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文

更新时间:2024-10-31 11:06

胡学文,1967年9月生,毕业于河北师院中文系,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私人档案》《红月亮》等四部,中篇小说集《麦子的盖头》《命案高悬》《我们为她做点什么吧》等六部。

人物经历

1967年,胡学文出生在沽源县黄盖淖的一个小村,一个有着辽阔草原、淳朴民风和边塞情调的沽源县的小村。小时候的生活几乎看不到书,仅仅读过的《封神演义》《草原铁骑》《艳阳天》是从同学那儿借来的,但他如获至宝。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张北师范读书。

1987年从张北师范毕业后回家乡白土夭乡中学教书,两年后到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进修,1992年毕业后到沽源县四中任教。胡学文的小说创作始于沽源县四中教书期间,处女作《骑驴看唱本》发表于《长城文艺》1995年第1期。

1997年调至沽源县教育局。

2000年后,胡学文的创作开始受到关注。

2002年因文学创作成绩突出调至张家口市文联工作。

2003年,成为中国作协会员。

2004年小说《麦子的盖头》入选2004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

2005年年初,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的铁凝于春节前夕慰问了张家口市作家,在座谈会上,她用“扎实的生活,诚实的写作”概括了胡学文所具有的文学品质。

2005年7月16日,铁凝主席召集我国当代多位知名文学评论家及省内有关专家、学者、教授、作家召开“胡学文小说创作研讨会”。 这样的高规格、这样阵容的专家队伍,专为张家口作者的创作进行研讨,对于张家口来说还是第一次,这是对胡学文文学创作一个高层面的肯定。

2005年11月,当选河北省第二届“十佳青年作家”。

2006年,调至河北省作协。

2007年开始,连续获得《小说月报》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百花奖。

2008年10月,获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

2008年12月,当选河北省作协副主席。

2011年7月,胡学文来到尚义县大青沟镇担任镇长助理,半年时间,他多角度审视乡村,他走村串户,他听乡亲们的故事,获得认识和思考,在脚踏实地地行走。

2012年8月29日,在第1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以签约形式重点推出“河北四侠”,胡学文位列四侠之首。

主要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燃烧的苍白》《天外的歌声》《红月亮》《私人档案》《漩涡》,中篇小说集《极地胭脂》《婚姻穴位》《在路上行走的鱼》《命案高悬》《我们为她做点儿什么吧》等六部。

2015年新推出小说集《奔跑的月光》,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长篇小说

1、《天外的歌声

内容梗概:

两兄弟间的心理较量。

兄弟俩与一个女人的情感纠葛。

三个童年伙伴不同的命运轨迹。

燕城下岗工人马天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故乡,给弟弟、柳湖渡假村经理马远打工。马天少年聪明好学,深得父亲喜爱,是鸡窝里飞出的凤凰。而马远游手好闲,偷鸡摸狗,因强奸罪锒铛入狱。世事如烟,马天往昔的优越不再,因工伤失去一条胳膊,妻子弃他而去,为凑儿子上大学的费用,不得不给一向被他瞧不起的马远打工,没想到回家当天就遇到了昔日恋人、被他甩掉的柳店老板杜翠翠,马天再次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马远富甲一方,骄横自傲,却无法赢得女人。他富有而贫穷,功利而迷茫,他工于心计,擅长阴谋,最终陷入阴谋的旋涡。

杜翠翠历经坎坷,终于走出感情的阴影,走出生活的泥潭,可突然回来的马天打破了她刚刚拥有的宁静。她怕女儿步自己后尘,却无法约束女儿,女儿最终离家出走,命运又一次把她抛到风口浪尖……

目录

第一部序曲

第二部插曲

第三部进行曲

2、《私人档案

内容梗概:

一对小县城的夫妻,妻子杜叶是副县长,丈夫左伟是治安队副队长。两个人性格迥异,但始终维系着家庭。

杜叶代课教师出身,和男友任晓明同在一个乡村小学代课。任晓明考上大学后,杜叶调至乡广播站当播音员。任晓明听信有关她的传闻,两人最终分手。杜叶因自己的清白而愤怒,在一个夜晚委身于一个头面人物,人生的轨迹从此改变,她一步步升至副县长。任晓明竟然也当上了副县长。杜叶有种平民情绪,工作扎扎实实,同时又向往着县长的位置,想压倒任晓明,更是希望在县长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此她承受着家庭不和带来的种种困扰,跑项目,找关系,但最终输给对手。

