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干细胞

更新时间:2023-05-15 16:22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

主要功能

肿瘤干细胞对肿瘤的存活、增殖、转移及复发有着重要作用。从本质上讲,肿瘤干细胞通过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维持着肿瘤细胞群的生命力;肿瘤干细胞的运动和迁徙能力又使肿瘤细胞的转移成为可能;肿瘤干细胞可以长时间处于休眠状态并具有多种耐药分子而对杀伤肿瘤细胞的外界理化因素不敏感,因此肿瘤往往在常规肿瘤治疗方法消灭大部分普通肿瘤细胞后一段时间复发。

AACRl3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2006年给出的定义是:肿瘤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传统观念认为,肿瘤是由体细胞突变而成,每个肿瘤细胞都可以无限制地生长。但这无法解释肿瘤细胞似乎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以及并非所有肿瘤细胞都能无限制生长的现象。肿瘤细胞生长、转移和复发的特点与干细胞的基本特性十分相似,因此,有学者提出肿瘤干细胞(tumor stem cell,TSC)的理论。这一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肿瘤的起源和本质,以及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觉角度。

实验依据

从20世纪50年代Southam C.等进行的肿瘤细胞自体/异体移植实验到后来众多实验都证实并非每个肿瘤细胞都有再生肿瘤的能力,只有一小部分肿瘤细胞在体外克隆形成实验中可以形成克隆,在异种移植模型中,只有移植人大量的肿瘤细胞才能形成移植瘤,究竟何种细胞行使肿瘤起源细胞(tumor—initiating cell,T—IC)的功能?有两种理论解释,一是随机化理论,它认为肿瘤细胞具有同质性,即每一个肿瘤细胞都具有新生肿瘤的潜力,但是能进入细胞分化周期的肿瘤细胞很少,是一个小概率随机事件。而分层理论认为,肿瘤细胞具有功能异质性,只有有限数目的肿瘤细胞具有产生肿瘤的能力,但这些肿瘤细胞再生肿瘤是高频事件。虽然两种理论都认为只有很少数量的肿瘤细胞能再生肿瘤,但是机制是完全不同的。实验结果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即肿瘤组织中存在数量稀少的癌细胞,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充当干细胞的角色,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的潜能,虽然数量少,却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复发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其众多性质与干细胞相似,所以这些细胞被称为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能不对称产成两种异质的细胞,一种是与之性质相同的肿瘤干细胞,另一种是组成肿瘤大部分的非致瘤癌细胞。AACRl3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2006年给出的定义是:肿瘤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

肿瘤干细胞(tumor stem cells, TSCs)肿瘤细胞自体同源移植实验表明,移植瘤细胞数大于106个以上,才能形成肿瘤。体外培养骨髓瘤、人肺癌卵巢癌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也发现,仅极少细胞能形成集落。这些数量极其稀少,却在肿瘤发生中起主要作用的肿瘤细胞亚群,被称为TSC。

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白血病细胞亚群移植到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裸鼠,其肿瘤细胞成瘤能力差异巨大。占总数0.2%~1%的白血病细胞有稳定持续的形成肿瘤克隆的能力,具备干细胞特性,被称作白血病干细胞

少数睾丸癌细胞含有与不成熟胚胎细胞同样的表面标志,提示实体瘤中TSC可能存在。首先证实实体瘤中TSC存在的是在2003年,Clarke的研究小组从乳腺癌中分离出了乳腺癌干细胞。随即,星形细胞瘤成神经管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脑肿瘤干细胞先后分离成功。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许多学者就已找到实体瘤干细胞存在的实验依据:实体瘤细胞存在异质性,只有小部分细胞有克隆形成能力。Hamburger等发现,只有0.02%~0.1%的肺癌、卵巢癌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有能力在体外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克隆(细胞克隆培养),这与白血病干细胞有很大的相似性,表明其是一种肿瘤干细胞。但是由于当时实验技术等的限制,尚未对其进行分离纯化

