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姓

更新时间:2024-05-07 10:54

胡氏是中华姓氏之一,读音作hú,起源于周朝诸侯国胡国。

历史发展

姓氏渊源

一是以谥号为姓,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纂》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3000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注:陈胡公某个儿子以陈胡公之号为氏,与陈湣公某个孙子以陈胡公之号为氏,这两个说法分别是安定胡氏安定派与安定胡氏华林派后期修谱攀附陈胡公满之作。先秦与汉朝时期,涉及姓氏的著作如《世本》《潜夫论》《风俗通义》与胡氏人物碑文皆无“源于妫姓”说,到北魏年间516年后,才有北魏司徒胡国珍家族部分成员墓志认为胡氏出自陈胡公满,此说亦被后世一些姓氏书与胡氏族谱采用为胡氏的起源之一。

又复姓胡母氏出自战国时期齐宣王之弟胡母氏后裔,复姓简化为氏,远祖陈胡公满。南北朝之前,太山郡胡母氏较为显著,后来胡母氏逐渐消失,太山郡四姓之一的胡氏很可能是胡母氏受北魏姓氏改革影响,简化改氏,后期郡望不显,或已融入安定胡氏。胡母氏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

一是姬姓胡国,在河南漯河东,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二是归姓胡国,在安徽阜阳。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春秋末期,这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子孙都以胡为姓,国人都以胡为氏,称胡氏,形成两支胡氏,世代相沿。归姓是畏方(鬼方)之姓,据《山海经》记载为威姓,源于少昊之子,胡国铜器铭文记作媿(wēi)姓。归姓胡国故址在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子孙以国为氏。历史上的门阀望族安定胡氏即源于归姓胡国。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胡(纥)骨氏,入中原后改为汉姓,称胡氏。李唐皇家的后裔为胡三公拯救于危急之中,其后发达,遂为明经胡氏。

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后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后世子孙皆为胡姓。

①西周初期,摄政的周公旦设置了一个官职,专门掌管君王贵族饮食以及祭祀大典中所用的牲畜。这个官职,在西周王室被称为簋(guǐ)史,在鲁国和齐国被称为胡史,楚国、秦国、晋国等诸侯国称为胡簋史。簋,是盛装精美熟食的器皿,在夏朝时称作胡,商朝到西周时称作胡簋,后世就以胡簋作为食的代称,简称簋。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的,大多以胡为姓。

②出自汉朝的胡骑校尉,是汉武帝设置的军队官职。汉武帝在京师驻屯军中设置了八大校尉,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是特设的职位,胡骑校尉掌管胡骑军队,长水校尉掌管乌桓人与胡人骑兵。胡骑校尉的职位不常设,平时多由长水校尉兼任。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专职掌管胡人,多由骁勇剽悍又忠于汉朝的将领统辖,其中不乏归附汉朝的外族将领。在胡骑校尉的后裔中,有的以胡为姓,如东汉著名的护羌校尉胡畴,其姓就是这样来的。

③出自古代的胡夫,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作的屠户、屠夫。屠户在屠宰动物时,大多冲着咽喉部位下刀,所以屠户的别号叫做胡夫。在胡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姓的,是为胡姓。

在历史上,鲜卑、契丹、溪、高车、满、苗、瑶、普米、彝、回、赫哲、达斡尔、傈僳、白、锡伯等古今民族中,都有胡姓的存在。

①鲜卑族胡姓: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胡(纥)骨氏,入中原后改为汉姓,称胡氏。

②契丹族胡姓:宋人叶隆礼《契丹国志》就说:“故北番惟耶律、萧氏二姓也。”至于契丹族其他姓氏,则是与汉、奚等族通婚、融合而逐步产生。胡姓在契丹族中产生较早,五代后唐时,即辽初已出现了著名的胡姓人物胡环。

③瑶族胡姓: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长期的融合过程中,在姓氏上逐渐形成十几个大姓,而胡姓在瑶族中堪称大姓。其中有胡姓的主要是盘瑶、花兰瑶。

④蒙古族:蒙古族巴颜图氏、蒙古族博尔奇济斯氏、蒙古族瑚尔汉氏、蒙古族胡拉特尔氏、蒙古族瑚尔珲氏、蒙古族瑚尔佳氏、蒙古族胡佳氏、蒙古族巴鲁剌思氏、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蒙古族俄勒特德氏汉化改姓为氏。