左伟的事业一直不如意,能力不如他的同事。混得比他好,一直被他瞧不起的同学步步高升。爱人杜叶又是副县长,造成他心里巨大的落差。他急于从杜叶的光环和阴影中走出,以证明在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去一个荒僻的乡镇任派出所所长。他正直但急躁,犯了严重错误。

一对夫妻,殊途同归。当一切尘埃落定,他们才重新审视对方,审视自己。

3、《漩涡》

内容梗概:

师范大学生李可从普通教师起步,主动或被动接受社会各种明规则潜规则,一路摸爬滚打,最终从普通教师升迁至乡镇干部。

4、《红月亮

内容梗概:

《红月亮》讲述了两个不同的故事,它们之间甚至没有必然的关联。夏冬妮的父亲受冤而死,母亲发誓要为父亲洗冤,然而却走到了一条不被人理解的路上。夏冬妮跳河救人,她的照片被记者登上了报纸,但却遭遇了母亲的痛斥。这些变故让夏冬妮患上了撒谎恐惧症,即她不能说谎,一说谎就会有强烈的情绪和身体反应。她想尽各种办法试图改变自己,包括请心理医生治疗,但是症状反而越来越重。生活中的人出于某种原因让她做一些不真实的证词,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她成了众人眼中的异类。丈夫杨开顺携公司的巨款消失了,一个离婚的男人毛安出现,夏冬妮在汪洋中看到了一根稻草。而事实是,毛安虚构了他的身世,也虚构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毛安歇斯底里地蹲在窗台上表演,夏冬妮的胳膊勇敢地向前推了一把。而在另一个故事中,记者赵潇潇在书城中搜索新闻线索,不卖盗版书的书店老板马丁引起了她的关注。马丁的身世坎坷,一个叫秃头的人似乎握有他不可告人的秘密,而秃头以此要挟,想从他以及他的妹妹那里得到好处。书店的店员与马丁相好,但马丁面对威胁只能将她拱手相让。马丁的目标就是摆脱秃头,而他将希望寄托于赵潇潇身上……

目录:

第一章红月亮【一】

第二章蓝云朵【一】

第三章药典【一】

第四章红月亮【二】

第五章蓝云朵【二】

第六章药典【二】

第七章红月亮【三】

第八章蓝云朵【三】

第九章药典【三】

第十章红月亮【四】

第十一章蓝云朵【四】

第十二章药典【四】

第十三章红月亮【五】

第十四章蓝云朵【五】

第十五章药典【五】

第十六章红月亮【六】

第十七章蓝云朵【六】

第十八章药典【六】

第十九章红月亮【七】

第二十章蓝云朵【七】

第二十一章药典【七】

第二十二章红月亮【八】

第二十三章蓝云朵【八】

第二十四章药典【八】

第二十五章红月亮【九】

第二十六章蓝云朵【九】

第二十七章药典【九】

中篇小说集

1、《婚姻穴位

简介:

本小说集为胡学文于2004年推出的小说集,共收录5篇中篇小说,其中《婚姻穴位》被冯巩改编为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目录:

一 、荞荞的日子

二 、婚姻穴位

三 、飞翔的女人

四 、一棵树的生长方式

五 、极地胭脂

2、《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简介: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为胡学文于2005年推出的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者六篇中篇小说。

目录: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我的婚姻生涯

花落谁家

乱花渐欲迷人眼

谁是谁的敌人

猜猜我是谁

3、《在路上行走的鱼

简介:

本书是胡学文于2009年推出的中篇小说集,小说共胡学文六部中篇小说代表作。其中《大风起兮》被改编为范伟马伊琍主演电影《跟踪孔令学》,《逆水而行》获《小说月报》第十三届百花奖。

目录:

大风起兮

挂在旗上的风

逆水而行

在路上行走的鱼

目光似血

土炕和野草

4、《命案高悬》

简介:

《命案高悬》是胡学文于2010年推出的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的《命案高悬》获得《小说月报》第十二届百花奖,收录的第二篇小说《淋湿的翅膀》获得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

目录:

命案高悬

淋湿的翅膀

小说的丈量

艰难时世深重情怀

胡学文:一棵树的生长方式

胡学文创作年表

5、《我们为她做点儿什么吧

简介:

本书是胡学文于2014年推出的中短篇小说集,为《“河北四侠”集结号》丛书,本书共计收录胡学文16篇中短篇小说。

目录:

五月九日

自行车

离婚

审判张吾同

关系

冬天里的套子

谁吃了我的麦子

一个人和一条路

我们为她做点儿什么吧

我们的病

嫌疑

与狼共舞

背叛

从正午开始的黄昏

《宋庄史》拾遗

“我想寻找最佳的路径”——与胡学文对话

6、《奔跑的月光

简介: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奔跑的月光》收录了胡学文《奔跑的月光》《婚姻穴位》《大风起兮》《飞翔的女人》《极地胭脂》和《向阳坡》6部中篇小说。这些作品从2003年起,先后被改编成电影《极地彩虹》《飞翔的女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跟踪孔令学》《向阳坡传说》和《一个勺子》。

目录:

奔跑的月光/001

婚姻穴位/047

大风起兮/091

飞翔的女人/137

极地胭脂/187

向阳坡/223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获奖记录

2005年获河北省第二届“十佳青年作家”称号,为河北文坛“河北四侠”之侠首。2014年8月河北作家胡学文凭借中篇小说《从正午开始的黄昏》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2014年8月11日,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的、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鲁迅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上第一次有了张家口人的名字。胡学文,在中篇小说《从正午开始的黄昏》中,以对人的深度关怀,对生存的严肃思考,将思索的笔墨穿越幽暗的现实,直接抵达生命和灵魂层面,显示出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当之无愧地荣膺本届鲁迅文学奖。

2015年5月,胡学文长篇小说《红月亮》获第二届鲁彦周文学奖

2021年10月23日,“2021南方文学盛典”在广东顺德北滘文化中心音乐厅揭晓并颁奖:胡学文以长篇小说《有生》成为“2020年度小说家”。

作品奖项

《极地胭脂》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杯佳作奖

《秋风绝唱》获《长江文艺》2000年度方圆文学奖、河北作协2000年度优秀作品奖、河北省第九届文艺振兴奖

《飞翔的女人》获2002年河北作协十佳作品奖,河北省第十届文艺振兴奖

《麦子的盖头》 获河北作协2004年十佳作品奖

《命案高悬》获 河北作协2006年度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选刊》2006——2007年度优秀小说奖,2006——2007年度《小说选刊》“全国读者最喜爱的小说奖”,《小说月报》第十二届百花奖

《淋湿的翅膀》获《小说选刊》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十月》福星惠誉杯文学奖

《装在瓦罐里的声音》获得《中国作家》2007年首届鄂尔多斯文学奖

《逆水而行》获 2008—2009年度《中篇小说选刊》 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月报》第十三届百花奖

《柳絮》 第二届《红岩》文学中篇小说奖

《像水一样柔软》获《小说月报》第十四届百花奖

《隐匿者》获首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

《从正午开始的黄昏》获《小说月报》第十五届百花奖

《从正午开始的黄昏》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长篇小说《红月亮》获第二届鲁彦周文学奖

2019年8月,胡学文《龙门》荣获第七届花城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

2022年7月,胡学文的《有生》获得首届高晓声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2022年9月11日,胡学文的《有生》荣获第三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2024年10月,第三届凤凰文学奖,胡学文《龙凤歌》获首奖。

作品改编

胡学文的小说不断地被改编成大银幕作品,语言文字上呈现出的独特风格,特别是作品表达的对人的深度关怀、对生存的严肃思考成为影视导演捕捉的“目标”。

《极地胭脂》被改编为电影《极地彩虹》《飞翔的女人》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向阳坡》被改编为电影《向阳坡传说》。

小说《婚姻穴位》被冯巩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搬上大银幕,主演冯巩因此片获得第1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男演员奖。

小说《大风起兮》被改编为范伟马伊琍主演电影《跟踪孔令学》,为第三届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闭幕影片。范伟凭借本片赢得第三届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马伊琍凭借本片赢得优秀女配角奖。