TSC特性

极强的致瘤能力

TSC数目极其稀少,成瘤能力较普通肿瘤细胞大数百倍以上,是肿瘤发生、发展与维持的基础。

自我更新并多向分化

肿瘤中部分细胞多向分化的现象在临床观察中很早就有发现:前列腺瘤雄激素治疗后可以变成小细胞癌鳞癌或者是癌肉瘤;生殖细胞肿瘤也可以转变为非生殖细胞肿瘤的类型,包括肉瘤、癌、神经外胚层肿瘤以及造血组织恶性肿瘤 ;大部分混合瘤中虽然肿瘤细胞有各种不同的组织形态,但却具有遗传同源性,说明它们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细胞;单个大鼠结肠腺瘤细胞注射到小鼠,可生成结肠所有类型细胞,如黏膜细胞柱状细胞内分泌细胞未分化的肿瘤细胞。多发性骨髓瘤中得到的TSC属于B淋巴细胞亚群,能自我更新并分化为浆细胞和肿瘤细胞。乳腺癌细胞与脑肿瘤TSC移植到裸鼠,可以生成原来肿瘤的所有细胞类型,说明TSC具备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能力

TSC与成体干细胞关系

肿瘤细胞突变最早发生于干细胞:干细胞与TSC具有无限增殖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只需突变获得过度增殖能力, 就可以转化成为肿瘤;干细胞比分化细胞周期性更新快,寿命长,突变更容易累积。干细胞是突变的靶。

表面标记表明TSC来源于成体干细胞:由于造血干细胞研究进展,白血病干细胞的分离和表面标记测定较早开始。研究发现,所有几乎白血病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一致,均为CD34+ ,如所有的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除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干细胞都为[CD34+, CD38?]。白血病细胞为[CD34+CD38-Thy-1-]。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频繁发生染色体易位(8;21),形成AML1-ETO嵌合转录物。患者缓解后骨髓中有一部分干细胞仍能合成AML1-ETO融合蛋白,但这部分干细胞及其子代不能诱发白血病,在体外能分化为正常的红细胞系,细胞表面标记也与正常造血干细胞几乎完全一致,为[CD34+CD38-Thy-1+]。说明易位最早发生于正常造血干细胞,突变在造血干细胞的亚群或子代中发生,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根据白血病干细胞的标记与正常造血干细胞的不同,突变大约发生于Thy-1的祖细胞或丢失Thy-1的造血干细胞。

其他成体干细胞分离与表面标记研究不够深入,难以比较TSC与成体干细胞的表面标记。动物实验发现,乳腺癌干细胞标记CD44+在幼稚细胞、祖细胞或干细胞中都是经常见到的[7];而64位乳腺癌患者的观察证实,大部分患者的肿瘤细胞表型与干细胞表型相同[CK8+,14+,18+;Vi? mentin+,EGFR+] ;对未成年患者脑肿瘤研究表明,TSC标记CD133、musashi-1、 Sox2、melk、 PSP、 Bmi-1和nestin,与神经干细胞完全一致。

TSC与Bmi1

基因参与正常造血过程,其功能障碍AML有关。Bmi?1基因敲除的小鼠干细胞移植入免疫力摧毁的小鼠,干细胞可以短期产生血细胞 ,8周后,移植细胞基本消失。说明Bmi?1基因对正常血液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是必要的[18,19]。

Bmi1

Bim1基因对白血病细胞的产生也是必要的。Meis1a和Hoxa9癌基因导入小鼠骨髓细胞可以产生AML模型。把Meis1a和Hoxa9癌基因导入正常小鼠与BMI-1基因失活小鼠,都可以产生白血病细胞。但是Bmi-1基因失活小鼠的白血病细胞移植免疫缺陷小鼠后不能再产生白血病细胞。所以,Bmi-1基因对白血病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维持都是必要的。

干细胞与TSC有相似的生长调控机制

Wnt、SHH(sonichedgehog)、Notch途径,也往往调控干细胞的生长分化,提示机体一生中细胞的生长分化由相似的生长调控机制调节,其异常可引起细胞过度增殖,导致肿瘤。

TSC与干细胞有相同的起源:我们知道,侧脑室室管膜下层与海马齿状回是神经干细胞的起源地。通过神经祖细胞与其他祖细胞癌基因神经纤维瘤病1与p53抑癌基因突变,可以制造小鼠脑肿瘤模型。这些模型小鼠产生不同的脑肿瘤。影象学研究表明,这些脑肿瘤虽然可以在广泛的脑内区域产生,但这些肿瘤都起源于侧脑室与海马。