⑤满族:满族胡尔哈氏、满族瑚噜氏、满族瑚图氏、满族瑚逊氏、满族瑚德哷氏、满族瑚尔泰氏、满族瑚锡喀氏、满族胡扎拉氏、满族瑚尔哈喇氏、满族胡尔哈苏氏、满族库雅拉氏、满族锡克特哩氏汉化改姓为氏。

得姓始祖

远古时代,舜当天子之前,尧将其两女嫁给舜,让其居于妫河边,从此舜的后代便称为妫姓。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将自己的长女嫁与舜帝的后代妫满为妻,封于陈,建立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妫满在陈地建国为陈。他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使陈国强盛多年。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故又称胡公满。其子孙有以其谥号为姓者,称为胡姓。陈胡公亦被后人尊为胡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胡姓最初的发源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发源于今河南淮阳,另一个发源于今安徽阜阳。胡氏以起源地为中心,向周边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

至汉时,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的一族,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

两晋南北朝时期,胡姓原居于陈(今河南淮阳),后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与其余七姓族人共同入闽,成为“入闽八姓”之一。

唐宋年间,胡姓族人胡竦迁入晋安郡(包括今福建漳、泉二州),被奉为闽中胡姓的始祖。其五子分迁于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境内,使胡姓族人再一次远播分散于各地,并得到巨大发展。而另一支在五代南唐时,则由醴陵德善乡迁入吉州(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苏南京),也使江西逐渐成为胡姓繁衍中心。

至元明清时期,居于今河南淮阳一带的部分胡姓因避战乱入迁福建、广东等地,再次远播其它各省,从而使胡姓成为一个遍布全国且远播海外的大姓。

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

●安定胡氏

在胡姓发展史上,有“天下胡氏出安定”的说法。安定胡氏得名于安定郡(郡治临泾县,即今甘肃镇原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门阀世族之一,“安定”是胡姓最为普遍、最为响亮的郡望、堂号。安定胡氏作为西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皇室的功臣与外戚,保持门阀族望长达近800年时间。如今,在镇原县有一首流传下来的民谣:“天下胡姓出安定,安定胡姓出临泾。临泾胡姓哪里寻,皇后湾和胡家坪。”这首民谣表明,古临泾县是安定胡氏的肇基之地、发祥之地。

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安定胡氏开始显现,代表人物是胡质胡遵家族。据有关胡氏族谱记载,胡质先祖从安定郡迁徙到了江淮一带的九江郡寿春县(今安徽寿县),所以史书上记载胡质是寿春人,但胡姓族谱把他归于安定胡氏。另有一种说法是,胡质后裔迁居到安定郡,故为安定胡氏。

进入南北朝后,作为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安定胡氏大家族,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顶峰时期。在南北朝300多年里,安定胡氏先后有8人封王,5人封公爵,20多人为将军、太守、刺史、三公九卿,还有4个皇后和太后、两个嫔妃、4个王妃等,赶超当时的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几个大姓,成为全国有名的超级大望族,当时的山东望族王氏、崔氏、卢氏,都非常乐意与安定胡氏家族结亲。如果说胡奋的女儿胡芳成为晋武帝的贵妃为安定胡氏的辉煌奠定基础的话,那么,胡奋后裔胡国珍的女儿胡充华成为北魏皇太后,则标志着安定胡氏开始步入辉煌时期。在安定胡氏兴盛发达的三国魏晋时期,其他地方的胡姓人也相继崭露头角,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如东汉末期的湖南人胡腾等。三国时期的蜀汉曹魏东吴,也都有胡姓人的身影,如蜀汉政权中的胡潜、曹魏政权中的胡昭、东吴政权中的胡综等。

隋唐五代时的胡姓人进入了相对的沉寂阶段。尤其是曾经辉煌一时的安定胡氏,日渐式微。到宋朝时,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当时的泾州(原安定郡)四大姓为梁、席、安、皇甫,胡姓不在著姓之列,说明安定胡氏已经衰落。即使有一些见诸史册的人物,名气都不怎么大。不仅安定胡氏如此,全国其他地方的胡姓人,在隋唐时期也都相对比较沉寂。据胡姓研究者一份不完全的统计数据表明,整个隋唐五代时期,胡姓人考中进士的只有17人。与四川有关的胡姓,也是寥若晨星,仅有唐末时的胡曾和后蜀政权的胡恬。尽管如此,这一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胡姓人,仍有一些人物值得一说。

