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

更新时间:2024-10-11 21:12

肾病(nephrosis)是肾脏病变的统称,指由各种原因引起成肾脏结构、功能的损害,从而导致肾脏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等病症,患者的常见症状有水肿、尿少或无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贫血、腰痛等。肾病的病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感染、药物中毒、免疫疾病、代谢性疾病等。肾病的病死率因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措施等因素而异。预防和早期诊断对于降低肾病的病死率非常重要。

分型

病因

发病原因

肾脏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感染因素、药物因素、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及其他因素等。

感染因素

主要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药物因素

肾毒性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中药、抗肿瘤药物、利尿剂等。

免疫异常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数为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炎性介质参与下,导致肾小球损伤。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等可累及肾脏,导致继发性肾脏疾病。

遗传因素

主要因基因突变导致,可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lport综合征等。

其他因素

如结石、肿瘤、糖尿病、高血压、造影剂、鱼胆、重金属、先天性肾结构异常等。

诱发因素

扁桃体炎、猩红热、脓疱疮、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等可以诱发肾脏病,引起疾病发作或加重。

发病机制

肾病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

免疫反应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等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肾脏组织,引起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炎症和损伤。

代谢异常

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会导致肾脏组织的代谢异常,进而引发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等病变。

感染

细菌、病毒等感染也可能导致肾脏受损,如急性肾盂肾炎、肾结核等。

药物毒性

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会对肾脏造成损害。

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环境污染、饮食不当等因素也可能对肾脏产生影响。

流行病学

高发人群

肾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此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患者也容易患上肾病。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的肾病患病率存在差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肾病患病率较高。

性别差异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肾病,但女性在更年期后患病率也会增加。

病因多样性

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感染、药物毒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中,糖尿病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两种病因。

症状

肾脏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排泄代谢产物,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及内分泌功能,因此,当肾脏出现异常导致各类疾病时,主要表现为尿色异常、尿量异常、排尿异常、水肿、高血压、贫血等症状。同时,继发性肾病尚可见原发病及其他受损器官的表现,如皮疹、关节痛、口腔溃疡、脱发等。

早期症状

肾病的早期症状和典型症状无明显区别,常持续存在,包括水肿、蛋白尿、血尿、排尿不正常、腰痛、乏力、血压升高、贫血等。

典型症状

尿量异常

包括少尿、无尿、多尿、夜尿增多等。

尿色异常

健康人群尿液呈淡黄色,肾病患者可出现红色、紫色、棕色、黑色、白色浑浊等。

血尿

可以表现为肉眼血尿,即尿色加深、尿色发红或呈洗肉水样;也可为镜下血尿,即肉眼不能察觉,只能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

蛋白尿

表现为尿泡沫增多,但尿泡沫增多不仅限于蛋白尿。

排尿异常

主要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失禁等。

水肿

多出现在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身体下垂部位如脚踝和胫前,长期卧床时则易出现在骶尾部。

高血压

血压升高是肾脏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仔细检查有无肾病。

贫血

贫血主要由于肾组织破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分泌减少引起。另外,体内代谢产物堆积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也可导致贫血。

就医

肾病患者常无明显症状,但一旦出现眼皮和足踝浮肿、血压高、腰腹疼痛、血尿、蛋白尿、小便颜色改变及刺痛、小便不顺、尿量增多或减少及夜尿等症状,应提高警觉,从速就医,以防延误病情。医生会在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有选择性地行实验室、影像学等相关检查,以正确诊断。

就诊科室

肾内科

诊断依据

肾病的诊断需要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然后综合分析各项结果进行最后的诊断。应尽量明确病因、病理类型、肾功能损伤程度和并发症的诊断,以确切反映疾病的性质和程度,为选择治疗方案和判定预后提供依据。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肾病常可合并全身多系统病症,应进行详细的全身体检,具体如下:

胸部检查

检查患者肺底有无湿性啰音,心界有无扩大,有无胸腔积液等。

腹部检查

查看腹部是否膨隆,叩诊有无移动性浊音,有无肾区叩击痛及输尿管点压痛等。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

包括尿液外观、理化检查、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生化检查。尿常规是早期发现肾病的重要线索,但该检查多为定性结果,常需要进一步进行其他更敏感和精确的检查。

尿相差显微镜检查

用于判别尿中红细胞的来源,如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棘形红细胞>5%或尿中红细胞以变异型红细胞为主,可判断为肾小球源性血尿。

尿蛋白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蛋白定性试验、尿蛋白定量测定、尿蛋白电泳分析、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等。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0mg可诊断为蛋白尿,>3.5g为大量蛋白尿。

其他尿液成分检测

如尿钠检测有助于了解钠盐摄入情况,指导患者控制钠盐摄入量。尿钾检测有助于肾小管酸中毒和低钾血症的诊断。尿素检测有助于计算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判断营养状态。

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测

肾小球滤过率为单位时间(分钟)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也可解释为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检测方法包括菊粉清除率、放射性核素清除率、血清胱抑素C、血清尿素和肌酐相关指标。临床上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对于肾病的高危人群和肾病患者,需要采用准确性高的方法,以免漏诊。

肾小管功能检测

包括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测、远端肾小管功能检测和肾小管尿酸化功能检测,常用的方法有尿比重测定、尿渗透压测定、尿浓缩稀释试验、自由水清除率、氯化铵负荷试验、碱负荷试验等,均有助于判断肾小管功能受损程度。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是肾病最常用的检查手段,能清楚地显示肾盏、肾盂轮廓,甚至包括其中的无回声区。临床上主要用于了解肾脏的基本情况、除外泌尿系梗阻性病变、为进一步的穿刺检查和治疗定位、了解肾脏血管病变情况、肾脏占位性病变初筛等。

X线检查

腹部X线平片有助于观察肾脏的形态和轮廓,95%的肾结石均能在X线平片上显影,表现为肾盂内形状各异、浓淡不一的致密影。

静脉尿路造影

属于检查肾脏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评估各种肾脏病变,包括血尿、创伤、先天性畸形、新生物、梗阻及外科手术后并发症。

逆行肾孟造影

常用于静脉肾盂造影不能诊断的病例。优点为直接注入造影剂后不仅肾盂肾盏显影清楚,且显影不受肾功能的影响,如严重肾盂积水、结核性脓肾、晚期肾肿瘤和多囊肾等检查常用此方法。缺点为不能显示肾轮廓,严重尿道狭窄时检查受限,且在严重出血及下尿路急性感染时禁用此方法。

肾血管造影

目前常用经股动脉插管的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可用于鉴别肾肿块的性质,发现小肿瘤,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在肾外伤时了解肾血管及肾实质损伤程度,以及原因不明的血尿。

选择性肾血管造影

本方法使用造影剂剂量小,反应少,较安全,可避免主动脉及其分支与肾动脉互相重叠的影响,使肾动脉显影更清晰,对侧肾可不受造影剂影响。因此该检查可用于肾病诊断、肾静脉肾素取样、介入明胶海绵填塞止血、介入血管扩张和支架植入等。

CT检查

不作为肾脏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但在肾衰竭肾显影不良时,CT能清晰显示肾脏的轮廓及其与邻近器官的相互关系,明显优于超声检查与X线检查。CT更有助于发现肾脏后方和较小的肾内肿块,有助于对脂肪性肿块定性。

磁共振尿路造影

属于无创性检查,临床应用较广泛,主要用于检查肾血管疾病包括肾动脉狭窄、肾静脉血栓和栓塞形成、左肾静脉受压等。

核素显像

包括肾血流灌注显像和肾功能显像,可用于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肾梗死、肾血管栓塞、肾静脉血栓等肾血管病变以及诊断尿路梗阻并进行肾功能评价,其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够测定肾功能。

