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窦血管扩张症

更新时间:2024-01-20 21:24

胃窦血管扩张症(GAVE)根据胃镜下表现,被形象地称为“西瓜胃”,胃窦部纵向、含有红色可见的、扩张的、扭曲的血管黏膜皱褶,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这些血管受压后颜色变苍白,胃镜活检可致出血。

病因

病因目前尚不明确,通常伴随全身系统性疾病,如肝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GAVE发病机制亦不明确,可能是机械和体液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血管发育异常,胃酸及胃内食物损伤黏膜下充血血管导致临床上明显的出血。

临床表现

以慢性消化道出血多见,表现为黑便、呕吐等,可有明显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需要依赖定期输血。口服铁剂通常不能改善其缺铁性贫血症状。部分GAVE患者出现胃酸减少或胃酸缺乏,90%以上患者均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部分可出现高胃泌素血症。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主要为缺铁性贫血表现,部分患者可有血小板减少。

2.胃镜

(1)胃窦部典型的从幽门部发出的卷绕、脊状扩张血管组织;

(2)放射状扁平条样的黏膜损伤;

(3)散在的多种黏膜损伤;

(4)可出现很少遇到的“蜂窝胃”,即巨大的、红色、联合的血管发育异常病灶;

(5)除了胃窦部,病变还可累及其他部分的胃黏膜,合并十二指肠及空肠广泛血管扩张;

(6)胃镜下GAVE常合并幽门黏膜脱垂,在脱垂的黏膜顶部可见扩张的血管及淤斑样出血;

(7)胃镜下发现西瓜样条纹是本病特有的表现;

(8)胃镜活检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上消化道造影

可显示从幽门部延伸的黏膜皱褶,无特异性。

4.CT

可显示胃窦壁增厚。

5.血管造影

可显示胃窦部增多的血管。

6.超声内镜

可清晰区分胃黏膜各层,定位黏膜和黏膜下扩张的血管,扩张的血管在黏膜层中显示弱回声血管结构。

鉴别诊断

1.门静脉高压胃病,病变多发于胃底,胃镜下黏膜有特异的马赛克征、猩红热样疹及樱桃红斑点,在组织学上差异更大。

2.其他疾病如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酒精性胃炎、药物相关性胃炎、胃血管发育不良等,上述疾病既无GAVE所特有西瓜皮样内镜特点又无其特有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容易鉴别。

治疗

内镜治疗是目前最广泛采用的保守治疗方法,可以完全控制症状并且减少或避免输血依赖。GAVE的药物性治疗效果不明确。目前多数认为胃窦切除等外科手术是惟一可以治疗该病的方法。

1.内镜治疗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热探头及激光电凝治疗GAVE均有效。目前广泛采用一系列接触性或非接触性热烧灼异常发育血管的方法。内镜下激光治疗通常对门脉高压患者无效,可致多种并发症。重复的电凝治疗会损伤胃窦黏膜,导致息肉样增生或胃窦溃疡,进一步导致明显的再出血。

氩离子凝固术(APC):应用电离的气体凝固2-3mm深病灶,但并不直接接触病灶。广泛应用后已证实APC较其他的热治疗方法更具有优越性。

2.药物治疗

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但激素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应用。其他如氨甲环酸、5-羟色胺等治疗仅限于个案报道。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本病。

3.外科治疗

内镜及药物治疗无效后外科手术可能是治疗该病惟一可靠的方法。腹腔镜或腹腔镜辅助胃窦切除术,患者住院天数短,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