因为胡国珍和胡充华的缘故,胡国珍的家族也跟着腾达起来,尤其是胡国珍的哥哥胡真,因为子嗣众多,故而后裔繁茂发达。在胡国珍家族兴盛起来后,北齐时,与胡国珍同宗的另一安定胡氏胡延之家族强势崛起,先后有7人封爵为王,显赫程度超过胡国珍家族。

地处北方的安定胡氏,在经历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兴盛发展后,进入唐朝后日渐式微。南方的胡氏则开始慢慢崛起,其中以江西的华林胡氏最为典型。华林胡氏源自安定胡氏,可以说是安定胡氏的一个分支。华林胡氏是发源于今江西奉新县,最早可追溯到南朝刘宋政权时的壮侯胡藩,他被华林胡氏尊为开基祖先。后又经过25代到胡城,胡城被尊为华林胡氏一世祖。华林胡氏分布广泛,人才辈出,历世不衰。宋朝时,华林胡氏考取了3个状元、2个榜眼、6个探花,进士及官至知州(知府)、尚书、三公、大学士等的,难以计数。华林胡氏子孙繁衍茂盛,发展到现在,全国各地包括四川乃至海外,都有华林胡氏族人的足迹。

●华林胡氏

华林胡氏开基祖胡藩的第25世孙、华林胡氏一世祖胡城,他的5个儿子分衍各地,发展成为华林胡氏五宗。尤其是胡珰、胡瑜、胡琼三宗,后裔繁衍茂盛,分别衍生出胡氏历史上有名的各大支系。其中,胡瑜后裔在福建繁衍起崇安胡氏。崇安胡氏在宋朝后逐渐衰微,后裔分布在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后世有不少人在明清移民运动中迁徙入川。崇安胡氏自胡安国起,成为南宋时无与伦比的学术世家,上承程颐、程颢,下启南宋理学,开创了湖湘学派,政治上坚持抗金,反对妥协求和,“唯楚有材,于斯为盛”即发端于此。在崇安胡氏的门生弟子中,除张栻、朱熹、吕祖谦外,还有一大批有志之士、名人大家,是南宋学术乃至政治上有力的骨干精英。胡安国有胡寅、胡宏、胡宁3个儿子,他们承袭父学,都是湖湘学派的得力干将。胡安国的诸多孙子和族侄,都是湖湘学派的著名学者。

华林胡氏一世祖胡城的5个儿子分衍到各地,发展成为华林胡氏历史上著名的五宗。即胡姓史上著名的晋陵胡氏。到了南宋末期,晋陵胡氏仍然没有衰落,出现了胡宿的第八世孙胡应炎父子兄弟同赴国难的悲壮场面。

●庐陵胡氏

在江西旴江河畔的吉安市(古称庐陵,汉朝为庐陵郡,唐朝为吉州,宋朝置吉州庐陵郡军事,包括今江西吉安市、吉水县、新干县、太和县、永新县、遂川县等地),从五代以来,生活着一支胡氏家族,被称为庐陵胡氏,又被称为旴江胡氏。

到宋朝时,庐陵胡氏涌现出胡铨、胡衍、胡文可、胡文静等人,使得声名大振,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名人辈出,繁播四方,成为江西一大望族。南宋宰相周必大曾说:“江西多名士,吉(州)为冠。自吉(州)言之,庐陵胡氏为大族是也。群从数百,多通经,工文章,守礼典。”庐陵胡氏在科举上更是相继承递,“秋榜殆无虚榜,它姓莫敢争衡。”在庐陵胡氏中,最为有名的是值夏胡这一宗派。据明朝大才子解缙撰写的《旴江胡氏族谱序》中说,胡公霸后来为宋朝效力,被追赠为庐陵郡开国侯,被奉为庐陵值夏胡氏始迁祖。在宋朝,庐陵胡氏除值夏胡、南城胡、禾溪胡3个宗派外,还有其他支派的胡氏家族,涌现出了屡建军功的胡晃,断案分明的胡安道,直谏勇言的胡梦昱,刚直不阿的胡梦虎,忠于职守、鞠躬尽瘁的胡国宝等名人。