经皮肾穿刺活检术

经皮肾穿刺活检术是指用肾穿刺针经背部皮肤刺入肾脏下极,取材进行病理检查的方法。该法是目前国内外最普及的肾活检方法,通过肾活检标本的检查,可以获得肾脏病变发生的类型、时期及程度的病理信息,从而作出临床诊断,确定和修改治疗方案,评估患者的预后。

治疗

肾病依据病因、发病机制、病变部位、病理诊断和功能诊断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其治疗原则包括去除诱因、一般治疗、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治疗和肾脏替代治疗。

一般治疗

包括避免过度劳累,去除感染等诱因,避免接触肾毒性药物或毒物,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休息与锻炼相结合、控制情绪以及合理的饮食等。饮食治疗方案涉及水、钠、钾、磷、蛋白质、脂类、糖类和嘌呤等多种物质摄入的调整和控制,根据自身疾病由医生合理安排。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肾病用药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降压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利尿剂、抗凝剂、补铁药物、调节血脂药、磷结合剂等。需要注意,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共识性的特效药物,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不得自行选用。

降压药物

常用降压药物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断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应用降压药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引起的死亡风险。其中ACEI和ARB类具有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缓解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减少尿蛋白及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为肾脏内科降压首选药物。

糖皮质激素

常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有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等。用药目的是抗炎、免疫抑制和抗过敏、抑制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等。

免疫抑制剂

常用免疫抑制剂有环孢素、他克莫司、来氟米特等。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合并大量蛋白尿的狼疮性肾炎、溃疡性结肠炎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细胞毒类药物

临床最常用的为环磷酰胺,用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严重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儿童肾病综合征、多发性肉芽肿、天疱疮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也用于器官移植时抗排斥反应,通常与泼尼松等合用。

利尿剂

常用利尿剂有呋塞米、氢氯噻嗪、托拉塞米、螺内酯等。通过利尿排水、降低细胞外高血容量、减轻外周血管阻力,发挥降压作用。主要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抗凝剂

常用药物有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钠等。可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也用于防止血液透析或滤过时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液凝固,并预防血栓形成等。

纠正贫血药物

肾性贫血是肾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常用的纠正贫血药物有红细胞生成刺激素(ESA)和铁剂。

调节血脂药

脂代谢紊乱是肾病的常见合并症,目前他汀类药物为一线的降血脂药物,还可以起到减少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磷结合剂

慢性肾脏病患者常并发钙磷代谢紊乱,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磷结合剂主要分为含钙磷结合剂如碳酸钙、醋酸钙等,以及非含钙磷结合剂如碳酸镧、司维拉姆等两大类。该类药物可降低高磷血症所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肾性骨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

中医治疗

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对肾病也有一定效果,其中大黄、雷公藤总苷、黄芪等制剂已经得到临床证实。如雷公藤总苷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的作用,并能改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减少蛋白尿,主要用于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二线治疗,可搭配西药联合应用。应到专业的中医院就医,不得自行使用药物。

其他治疗

当患者发生严重的急性肾损伤或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必须依靠肾脏替代治疗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

血液透析

是以人工半透膜为透析膜,血液和透析液在膜两侧反向流动,通过扩散、对流、吸附原理排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补充钙、碳酸氢根等物质,清除多余的水分,部分替代肾脏功能。

腹膜透析

原理与血液透析相似,只是以患者的腹膜替代人工半透膜作为透析膜。

肾移植

成功的肾移植可以恢复肾脏的排泄、内分泌和代谢功能。但是肾移植术后,患者需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以预防排斥反应。

预后

肾病有多种病理类型和临床表现,预后各不相同。总体上,病因明确、无肾功能损伤、无合并症等的轻症患者,经过消除病因和积极合理治疗,预后良好,可有效缓解症状甚至治愈。但大多数肾病患者难以治愈,呈慢性进展,以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防止发展为肾衰竭等为目的。

