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9 09:31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又名《沙摩特拉的胜利女神》《萨莫色雷斯尼开像》)是约公元前200年被创作出的大理石雕塑,作者不详,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该雕塑雕刻了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悬崖上的胜利女神,雕塑的底座是战船的船头,船头引导着舰队乘风破浪冲向前方,胜利女神上身略向前倾,雄健而硕大的羽翼在高高飞扬。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的身躯。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侵波斯,建立起了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南跨埃及、北抵中亚的大帝国,并努力推行东西文化合流,使这些地方都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希腊文化最后的阵地埃及托勒密王朝,这300年艺术史上称为“希腊化”时期。这一时期的希腊艺术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并从鼎盛的古典主义时期逐渐衰落下去。在这段时期的希腊本土雕塑中,出现了整个古希腊最辉煌的两件作品,其中一件就是《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雕像的作者难以考证,创作年代也没有最后定论,但大多数意见认为是创作于公元前200年左右,是小亚细亚的统治者德梅特里奥斯一世为纪念他在海战中打败托勒密王国的舰队而创作的。至于雕像的作者,已难以考证,史籍也缺乏记载。人们从风格上推测,有人认为是利西普斯的弟子所作。
作品的构图很成功,胜利女神向后飘扬的衣角和展开的双翅构成了极其流畅的线条,腿和双翼的波浪线则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加强了前进的态势。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了艺术技巧和表现力,高度结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仿佛赋予了冰冷的石头以生命般勃勃的活力。该雕塑的构思十分新颖,是艺术品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杰出构思。底座被设计成战船的船头,胜利女神犹如从天而降,在船头引导着舰队乘风破浪冲向前方,这是在动态和静态的平衡上发展到了顶峰的体现,这既表现了海战的背景,又传达了胜利的主题。
女神那被海风吹拂的衣裙贴着身体,表现了女性人体的完美,而衣裙褶纹构成疏密有致、生动流畅的运动感则呈现出了生命的飞跃。胜利女神上身略向前倾,那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都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该雕塑健全地体现了女性肉体所包含的蓬勃的生命力,并赋予其高贵优雅雄壮的美。
当代中国美术理论家、国画家邵大箴:从作品的整体气势上看,《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的视觉效果极有冲击力,充满着强烈的表现力。无论从正面还是从侧面看,胜利女神的肢体、衣纹等曲线,全都具有一种向前、向上运动的节奏,从而生动地创造出一种无法抑制的、奇妙的升腾感。
巴黎卢浮宫将雕塑《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与雕塑《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和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并称为卢浮宫的“三宝”。
1863年4月,法国的一支考古队首先在萨莫色雷斯岛上发现破碎成200多块碎片的雕像残片,并运回法国巴黎卢浮宫。经过4年的细心修复,才使该雕塑初见规模,只是头和双臂仍未被发现。
1879年,这支法国考古队重返萨莫色雷斯岛,又从许多大理石碎片中修复了雕像的船头形底座,运回法国后发现恰巧与雕塑完全吻合。
1950年,另一支法国考古队又在该岛发现了女神的手掌和无名指。同年,奥地利国家考古队在清理1873年至1875年间在萨莫色雷斯岛所得到的许多残片时,又发现了女神的拇指和食指。
1967年,又发现了女神左手的残片,但是没有把这些残片与收藏在法国卢浮宫美术馆的雕像主体进行拼合。
现仍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