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风

更新时间:2023-11-09 20:43

肾囊风,中医病名。是指以阴囊皮肤潮红、起疹、湿润或有渗液,瘙痒剧烈,痛如火燎为主要表现的湿疮类疾病。相当于西医病名阴囊湿疹。本病若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治愈后反复发作。

名词解释

是指以阴囊皮肤潮红、起疹、湿润或有渗液,瘙痒剧烈,痛如火燎为主要表现的湿疮类疾病。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特点,与西医病名阴囊湿疹基本相同。

病因

肾囊风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者。外感为时邪所袭;内伤多由饮食、情志、劳欲所致。

病机

本病多由外感风湿热之邪或湿热内生,循肝经下注;或阴虚之体,复感外邪;或肾虚风乘所致。急性者,以湿热之邪为主,常夹风邪。风为阳邪,易袭皮毛腠理;湿为阴邪,其性粘滞弥漫,重浊而趋下。湿热之邪循肝经下注,蕴蓄阴囊皮肤,而见患部水疮、糜烂、滋流黄水,风湿均易夹热,蕴结经遂,气血不利,营气不从,可致皮肤潮红、灼热、肿胀。作痒、作痛,乃“热微作痒,热甚则痛”之故。亚急性者,多由脾虚不运,湿邪留恋不除,致病程缠绵,迁延不愈,易转为慢性。慢性期,因于血虚风燥,湿热蕴结。病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阴血耗伤,生风生燥,或由湿热蕴结,气血失和,或因剧烈瘙痒而致夜眠不安,胃纳不振,生化之源不足,肌肤失养,而见皮肤干燥、粗糙、肥厚、脱屑等。本病病机,总由禀赋不足,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脏腑失和,气血郁滞,经络阻塞,营气不从等病理变化,风、湿、热邪客于下焦,侵及阴囊肌肤而成。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肾囊风的皮损多样、形态各异,且有融合及渗出倾向。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分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

1.急性:发病较快,初起皮肤潮红、肿胀、瘙痒,病变部位常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境界,继而出现丘疹、水疱、群集或密集成片,常因瘙痒抓挠,致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渗液,最后逐渐结痂、脱落,露出光滑红色皮肤,并有少量糠批状脱屑而愈。自觉瘙痒,重者难以忍受,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常于夜间或情志变化时增剧,影响睡眠。继发感染时,水疱成为脓疱、疱液混浊,结蜡黄色脓痂,并可引起附近肿痛、发热、怕冷等。或伴有便秘、小便黄赤,阴下潮湿、心烦、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病程不定,轻者数日内消失,一般2周~3周可治愈。常因用水洗或吃辛辣之品如大蒜、韭菜、生姜、辣椒或食鱼、虾、蟹、牛肉、羊肉等发物;或进食牛奶、雪里红、毛笋、南瓜等致病情加重。反复发作者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

2.亚急性: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的病程阶段。患部皮损较急性者轻、潮红肿胀显著减轻,渗出减少,以小丘疹为主,结痂、鳞屑较多。仍有瘙痒,一般无全身不适,或伴胸闷、纳呆、便溏、溲赤、苔腻、脉滑等症。常有演变为慢性之倾向,也可因外界刺激而呈急性发作。

3.慢性:由急性、亚急性湿疹长期不愈、反复发作而来。亦有少数起病即为慢性者。皮损境界明显,炎症改变不显著,主要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嵴沟明显,干燥,脱屑,呈苔藓样变,皮色呈暗红或深褐色,有抓痕、少量丘疹、血痂、色素沉着;瘙痒剧烈,不时发作,尤以夜间或情绪紧张时更甚。常伴性情急躁、失眠、头昏乏力、腰膝酸软、苔薄、脉濡细等症状。

病证鉴别

1.脱囊:急起阴囊红肿疼痛,迅速溃烂皮脱,睾丸外露甚至脱落,并见全身恶寒发热等症。

2.囊痈:阴囊红肿热痛,不痒,无滋水淋漓,病重时约7天成脓破溃流出黄稠脓液。

3.下疳:以阴茎龟头溃烂为主,有的虽可累及阴囊,但不痛不痒。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从虚实、脏腑、湿热来辩证。风热实证表现为阴囊干燥作痒,喜浴热汤,甚则起疙瘩如赤粟,搔破后流黄水;湿热实证表现为阴囊瘙痒、浸润潮红,破后湿烂,脂水频流、患处肿胀,伴大便不爽;血虚表现为病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阴囊肥厚、干燥,不时作痒;肾阳虚表现为阴囊湿冷,汗出瘙痒,兼见肾阳虚证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软。

