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囊肿

更新时间:2023-11-27 17:58

肝包虫囊肿多见于牧区,南美、南欧和澳洲等地人群发病多与牧羊有关,伊朗和伊拉克等与骆驼有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则可能与驯鹿有关。我国内蒙古、西北、四川西部、西藏等地区较常见。本病又称肝棘球蚴病,由细粒棘球绦虫的蚴侵入肝脏所致。

病因

人的肝包虫囊肿是细粒棘球绦虫以人为中间宿主的无性期阶段。此绦虫主要宿主为犬、狐或狼,中间宿主为羊、牛、马、猪和人。此虫寄生于犬小肠绒毛,成虫不断排出有壳保护的六勾蚴,此蚴随粪便排出,粘附于犬毛或羊毛上。人或其他中间宿主接触并吞食此蚴污染的水或食物即可被感染,经胃或上部小肠的消化,六勾蚴即脱壳而出,穿过胃肠壁进入门静脉,多数停留在肝,少数逸出至肺和其他脏器。棘球蚴在各有关脏器先形成初期包虫囊肿,此囊壁即其后的内囊,而中间宿主组织在其周围形成的纤维包膜为外囊。内囊又分为外层与内层,外层称角质膜,内层为生发层,生发层又产生生发囊、头节、子囊、孙囊。当有包虫感染的羊、牛或其他中间宿主的内脏被犬、狐或狼所食,此寄生虫即完成其生活周期。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不明显,中青年人多见,初期可无症状,随着囊肿增大可扪及上腹块、腹胀、腹痛,如位于右上肝者因膈肌抬高可有呼吸系症状。不少病人曾有过敏反应症状。少数可因囊肿压迫胆道产生黄疸。亦有合并感染或穿入胆管出现胆管炎甚或败血症。穿入胸腔者可出现呼吸系症状或支气管胆道瘘。体征主要为上腹囊性包块,位于肝上方者仅见肝大。

检查

1.包虫囊液皮内试验(卡松尼试验)

为特异性免疫反应。

2.补体结合试验

阳性率可达70%~80%。

3.血化验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4.B型超声检查

肝区可见液性暗区,并可确定囊肿的部位、大小。对肝泡状棘球蚴病需结合病史及卡松尼试验进行诊断。

5.肝核素扫描

直径>2~3cm者,肝内可显示占位性病变。

6.X线检查

肝影增大,横膈右侧升高或隆起。肝区可显示阴影或有钙化影,肝前下方囊肿可显示胃肠道受压征象。

7.CT、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有助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流行病史、临床表现以及上述检查即可诊断。凡疑为肝包虫囊肿者不宜做穿刺。

鉴别诊断

1.先天性肝囊肿

无牧区居住史,超声示囊壁极薄而清晰,包虫囊液皮内试验阴性。

2.肝脓疡

无牧区居住史而常有痢疾史或化脓性疾病史,超声示液性占位边界不清晰,临床有炎症史或表现,包虫皮试阴性。但合并感染的肝包虫囊肿易与之混淆,包虫囊液皮内试验乃主要鉴别依据。

并发症

囊肿破裂囊液外溢导致过敏、过敏性休克或头节进入腹腔形成继发性包虫囊肿。

治疗

1.随访

对小而深藏肝内的肝包虫囊肝可严密随访,定期超声检查,如增大至接近肝表面时,可手术治疗。

2.内囊摘除术

为本病最常用手术术式。

3.合并感染者

需做引流术。肝切除术很少应用,仅适于个别病例,如估计囊壁厚、钙化而内囊不易摘除者,局限于一叶的多个包虫囊肿,估计引流后残腔或窦道难以愈合者。

预后

肝包虫囊肿手术治疗的手术死亡率为1.8%~9%不等,一般为2%~4%,术后复发率为5%~12%不等,多由于第一次手术时遗漏深藏的小囊肿或手术时头节种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