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虚

更新时间:2023-03-31 18:12

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通于春气;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肝藏魂,在志为怒;其经脉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病因病机

1.肝阴虚

肝阴虚主要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所致。

2.肝血虚

肝主藏血,肝肾同源,肾精不足,导致精不化血,从而导致肝血不足;脾肾亏虚,生化乏源从而导致气血亏虚;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等均可导致肝血虚。

3.肝气虚

病机多为情志内伤,耗伤肝气;久病体弱,他脏伤肝;劳逸失调,损伤肝气;用药不当,攻伐无度等所致。

临床表现

1.肝阴虚

症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胁肋隐隐灼痛,或手足蠕动等。

2.肝血虚

临床表现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血濡养而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爪甲干枯脆薄;视物模糊、眼花、视力减退,甚至雀盲,眩晕耳鸣;面、舌色淡,苔白、脉细等血虚症状。兼有虚烦多梦,易惊善恐,月经不调等症。

3.肝气虚

肝主筋,为罢极之本,肝气虚则筋不能动,可见疲乏无力、易于疲劳等表现;肝气虚则疏泄不及,屈意难伸,从而出现肝经所过部位不适,见胸胁满闷、少腹坠胀、喜引太息;肝气虚疏泄失常,失于对情志的调畅则见抑郁或烦躁等,失于对经水的调节则可见月经不调等。

辩证施治

1.肝阴虚

(1)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生气或与人争吵后,证见胁痛,嗳气,吞酸吐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两目干涩或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治以滋阴清热,疏肝理气。主方一贯煎加减。

(2)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温热病后,证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手足蠕动或痿软,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以滋阴降火,育阴潜阳。主方大补阴丸加减。

(3)肝肾不足,水不涵木:头目眩晕,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腰膝酸软,自汗盗汗,口燥咽干,舌光少苔,脉细。

治则滋补肝肾。主方左归丸加减。

2.肝血虚

治则:养肝补血。主方:四物汤。

常用中药: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枸杞子、阿胶、龟板胶、知母等。若兼头痛者,可加川芎、菊花、蔓荆子;若兼气虚者,症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者,可加人参,黄芪,白术等;若兼失眠者,可加酸枣仁、何首乌、珍珠母。

3.肝气虚

治则:补益肝气。临床用药可选黄芪、党参、山萸肉、续断、菟丝子、肉苁蓉等。肝为刚脏,最忌燥烈,故制方应忌燥而求润,临床具体论治时可参以甘柔酸养之品,使补中带滋、温中有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