治疗原则

本病初期以清热法风、除湿止痒为主,视其湿热、风热之不同,分别论治。风热者,清热疏风止痒;湿热者,清热除湿止痒。日久化燥伤阴者,宜养血润燥、清热止痒;肾虚者酌以补肾,并须与外治治法相配合,以期速愈。总之,祛风、清热、燥湿与补肾,是本病的基本治则。

证治分类

1. 风热外袭证

证候:初起阴囊干燥作痒,喜浴热汤,甚则起疙瘩如赤粟,搔破后流黄水,皮肤灼热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疏风止痒。血分热甚者,兼以凉血、活血。

方药:消风散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防风、蝉蜕、荆芥、牛蒡子、石膏、知母、木通。

2.湿热下注证

证候:阴囊瘙痒、浸润潮红,破后湿烂,脂水频流、患处肿胀,伴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止痒,佐以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泽泻、木通、生地、当归。

3.血虚风燥证

证候:病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阴囊肥厚、干燥,不时作痒、皲裂疼痛,伴头昏乏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润燥除湿。

方药:滋阴除湿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知母、地骨皮、泽泻、陈皮。

4.阳虚风乘证

证候:阴囊湿冷,汗出瘙痒,兼见肾阳虚证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倦怠。舌质淡胖,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阳,祛风除湿。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车前子、牛膝。

其他疗法

体针疗法

选取蠡沟、足三里、曲池、会阴和血海、三阴交、犊鼻两组穴位,用30号1寸半毫针,进针1寸左右,行捻转补泻法,留针30分钟。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隔日针刺1次,10次1疗程。也可在上述穴位施灸。若肾气虚者加灸中极,行针用补法;若阴虚有热,加刺太溪、太冲穴,行平补平泻法。若肝经湿热,加刺行间、大冲、阴陵泉穴行泻法。此外,也可取特定穴百虫窝(承山穴向上1寸处),用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或配合电针。

耳针疗法

取肝、肾上腺、外生殖器、内分泌、神门、肾等穴。每次选2~3穴,用皮内针埋藏或上不留行贴压,嘱患者频频自行按压之。2天~3天更换1次,两侧交替使用。

穴位疗法

可用维生素B1mL,取长强穴,每日注射1次。

转归预后

肾囊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之分,前二者发病较急,多由风热、湿热为患,病性属实,积极治疗,多能痊愈。若急性期失治、误治,则可致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或耗伤阴血,或损及肾阳,转化成慢性,病性以虚证居多,治疗棘手,且易复发。

预防调护

1.尽可能查找病因,隔绝致敏原,避免再刺激。祛除病灶,治疗全身慢性疾患如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病、糖尿病等。

2.注意局部皮肤卫生,勿用热水、肥皂、盐水、碱水等清洗患处。

3.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进食鱼、虾等易致敏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观察饮食与发病的关系。

4.内裤宜用纯棉制品,不宜过紧,减少局部摩擦。

5.切忌滥用药物及用力搔抓、揉搓等。 

文献摘要

1.《诸病侃候论·虚劳阴下痒湿候》中即有记载:“大虚劳损,肾气不足,故阴冷,汗液自泄,风邪乘之则搔痒。”并指出病机为“邪客腠理,而正气不泄,邪正相干在皮肤,故痒,搔之则生疮”。

2.《千金要方·解毒并杂治》载:“有人自少至长,阴下常有干癣者,宜依癣方主之。

3.《东垣十书·论阴疮》则认为本病病机以湿为主,称为“湿疮”,如说:“盖湿疮者,由肾经虚弱,风湿相搏,邪气乘之,瘙痒成疮,浸淫汗出,如疥癣是也。”辨证上有湿热、寒湿、湿毒之不同,分别以升阳除湿汤、温肾汤、龙胆泻肝汤治疗。至此,对本病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4.《外科正宗》谓:“肾囊风,乃肝经风湿而成,其患作痒,喜浴热汤,甚者疙瘩顽麻,破流滋水”。

5.《杂病源流犀烛·前阴病》中说:“阴囊湿痒者,由于精血不足,内为色欲所耗,外为风冷所乘,风湿毒气乘虚而入,囊下湿痒,甚则皮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