TSC效应

肿瘤基础与临床

TSC理论可以解释临床上肿瘤对放射治疗化疗药物治疗不敏感的原因。正常干细胞拥有排出化疗药物的分子泵,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低。TSC与正常干细胞一样,比较分化细胞有更好抵御化疗与放射治疗的能力。

TSC理论认为,肿瘤一开始就有转移能力,只要TSC到达一个新的区域,转移将不可避免。

TSC理论对肿瘤诊断与预后判断的影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肿瘤细胞的CD38阳性率大于20%的患者,其病情往往处于进展期;而CD38阴性的患者预后较好 。

恶性程度高的成神经管细胞瘤与胶质母细胞瘤比较恶性程度较低的星形细胞瘤含TSC的比例要高一些。Clarke指出,极度恶性的乳腺癌,其TSC的比例可达到肿瘤细胞总数的25%。

前列腺早期干细胞突变形成的肿瘤会表达一些神经内分泌标志,象嗜铬粒蛋白A(CgA),但不表达特异性前列腺抗原(PSA) ;源于分化晚期的前列腺干细胞产生的肿瘤细胞表达PSA,而不是CgA。以此类推,源于分化中期干细胞的前列腺癌会同时表达CgA和PSA。

针对TSC进行靶向肿瘤治疗

传统的化疗药物主要是通过筛选能杀灭分裂中肿瘤细胞的化合物。TSC理论认为,只要存在TSC,肿瘤就不可能治愈。所以,肿瘤治疗的焦点是杀伤TSC。但是TSC通常处于静止状态,只是在增殖时才开始快速分裂产生子细胞,所以,按照传统方法筛选出来的肿瘤治疗药物与杀灭TSC的要求差异巨大。针对TSC治疗肿瘤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在80%前列腺癌中表达的特有标记前列腺干细胞抗原,是前列腺癌治疗很好的靶点。静脉注射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单克隆抗体治疗前列腺癌,可以延长荷瘤小鼠存活时间,并基本抑制前列腺癌肺转移;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重要位点Bmi1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也正进行中。

移植技术

使用分子芯片技术,可分析TSC与他们相应成体干细胞基因表达特征的不同。利用这种差异,可能会出现既直接针对TSC,又能保护成体干细胞的治疗手段;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通过TSC的特征标记,可以去除污染的TSC。

结语

血液肿瘤、乳腺癌、脑肿瘤及前列腺癌中,TSC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各种TSC的鉴定与分离、TSC特征以及TSC与成体干细胞的确切关系,迫切需要通过一些严谨而富有想象力的实验进行探索。TSC理论是肿瘤基础与临床理论上的突破,必将对肿瘤发生、发展的了解,以及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都带来深远的影响。

干细胞转移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的某些基本生物学性能,如CSC启动和维持癌繁殖的能力,符合最终形成转移所必需的条件,已有实验证明癌干细胞具有转移能力。癌干细胞呈异质性,其中含有具转移能力的亚群。癌巢侵袭性边缘的单个癌细胞可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从而变成CSC状态。对播散性瘤细胞的分析证明其中所含表达CSC的癌细胞比原发灶多。微环境对转移CSC具有重要作用。休眠瘤细胞与CSC有显著的相似性。微环境改变与瘤细胞休眠的起止过程密切相关。

癌转移的研究结果显示:

(1)癌转移可能源于癌干细胞;

(2)肿瘤的组成具有异质性,CSC也含有不同的亚群,包括转移性CSC;

(3)CSC具有可塑性动态性

(4)肿瘤转移的形成与微环境变化关系密切。

以上几点提示在诊治肿瘤转移时应考虑的基本对策:

(1)主攻方向是播散性CSC,若果真存在休眠性CSC,如何识别并消灭之,是应予攻克的课题;

(2)在治疗过程中,不可忽略关于肿瘤异质性,非CSC群,特别是针对治疗抵抗性亚群和转移瘤细胞微环境的综合治疗

(3)针对CSC的动态性,应动态性地对肿瘤患者进行个性化诊断与治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