据胡氏族谱记载,胡公贞从南唐政权转仕宋朝后,出任吉州太和县知县,所以把家定居在太和县南城镇,其后裔被称为南城胡,胡公贞被奉为始迁祖。禾溪胡奉胡公阳为始迁祖。胡公阳在迁居禾溪不久后,又迁居到离禾溪不远的黄漕,所以其后裔又被称为黄漕胡氏。

●明经胡氏

从唐末五代起,徽州就是胡氏的聚居地,多支宗派形成多个望族,涌现出大量名人。宋徽宗宣和3年(1121),在平息方腊起义后,歙州被改名为徽州,辖“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今歙县徽城镇)。除元末曾一度改名兴安府外,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的名称前后沿用了780年,所辖区域六县也没有变动。如今,歙县、黟县、休宁、祁门4个县属于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属于安徽宣城市,婺源县属于江西上饶市。明经胡氏,是徽州的一大望族,从宋朝到近代,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商业上,涌现出了大量奇才,成为胡氏中一支不能不关注的宗派。明经胡氏发端于婺源县考川村,随着家族繁盛,后裔不断地向外开拓,形成多个分支,广泛散布于徽州境内甚至鄱阳、德兴等地,有的还留下不与李姓通婚的习俗。明经胡氏以吃苦耐劳的精神著称于世,在明经胡氏的分支中,最为著名的有两支:宋元时的婺源胡炳文家族和近代绩溪胡适家族。

安徽绩溪县,古为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境内聚集了大量胡姓人,是全国胡姓最重要的聚居地之一,被公认为是当地家族最大、人数最多的姓氏。在这些胡姓人中,最主要的有三大同姓不同宗的支派:明经胡氏、金紫胡氏、尚书胡氏,人称绩溪三胡。绩溪三胡都没有以惯常的按照居住地(发源地)命名,而是以始祖荣耀或官名来命名,体现出了独特的姓氏文化。宋朝文学家汪藻曾经这样评价绩溪县境内的胡氏家族:“(徽州)邑小多士,绩溪为最。绩溪之氏,以族名者无虑百余,而学传子孙,胡氏为最。”金紫胡氏,奉宋朝名臣、学者胡舜陟为始祖。胡舜陟因受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所以后人把金紫作为家族的称呼。尚书胡氏的先祖,可上溯到北宋理学三先生之一的安定先生胡瑗(另外再讲)。胡瑗的后裔散居在江淮一带的海陵、如皋、吴兴、兰溪等地。自胡松以后,尚书胡氏在仕途上不再辉煌,反而在商业上打下了一片天地。尚书胡氏众多族人因为经商而迁徙他乡,并在各地购置产业定居下来,繁衍后代。至今,难以准确地寻找到他们后代的情况。

●清华胡氏

清华胡氏源自汉朝的安定胡氏,是安定胡氏衍生出来的支派。据考证,清华胡氏先祖在唐末时,为避黄巢之乱而南迁,先是迁居到歙县黄墩(今安徽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篁墩村),再迁到祁门县义成都(今安徽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最后才定居在婺源县清华镇,成为徽州历史上的望族。清华胡氏因奉唐朝散骑常侍胡学为始迁祖,所以又被称为常侍胡氏、常侍胡。在古徽州地区,清华胡氏是较早进入并成名的一大望族,而且分衍在各地的支系众多,各种资料记载不同,其与其他支系出现诸多关联的说法,争议颇多。在清华胡氏分衍到各地的支派中,安徽泾县龙坦胡氏以出了近现代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胡朴安而闻名。龙坦胡氏的远祖可追溯到胡学的四儿子胡文。胡文的第7世孙胡渠,号东野,官至宣州通判,龙坦胡氏尊他为一世祖。宋元之际,胡渠后裔胡德四从婺源县迁到泾县溪头都龙坦村(今泾县榔桥镇溪头村),胡德四被奉为龙坦胡氏始迁祖。龙坦胡氏历代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安定郡都龙坦胡氏统宗谱》记载,仅仅从清顺治至光绪年间,龙坦胡氏就出了文武进土17人,举人56人,恩、拔、岁、副、优贡34人,做官的56人。