治愈性

肾病一般不会自愈,少部分轻症患者有治愈的可能。

严重性

肾病若治疗不及时、不规范等,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或尿毒症,危及生命。

并发症

肾病的并发症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如感染、凝血功能异常、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肾性骨病、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和尿毒症脑病等,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还可能进一步加重肾病,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应积极进行治疗。

预防及日常护理

加强生活管理是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包括合理饮食、劳逸结合、戒烟酒、控制情绪等。其中,合适的饮食不仅可以减轻肾脏疾病对人体的影响,还可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延缓肾脏病进展。另外,注意监测自身病情变化,严格遵医嘱用药及定期复查。

家庭护理

肾病多为慢性病,病程较长,患者应注意减轻心理压力,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树立长期治疗的信心,家属也应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良好的家庭和氛围。

日常管理

饮食调理

生活方式管理

日常监测指标

患者应日常监测血压、血脂、体重、心肺功能等,若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血压升高表现,以及咳嗽、咳痰、胸闷、憋气、气短、呼吸困难等肺功能异常表现,及时记录并反馈给医生,必要时及时就医。

特殊注意事项

预防

避免肾病的危险因素如降糖、降脂、降压,并注意生活干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酒、合理饮食、稳定情绪、劳逸结合、作息规律、控制体重、锻炼身体,以及有肾病家族史者注意筛查和体检等,有一定预防作用。

发展史

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被认为是第一个描述肾脏疾病的医生之一。他认为肾脏是人体的“灵魂之源”,并提出了一些治疗肾脏疾病的草药配方。

中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Avicenna)对肾脏疾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治疗方法。他的著作《医典》被广泛引用和传播。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医生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对人体解剖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他的发现为后来的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8世纪:英国医生约翰·哈维(John Harvey)发现了血液循环系统,这对于理解肾脏的功能和疾病发展非常重要。

19世纪:德国医生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发明了显微镜,这使得人们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到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肾脏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例如,肾移植技术的出现使得许多患有终末期肾病的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研究进展

2021年9月,临床肾脏杂志(Clinical Kidney Journa)l发表了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纳入2567例IgA肾病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该研究发现,血清磷水平较高是IgA肾病的独立相关因素,而血清钙则没有什么关系。

2023 ERA-EDTA大会,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就《SGLT2抑制剂用于肾小球肾病治疗》这一主题进行了汇报。他表示,在具有高进展风险的肾小球肾病患者中,在开始SGLT2抑制剂治疗后的12个月内,肾功能得到了稳定,eGFR没有下降,UACR也没有增加。SGLT2抑制剂治疗与尿酸水平下降、血压控制改善和血红蛋 白水平增加相关。因此,在实际临床实践中,SGLT2抑制剂似乎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变肾小球肾病的临床进程,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024年01月15日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内科汤日宁教授团队在分子生物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在线发表题为The analysis of low-dose glucocorticoid maintenanc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 suffering from COVID-19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给出肾病综合征相对易操作的治疗方案,而且指出处于完全缓解或接近完全缓解阶段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长期维持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临床症状,还可以减少肾病综合征复发概率。

2024-06-02,美国医学会杂志(AMA)子刊上的一项注册研究显示,在老年心衰出院患者中,超半数有肾脏疾病,6%在一年内接受了透析治疗。研究者表示,由于肾脏并发症、再入院和死亡的风险增加,对于心衰住院的老年患者,不能忽视其所面临的肾脏疾病负担。治疗上不仅要注意减缓心衰进展,同时还要主要保护肾脏,预防肾脏并发症。

相关事件

2024年5月14日,一名IgA肾病患者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科处就诊,并依据医嘱在互联网医院开出处方,药店第一时间将药品为患者寄出。这标志着全球唯一对因治疗IgA肾病药物耐赋康(布地奈德肠溶胶囊,NEFECON)正式在我国进入临床应用。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