小说《奔跑的月光》被改编为陈建斌主演电影《一个勺子》,在第51届台湾金马奖颁奖礼上获得最佳新导演、最佳男主角的奖项。

小说《私人档案》被改编为22集电视剧《左伟与杜叶的婚姻生活》,由吴刚、刘蓓主演。

写作创作

写作风格

胡学文的小说有着异常坚硬的质地,其对于当代乡村儿女生存的艰难与精神的惨烈有着真实而深刻的表现。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平凡的小人物,他们常被命运裹挟着跌入深渊般的低谷,但他们倔强地与灰暗绝望的命运搏斗,哪怕头破血流也不屈服。因此,胡学文的小说充盈着在现实、伦理、人性、命运、性格之间纠缠的极为复杂的意蕴与内涵。

胡学文的写作以农村为主,自然要写农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小说中没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时代更多是隐性的。如果写一个人的成长,这种烙印就明显一些,如《一棵树的生长方式》。

胡学文的小说朴素、干净、准确,以独特的草原风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深深打动读者。他的小说创作体现了现实风格的坚守与发展,他倾注笔力书写当代乡土中国的生存困境,直击生活的痛处,持续地推进苦难的深度,直到生存的极限。

他的小说,不追逐时尚,不求领风气之先,踏踏实实,稳稳当当地反映着坝上人们的生活,抒发着自己对生活的理想。自古以来,守得住自己是一直被称颂的美德。如今的社会要想守住什么实在是很难了,唯其不易,才愈显可贵。坚守着自己的创作理念与风格的胡学文,笔下的小人物总是远离喧嚣,有着自己的生活范围和轨迹。

他的小说是很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但在描写现实时,他的小说往往能达到一种近乎荒诞的色彩,这既与转型期中国农村现实中所具有的不合理性有关,也是作者在艺术上提炼所达到效果,正因为逼近现实,小说也将现实中的荒诞性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写作观点

有朋友在评论我的某篇小说时,说过这样的话:写底层是胡学文的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是有道理的,但这样的说法我并不完全认可。确实,一个作家写什么或喜欢写什么,并非作家能左右,有的当然可以,有的永远不能。我也曾经写过几篇知识分子的小说,但实话说,我的情感离不开小人物,我更愿意写他们,比如农民,比如普通市民。其实,也包括知识分子。我写过一篇创作谈:《人物之小与人心之大》,我认为一个作家如何构建文学世界,传达什么声音,如何传达,与人物的性别、身份、职业、地位、能力等并无关联,起码没有直接关联。写高官不一定就成名著,写小人物不一定就不能卒读。狄更斯、契诃夫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小到卑微,但谁能否定狄更斯和契诃夫的成就?所以,写小人物也好,大人物也好,取决于作家的经历与情感,与题旨无关。如果说与题旨有关,在于从这个点进入后,能拓展多大的空间。

一个作家的写作与他的出生地、童年生活有着极大的关系。有种说法,作家的写作是在抒写自己的童年。换种话说,一个作家总是有自己的领地,那个地方因为是作家最为熟悉的,因此最易爆发情感。站在那个地方,有恣肆的想象和严肃的思考。就如一棵树,扎了根,才能有笔直的树干、繁茂的枝叶。

创作观点

故事一定要有创造性

好的小说一定要有一个创造性的故事,超出他人的想象。

哈代的《彼特利克夫人》。一个平民妇女爱上一个青年贵族,像是得了癔病,她把幻想当成现实,竟以为自己和丈夫生的孩子是自己和那个青年贵族生的。临死前,她将这个“秘密”向丈夫公开了。她的丈夫开始是震怒,后来却欣喜若狂,骄傲万分。原来,他也极端讨厌自己的资产者血统,认为它太平庸了。在他看来,贵族的血统才是高贵的。他希望贵族的血统融入自己的家族,改变自己的谱系。

哈代这样写,是一个创造。地位卑贱的羡慕地位显赫的,奴才羡慕主子并想爬到主子的位置,自古以来并不稀少。在哈代生活的年代,也并不少见。可是愿意自己的老婆和贵族生孩子,并且看得比亲生孩子还要好的事确实难见。正是这种“难见”把人的灵魂刻画得入木三分。