●江浙胡瑗家族

唐宋以来,东南沿海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经济区域,曾经几度成为政治中心,尤其是江浙。江浙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从宋明以来,人才辈出,形成了大量名门望族。宋朝时的四川名门望族之后,大多迁往江浙一带,更为当地的文化注入了深厚的底蕴。胡姓在江浙分布在各地,虽然不能与吴姓、张姓等大姓相比,但也位列20大姓之中。江浙的胡姓,大多从外地迁入,如北宋时的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安定学派创始人胡瑗,其先祖就是从陵州(今四川仁寿县)迁往江浙的。胡瑗的子孙散逸在江淮一带,涌现出了诸多名人。

胡姓移居台湾最早者,从福建渡海入台的胡靖,他在延平郡王郑成功麾下任游兵镇,后奉命札南路屯垦,其后裔及自福建来的宗亲,在台湾南部地区安家落户。

此后,闽粤胡氏入台者络绎不绝,见于文献记载的仅清代即有十多起,例如:康熙五十年,泉州人胡某入垦今台北县泰山乡黎明村。雍正九年,胡一贯与庄民立碑纪念倪象恺修筑大圳。雍正十一年,永定人胡焯猷由海山堡入垦兴直堡,十几年开垦淡水治荒地为农田几万亩,并建村落,筑陂圳,兴学校,翘然为一方之英豪。台湾总督立碑以纪念。雍正、乾隆年间,胡允入垦赤山堡乌山头。乾隆十六年,胡良猷捐资修建台南县麻豆镇北极殿斋房。乾隆二十二年,胡文聪、胡邦碧二人捐资修建里港的天后宫。乾隆三十年,漳州人胡楚到达台南县善化里东堡社仔庄开垦。乾隆三十三年,泉州人胡顺观捐资修凤山北门石路。乾隆年间,泉州人胡某进入现在台北县平溪乡紫来村的香子坑拓垦。嘉庆末年,胡吱等人入垦今台北市景美区的格头村雷公坡。道光十四年,贡生胡元章捐款完成北斗街的妈祖宫。道光年间,广东梅县黄竹洋人胡珠光,随军入台担任新竹粮总管,后定居于平镇。咸丰年间,胡文济进入今台北县平溪乡新寮村开基。

胡氏入台,主要是从南部的安平港、鹿港和北部的淡水港登陆,然后分别到台湾各地。台湾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现在,胡姓是台湾第三十四大姓。

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自清代开始,胡姓有不少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欧、美、非洲的一些国家。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960—1279年),胡姓大约有9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7%,排在大姓的第十三位。胡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胡姓总人口的29%,占江西总人口的3.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江苏、浙江,这四省胡姓大约占全国胡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安徽、河南、陕西、四川、山西,这五省的胡姓又集中了23%。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和川湘为中心的两大块胡姓聚集地。两广地区是当时胡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1368—1644年),胡姓大约有14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58%,为明朝第十三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胡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胡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50%,净增加了49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22.7%)、浙江(20%)、安徽(13.3%)三省,这三省胡姓大约占胡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北(7.5%)、江苏(6.3%)、湖南(5.4%)、山东(4.2%)、四川(4%),这五省的胡姓又集中了27%。江西仍为胡姓第一大省,占江西总人口的2.5%。宋、元、明期间600余年,胡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胡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向东漂移,东南地区的胡姓有了稳健的发展,赣浙皖地区是胡姓的密集区。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与人口分布》:当代胡姓的人口已达到1572万,为全国第十三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3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胡姓人口由147万激增到1572万,增长了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胡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胡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北、江西三省,大约占胡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山东、湖南、贵州,这五省又集中了23%。四川为当代胡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胡姓总人口的12.7%,占省总人口的1.7%。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江西(4%)和湖北(3%)。全国形成了长江流域省份多胡姓的布局。形成了赣鄂皖和四川两个胡姓高聚集区域。在600年期间,胡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力度。

胡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是在沿长江流域的省份,每平方公里的胡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特别在赣鄂皖三省交会地区和四川成都平原,每平方公里的胡姓人口在5.5人以上。胡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6.9%,胡姓人口大约709万;1.1—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8.5%,胡姓人口大约723万;不足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4.6%,胡姓人口大约142万。

