要多次清创才能痊愈。坏死性筋膜炎有较高的病死率,行清创时应尽量彻底,不应顾忌皮肤软组织的缺损如何重建。感染邻近肛门时,应行结肠造口,避免大便污染创面。
饮食
饮食需注意清淡、软食,避免食用辛辣食物。
药物
可服用容积性泻药,使大便变软,减轻因排便带来的疼痛。
温水坐浴
较浅表的肛周脓肿切开引流后可以使用1:5000浓度的高猛酸钾温水(先煮沸再冷却)或温水加碘伏坐浴,将肛门浸入温水中10~15分钟,每日2~3次。
脓腔冲洗
深部的脓肿切开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脓腔很深者,也可用纱布松松填塞引流,避免切口皮肤先于脓腔愈合。
在脓肿形成前,可采用有抗感染作用的中药膏剂外敷。
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引流方法创伤小,可以通过一个细小的切口完成,但仅适用于小的脓肿,引流效果可能不如手术彻底,可联合局部外敷抗感染药膏。
对于部分特殊类型肛周脓肿,医生会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克罗恩病肛周脓肿
药物治疗是克罗恩病肛周脓肿和肛瘘的首选,而手术往往作为控制感染或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
伴艾滋病的肛周脓肿
艾滋病肛周脓肿的表现类似于克罗恩病肛周脓肿,研究显示,切开引流有效,脓肿切开应充分,不建议保守治疗。
伴结核感染的肛周脓肿
治疗原则与肛周脓肿相同,同时结合规范的抗结核治疗。
大部分肛周脓肿在切开引流之后可以痊愈,约有44%~50%的患者会出现脓肿的复发,且大多发生在初始治疗后1年内,而这些患者往往需要再次行手术治疗。对于其他疾病或外伤引起的肛周脓肿,则通常要参考这些疾病及外伤本身的预后。
并发症
肛周脓肿若不及时处理,脓肿持续增大可能扩散至其他间隙或自行破溃。肛周脓肿患者中约30%~70%会伴发肛瘘。
肛周脓肿不及时处理还可能导致脓肿扩散到其他位置,引起严重的感染,病情危重者可能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免疫力低下患者肛周感染可能扩散形成坏死性筋膜炎,延迟清创可增高病死率,文献报道死亡率可高达4%~80%,大宗病例报道死亡率也达7%~10%。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发病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肠道菌群失调与免疫力下降是两个根本原因,因此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和提高免疫力是预防肛周脓肿的根本之策。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