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1 08:41
《胎儿期记忆》是2017年3月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山。
所谓“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系指“胎儿期记忆”。
“胎儿期记忆”的问题在徐山《胎儿期记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一书中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公元 1996年1月29日以后的一周时间内作者经历的事情,促使作者本人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
作者通过系列科学研究,明确了人的精神起 点始于胎儿期记忆,而且在个人历史和人类文化中均 能看到胎儿期记忆所留下的强烈痕迹和影响。以此作 为纵观人的历史的新角度。再来审视我们人类的心灵 创造,许多费解之谜被一一打开。
胎儿期记忆的发现,揭开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新篇 章,在心理学、宗教、梦文化、文学研究、传统文化 思想等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 革命的性质。
《胎儿期记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在生 物学意义上的“人从哪里来”的问题已大致解决的基 础上,回答了“人的精神是怎么来的”问题.揭示弗 洛伊德《释梦》与《荣格自传》中的梦例和胎儿期记 忆的关系,同时还从逻辑上回答了“我们现在应该怎 么办”即“人到哪里去”的问题。
我们想把生命之初的故事重新展开。我想知道我是什么,我为什么会如此。机会终于幸运地降临了。
每个人似乎都无法回忆起自己出生以后一段时间内的事情,更不用说在娘胎里的一切。1996年1月29日女儿S(6岁)叙述的“大恐龙生蛋”的故事,以及其后S的梦和作者进行的自我催眠,表明了和从双亲精卵结合的瞬间所开始的个体生命相关的胎儿期记忆,我们并没有忘却,它在特定的心理状态中会显现出来。
胎儿期记忆的性质
生命之初是死亡的第一次体验。胎儿对母亲的依赖性生存方式。个体生命一开始,其感觉器官就开始工作并储存于记忆之中。脐带创伤带来的人生最大疑团。胎儿期内五个过程所伴随的相应的心理感受。回归母体的愿望和进入胎儿期记忆时的运作特征。
胎儿期记忆精神原型的再现形式
古今中外人人皆从胎儿期而来,其胎儿期记忆在人生不同阶段必将不同程度地再现。许多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人们至今仍困惑不解,而经过胎儿期记忆精神原型的切入则涣然冰释。
(一)逐出伊甸园
《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主题和结构是以胎儿期记忆为蓝本,而基督教的原罪观则源于对胎儿期记忆中脐带创伤的逻辑解释,并且达到对人性本身加以批判这一人类文化独有的理性高度,即人有恶的一面。
(二)涅盘
佛教最高境界的涅盘经由禅定的体悟而抵达,其过程为先倒退至胎儿期记忆,胎儿期记忆倒退完毕则人的一切记忆全部清除,此时闭目所见的虚空(我们命名为“虚空记忆”)就是涅盘。涅盘的合理内核,在于用和胎儿期记忆相关联的虚空记忆彻底洗刷恐惧的心理底床,重新奠定人的心理基石。轮回观是对倒退式胎儿期记忆中的变形现象的误解。
(三)面对死亡
佛教密宗名著《西藏度亡经》的重新解读。其理论基点是涅盘和轮回。处理死亡这一过程乃是一门艺术。
(四)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中回归胎儿期记忆的心理过程:隧道是进入母体的必经门槛,回归母体后的宁静和欣快。
(五)所谓的“前生”
催眠时倒退至胎儿期记忆,误将自己的胎儿期记忆当作别人的事情,即所谓的非自己的此生却和自己相连的“前生”。
(六)屈原现象
作为人类特有的自杀悲剧,是个人在负面性质的心理低潮中跌进胎儿期记忆的原始杀义的陷阱,最终被内在的恐惧所击倒。
(七)桃花源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原型是胎儿期记忆中美好的胎盘记忆。陶渊明隐退动机中的生理–心理特征。
(八)流行歌曲的歌词
“妈妈”主题唤起了回归母体情结。爱情主题的情感两极“幸福和痛苦”,最容易激活双亲情结,进而掀起胎儿期记忆中的“生和死”的体验。
(九)曼达拉
梵语中“圆”称为曼达拉。闭目所见的曼达拉,标志着进入胎儿期记忆。自己早期诗作中的曼达拉痕迹。
(十)女儿S的其它的梦的分析
通过对女儿S从1996年8月至1997年9月之间12个梦的分析,指出儿童心灵中回归母体的愿望以及梦的其它特点。
(十一)《释梦》中一些梦的再分析
弗洛伊德《释梦》为梦研究的经典之作。由于他认为儿童的梦是简单的,另一方面又没能获得儿童胎儿期记忆的显性实例,所以其梦理论不可能触及胎儿期记忆这一人的心理底层,有些梦就无法正确地予以分析。用胎儿期记忆的框架对《释梦》中10段梦例进行全新的研究之后,指出胎儿期记忆和梦的关系,弥补了弗洛伊德的缺憾。
