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5 09:45
肯氏丽龟(学名:Lepidochelys kempii)是海龟科、丽龟属动物。肯氏丽龟是最小的海龟种类,体长60-90厘米,重量27-40千克。头部中等,呈三角形。头部和四肢(脚蹼)不可伸缩。甲壳近乎圆形。两只前肢各有1爪,后肢有1-2个爪。成年个体的胸甲一般是黄绿色或白色的、而背壳则是灰绿色。幼年肯氏龟整体是黑灰色的。喙状嘴、体侧的肢呈鳍状。没有牙齿,而下巴具有宽喙的形状。雄性和雌性的外部特征在达到成熟之前没有区别。雄性的特征是尾巴更长、更粗,并且可能有较大的弯曲前鳍。
最先描述肯氏丽龟的是萨缪尔·加曼,并起名为Thalassochelys kempii(或Colpochelys kempii)。而叫做“肯氏”则是为了纪念从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寄出了这种海龟标本的渔夫理查德·M·肯普(Richard M. Kemp)。1890年鲍尔意识到它和太平洋丽龟是同属的,便它们划归丽龟属。肯氏丽龟一度被划为太平洋丽龟的亚种,但是Bowen等人于1991年将它们重新分开了。普理查德于1969年对丽龟属的这两种海龟作了详细描述,1989年确定了二者的详细形态差异。
肯氏丽龟的颅骨在整体形状上与蠵龟(Caretta caretta)相似,但可从颚的特征来区分。肯氏丽龟的脑壳大体上呈三角形,顶骨的“V”形凹痕发育良好。眼眶前方的吻部逐渐变窄。颌的形状呈宽而弯曲的“V”字,且有一个相对长的次生颚。上颚有纵向的齿槽脊,且两个颚骨被犁骨分开(犁骨向前与前颌骨的关节接合)。与其他种类相比,肯氏丽龟的眼眶较小,且每个眼眶的背缘都有骨脊,从眶后骨前方向两侧延伸。
肯氏丽龟主要生活在以海湾和泻湖为特征的浅海沿海地区附近,更喜欢底部为沙质或泥泞的水域,但也可能会进入公海。在海上,该种物种具有潜水的能力。
成年肯氏丽龟生活在海岸附近的浅水近岸水域,喜欢温暖。肯氏丽龟的食物包括一些软体动物、甲壳亚门动物、水母、藻类或者海胆。
原产地:墨西哥(塔巴斯科州、坎佩切州、塔毛利帕斯州、韦拉克鲁斯州、尤卡坦州)、美国(弗吉尼亚州、德克萨斯州、南卡罗来纳州、罗德岛州、北卡罗来纳州、新泽西州、新罕布什尔州、密西西比州、马萨诸塞州、马里兰州、阿拉巴马州、康涅狄格州、特拉华州、佛罗里达州、乔治亚州、路易斯安那州、缅因州)。
游荡(繁殖):加拿大。
游荡(非繁殖):百慕大、法国(法国大陆)、爱尔兰、葡萄牙(葡萄牙内地、马德拉、亚速尔群岛)、英国。
肯氏丽龟的繁殖季节是4-8月,产卵点则多数位于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但是有时也会前往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帕德雷岛。它们离岸交配,怀孕的雌性聚集起来将卵产在沙滩上,每次会下90颗左右的卵。新孵化的幼龟会在漂浮的马尾藻类海藻床上度过它们的第一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人为捕杀是肯氏丽龟数量迅速减少的最初原因,而今天其主要威胁则是栖息地丧失、海洋污染以及渔网。1960年代,墨西哥率先开始保护肯氏丽龟,在美国,肯氏丽龟在1970年被列入了濒危物种保护法案的名单,后来又列入1973年的濒危物种法案。1947年约有89000只雌海龟产卵,而1985年就急剧下降到了7702只。2010年4月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也提出了相关草案,其中包括一个威胁测评。2007年,美国得克萨斯州释放了10594只肯氏丽龟幼龟。在一些地区他们可能会被屠杀以制作靴子和食物。漏油事件的影响:1979年埃克斯托1号油井泄漏事件导致一些肯氏丽龟不得不被空运出墨西哥湾。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由156只海龟因此死亡,其中很多都是肯氏丽龟。但是路易斯安那州野生动物和渔业管理局也从格兰德艾尔救出一些肯氏丽龟。因为墨西哥湾是肯氏丽龟的主要栖息地之一,科学家们开始从附近的海滩等地区收集肯氏丽龟的卵,整个计划从阿拉巴马州到佛罗里达州沿岸得到了大约7万枚卵,其中一些被送往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进行孵化。
为了让肯氏丽龟有尽可能多的繁殖机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和墨西哥特设的孵化场里,成干上万只幼龟受到人们细致的照顾,等待回归大海的时刻。
每年4-8月,肯氏丽龟就会在墨西哥的某片海避上严卵。过去,猎捕者们总会伏起来静候它们的到来。当它们慢慢爬回海里时,就将其杀死并前走它们的。后来,在这一带海岸上,武装巡逻队会通宵巡逻,保护它们严卵并防止偷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