胡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胡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长江流域的云川贵鄂湘赣皖浙八省大部、福建北部、广西西部、宁夏银川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胡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35%以上,其中赣北、湘贵交界地,这一比例在2.25%以上,最高可达3%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8%;在两广闽台大部、青海湖以东的其他北方地区,胡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5%—1.3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1.7%;在青海湖以西的地区、海南、广东的雷州半岛、内蒙古东北、黑龙江东北,此比例在0.45%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8.5%。

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一书透露,如今胡姓全国总人口大约有1550万,是全国第15大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各省,川鄂湘、豫皖赣浙苏是胡姓的两大聚集中心。胡姓人口最多的是湖北,有153万多人,四川为胡姓人口第三大省,大约有115万人。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表明,胡姓排15位。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胡姓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湖北。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胡氏,为镇原县著族,也是全国胡氏发源地。南北朝时期,三百余年内,出了皇太后及皇后四人,皇妃及贵人二人,封王八人,三公九卿十三人,大将军八人,刺史及太守九人。其显赫前所未有,使安定临泾胡氏家族在我国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胡氏也因此而郡望安定。胡氏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后徙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再徙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唐初称安定为泾州(今泾川县)。后来成了胡氏的堂号,可见安定在胡氏历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于胡遵。胡遵,三国魏国大将,安定人。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奋,他在晋武帝时屡立战功,官至尚书仆射、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南北朝时期,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胡仙真(即胡充华)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国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县东南。

庐陵郡: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弋阳郡:隋置弋阳郡,武德三年改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县。

定城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阳市。

胡姓堂号很多,有颐养、光裕、忠义、庆馀、安定等。其中最受人钦敬的是“安定堂”。

安定堂:以望立堂,源出安定郡。系纪念北宋初学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官至太常博士。与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他的“明体达用”学说,开宋代理学之先声。因他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人称“安定先生”。胡姓后人遂以“安定”为堂号。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称蔡州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义阳堂:以望立堂。

弋阳堂:以望立堂。

定城堂:以望立堂。

庐陵堂:庐陵堂胡氏的始迁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传至胡铨。胡铨的家族在宋朝已成为大族,胡铨的兄弟胡铸、胡锷,儿子胡泳……孙子胡桦、胡椅等人,虽然名声不如胡铨显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县三塘、浙江绍兴厚宝等地的胡氏,都是胡铨的后裔。华侨领袖、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铨的第三十二代孙。

澹安堂:得名于宋朝胡铨著作《澹庵集》。

绩溪堂:绩溪堂胡氏因为近代出了大学者胡适而斐声中外。据谱牒记载,他们是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迁来的,始迁祖是胡昌翼的儿子胡延正。绩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满,后来又改祀胡昌翼。胡适自己也说,他在孩提时参加过始祖昌翼公一千岁的纪念祭典。

门楣题辞

出自胡瑗事迹。胡瑗(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人,是宋代的教育家,被奉为宋代理学先驱。史传载: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胡瑗从教较之宋代另一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还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后裔为纪念胡瑗毕生从教,玄歌不辍、桃李芬芳之盛况及其卓著的业绩,故于正大门上方题“苏湖世第”或“苏湖流芳”。

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宗祠楹联

寿齐九老;名列四真。

上联典指唐代人胡杲,会昌年间官怀州司马,后与白居易等人在各阳组织香山九老会。下联下联典指北宋初学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陕西路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曾任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侍讲,官至太常博士。在苏州、湖州间讲学二十余年,与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当时有明令以他的教学方法为太学法。著作有《论语说》、《春秋口叹》。当时人称富弼为真宰相、包拯为真御史、欧阳修为真学士、胡暖为真先生。

春秋心典;理学宗功。

上联典指宋代太学博士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省崇安)人。绍圣年间进士,历官太学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兼侍讲、宝文阁直学士。潜心研究《春秋》,著《春秋传》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议论政治,明代初年曾定此书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因北宋王安石曾提出废《春秋》,他说:“这是古代圣人的传心要典,怎么能让皇帝不得读、学士不得读呢?”下联典指宋代徽猷阁直学士胡寅,字明仲,建宁崇安人。宣和年间进士,靖康初年任校书郎、中书舍人、徽猷阁学士,崇尚理学,学者称致堂先生。曾上书高宗,建议组织义军,北上迎徽、钦二帝回朝。著有《读史管见》、《斐然集》、《论语详说》等。