(十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荣格玄乎的“集体无意识”概念可用明确的人人皆有的“胎儿期记忆”置换。对荣格三、四岁做的令他本人苦想终生的梦的分析表明,胎儿期记忆对人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十三)胎儿期记忆的引发实验
返回胎儿期记忆需经过类似洞穴、隧道的视觉形象的门槛。自己设计了引发胎儿期记忆的“山洞”和“隧道”等实验,观察到返回胎儿期记忆时的心理活动的详情。
中国传统文化道家和儒家的经典文本
用胎儿期记忆和与之相关的虚空记忆的心理视角透视《老子》、《论语》、《庄子》、《孟子》四书,中国传统文化的旨趣是宣扬仁爱、自由的人性与和平安宁的社会,并以此来抗衡种种恐惧。
(一)《老子》
对现实中的恐惧的体验。“道”与胎儿期记忆、虚空记忆。“道”与上帝。无为与不争。
(二)《论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仁”是对人的终极肯定和期待。孔子的上帝观。孔子的历史观。孔子的自我修养。矛盾对立中的价值取向“中庸”。
(三)《庄子》
卮言、重言、寓言。《内篇》七篇逐篇逐节的分析。庄子用虚空记忆的特征指导个人、人际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和平的人类福祉。
(四)《孟子》
孟子的忧患和快乐。孟子对人性的看法。历史观。养浩然之气。执中而权变。
恐惧与生俱来,但人希望以快乐原则而生。
(一)恐惧的三重来源
即胎儿期记忆、自然的不利和人际间的生存竞争。我们的态度。
(二)双亲的责任
双亲对下一代的神圣天职。双亲自己的身心健康对下一代的影响。优生优育和早期家庭教育。
(三)自由的人
个体生命从本质上说是自由的。人必须独立思索,独立选择,独立生存。自由的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两大落脚点是民主和科学。
作为人的精神本源的胎儿期记忆的发现,揭开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崭新一页,宣告了人这本书可以在终极水准上彻底读懂。我们应该感谢母亲,我们应该感谢宇宙。“自由=仁爱”这一公式的创造与实践。
附录一 女儿S画的示意图和梦的回答录
(一)女儿S叙述“管子”故事的示意图(S画于1996年2月1日上午,共4幅)
(二)女儿S叙述“恐惧的大怪物”梦的示意图(S画于1997年9月21日上午,共15幅)
(三)我和女儿S有关梦的回答录(1998年10月24日晚、1998年10月25日上午、1998年10月25日中午,共3次)以及S有关梦的话题的自由谈
女儿S在8岁9个月时对梦话题的回答以及自由谈,显示出该年龄的儿童对梦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儿童心理的特点。
附录二 胎儿期记忆与释梦的进一步研究
胎儿期记忆与穆迪《死亡记忆》濒死体验
穆迪《死亡记忆》从150例濒死体验的实例中总结出15处相似点,进而建构出“典型化”、“完整化”的濒死体验模式,但是并没有对当事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濒死体验现象进行追问和分析。本文认为濒死体验的真相是回归胎儿期记忆,并从胎儿期记忆的角度对穆迪建构的濒死体验模式作了具体的分析,该模式的结构和胎儿期记忆中的几个过程的倒退式呈现相对应。
释“魂”、“魄”:中国古代濒死体验的字形记录
“魂”、“魄”二字的命名理据问题前贤尚未涉及。本文以穆迪建构的濒死体验模式作为对“魂”、“魄”二字的考释切入点,认为“魂”、“魄”二字的发生背景皆源于濒死体验,且对应于其中“脱离躯壳”和“光的存在”这两个重要场景。濒死体验的实质是濒死者回归胎儿期记忆的梦经历,汉语言中“魂”、“魄”二字作为虚假概念,一方面是中国古代这种真实的濒死体验的记录,另一方面又是对濒死体验误解的产物。
胎儿期记忆与《荣格自传》中的梦及幻象
《荣格自传》中的一些梦和幻象,其真相和回归胎儿期记忆有关,而胎儿期记忆则是潜意识的本源。本文从背景、动因和结构内容等方面分析了荣格的五段梦和幻象,讨论了其中的切入点情绪、表现内容导致当时的心理感受、表现方式的原型和变形之间关系等问题。
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前后的梦的分析
本文分析了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前后所做的五段梦,即1912年做的“海关官员”梦和“骑士”梦以及1913年12月18日做的“杀英雄”梦、“陡路”梦和“花园”梦,指出梦中的海关官员、骑士和英雄西格弗烈皆为弗洛伊德的变形,从梦中可以窥见现实中的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前后内心冲突的激烈程度;此外还讨论了梦的切入点情绪和诱因素材、前后几段连续梦的发展脉络等问题。
“胎儿期记忆”的问题在徐山《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一书中已有详细的讨论。
《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徐山著,[韩国]新星出版社,2002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