欲正人心;引为己任。

——清·胡林翼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大臣胡林翼(1812—1861)撰题联。胡林翼,字贻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官至贵州镇远知府。有《胡文忠公遗集》。

虞宾衍派;沩汭流源。

全联典出“虞宾、沩汭”,均胡姓繁衍望地之一。

系承胡公;望出淮阳。

全联典指胡姓的源流和郡望。“胡公”,舜之裔孙。

经资羽翼;祠表贤良。

上联典指宋·胡宁著《春秋通旨》,以羽翼而且书。下联典指清·胡林翼卒,入祀贤良祠。

淮海家声远;苏湖世泽长。

此联为胡姓宗祠“安定堂”联。

地据蛟潭胜;家传麟史风。

此联为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胡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该祠的地理位置;下联典指南宋胡安国著《春秋传》事,孔子作《春秋》,至“西狩获麟”止,所以《春秋》被称为“麟经”。

成名由吴母;有妹媲刘家。

上联典指宋·胡安国,其母乃吴羡门女,羡门六经教授生徒,安国成为大儒。下联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兰、胡景素、胡卧云俱能诗,比之刘家三妹。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此联为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联。

冬去松枝仍独秀;春来梅蕊已齐开。

全联典指宋·胡安国事典。

古色新香画别致;月光清气春宜人。

此联为鹤顶格嵌胡姓“胡”字的祈字联。

古来大千多奇彩;月到十五分外明。

同上。

镇守金华称大海;撰书禹贡号东蕉。

上联典指明初将领胡大海事典。胡大海,宁通甫,虹人。卒封越国公。下联典指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出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一生潜研儒家经典。所撰《禹贡锥指》,绘图四十七篇,为《禹贡》最好的注释本。

十年烟水持竿钓;千古须眉下笔先。

——清·胡远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画家胡远撰题联。胡远,字公寿,江苏华亭人,号瘦鹤。善画山水,有《寄鹤轩诗》。

文倔苞深宗二汉;歌辞风致到初唐。

——清·胡震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篆刻家胡震撰题联。胡震,字鼻山,富阳人。工篆刻,得汉人风格。分隶亦古拙可爱。

文武世家源流远;帝裔宗枝翼叶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胡氏宗祠联

安国成名,本由吴母;稚威有妹,不亚刘家。

上联典指宋·胡安国,其母乃吴羡门女,羡门六经教授生徒,安国成为大儒。下联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兰、胡景素、胡卧云俱能诗,比之刘家三姊妹。

舍己从人,大贤之量;推心置腹,群彦所趋。

——清·曾国藩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大臣曾国藩(1811—1872)书赠胡林翼联。

筑堤溉田,起春阳颂;辅君开国,奠盘石安。

上联典指晋代秦州刺史胡烈的事典。下联典指明初大将、右翼统军元帅胡大海的事典。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明·胡居仁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文学家胡居仁(1434—1484)自题联。

遗爱在人,莲幕留图纪南啸;藏书贻后,槐阴亲手植东园。

——胡位咸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胡氏宗祠“安定堂”联。

宗风自衡麓以外,若五峰、若双湖,类能为道学功臣,昭兹来许;

世变当海水群飞,或割地、或纳币,问谁斥和戎宰相,绍我先人。

湖南省华夏桥胡氏宗祠联。上联“道学功臣”,典指明代学者胡居仁,字叔心,号敬斋,余干人。一生以讲学为业,曾主持白鹿洞书院,为明代程朱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居业录》、《易象耖》等。下联典指南宋胡寅,主张抗金,曾斥责“和戎宰相”秦桧,被秦桧以“讥讪朝政”罪名贬官,秦桧死后才得以复官。

家谱文献

资料来源:

姓氏图腾

胡姓来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据说,那时有一个以白头翁为图腾的部落,便是胡姓的先民。胡姓的最早祖先叫胡曹,西周、春秋时出现的胡姓诸侯国,是胡部落名称的延续。从此,以白头翁为图腾的胡氏部落延续发展开来。

故居墓葬

江苏苏州市拙政园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同时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之一、国家5A级景区、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项荣誉为一体的国家级园林。

拙政园是明朝弘治进士、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