细节是成败的关键

故事固然重要,但胡学文认为,细节是一篇小说成败的关键。

如纪录片《风吹红裙》:一个丈夫的死,县官破案是靠一个偶然发现的细节,即妻子黑裙里边的红裙发现的。

如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一个女人喝酒,撒野,骂大街,骂乡干部,没人敢惹,她自己什么也不害怕,但却特别害怕停电,最后谜底解开:矿难之后,她死去的丈夫不能安葬,只能在冰箱里“睡着”。

如荆永鸣的《大声呼吸》:两个进城打工的人心理上压抑,没有可哭的地方,最后打车到城外,只为哭一场。

故事可以编,但细节是编不出来的。一篇小说,读过之后,可能很快就把它的内容忘却,但某个或某几个细节却嵌在脑子里。细节是靠寻找,靠经验创造的。

人物带着故事走

小说与故事的区别在于小说要塑造人物性格,人物要带着故事走,而不是故事带着人物走。

文学史上,优秀的小说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物态度是不一样的。如看戏,收票者拒进,不同气质和性格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ABCD四种 :坚决要进,给烟拉关系而进,央求而进,不让进不进。

语言是小说的血液

故事的设置,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都要靠语言来完成。

语言是小说的血液,是一个作家的武器,我记得两篇作文关于“爬”这个字的运用。如:我从四十名爬到十五名。细节,一个老人把剥了皮的瓜子装在火柴盒里等自己的孙子,十多盒。

余华叙述一个波兰作家写一个煮熟了的螃蟹在逃路,沿途掉下了它的脚。这种逃跑方式让人诧异。

余华的《活着》写福贵把儿子有庆埋到一棵树下,站起来要回家的时候,看了一眼那条日光下的路,这是一条他儿子每天都要走的路。余华觉得福贵刚把儿子埋了,这条路一定得写一下,因为它就在那里,他可能走不稳。余华想了很久,想出一个比喻:日光照在那条路上,像撒满了盐。

歌德曾言,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所以,优秀的作者总是善于寻找别人看不见的东西。用距离来比喻,那就是不仅要有难度,还有别致。

创作历程

故乡的土地在作家的心里有着特殊的位置。这里的一抹夕阳、一缕炊烟,抑或是快乐的回忆和痛苦的瞬间,都会成为作家的精神滋养和人生体味。“张垣这块土壤丰厚、奇异,写作时间愈久就愈发现她的珍贵。”省作协副主席、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胡学文与记者谈及他的文学创作时,对故土充满了感情。

1967年,胡学文出生在有着辽阔草原、淳朴民风和边塞情调的沽源县。他考入张北师范读书,再入河北师范中文系学习,后回到沽源老家任教。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胡学文开始了带给他无数荣誉的文学创作。

“最初创作时,我总是把小说背景放在清末民初,也写当代,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多数在别人的地里刨食。”胡学文这样介绍自己创作初期的状况。

胡学文的创作在继续,同时他也不断地吸收文学营养。法国18世纪著名史学家及文艺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的一段话让胡学文深受启发。丹纳写道:“我们隔了几个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伟大。”

“一个人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经历不同,答案各异。但有些是共同的:童年、母亲、土地。”渐渐地,胡学文有了这样的生活感悟。童年快乐,母亲慈爱,土地影响性格。也就是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受在胡学文的心中日渐清晰,并迸发出奇异的光彩。在这之后,胡学文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张垣热土:在心灵飞翔过的天空,在体味和思考过生命意义的老屋,生活的记忆从未有过的真挚而清晰。地域特色十分浓郁的小说《天外的歌声》《秋风绝唱》《极地胭脂》《一棵树的生长方式》等相继问世,被评论家贴上了草原文化的标签。亦如文坛许多著名作家所独有的“自留地”: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周大新的豫西南等等。

“我倒觉得,什么标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土壤。”胡学文如是说。

在明确了写作方向后,胡学文创作了一批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小说。与此同时,胡学文对于文学创作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认识到,地域并不是隔绝、孤立的,它有着超越时空的共性。优秀的作品经年流传,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是因为它们都有着对美好和善良的崇尚,对冷酷和自私的摒弃。环境异,情感同。胡学文在创作中开始有意识地淡化地域特征,而更多地寻找人类的共性。

胡学文的小说作品以稳定的质量赢得了文学界的广泛认可,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创作风格。《婚姻穴位》《私人档案》《命案高悬》《背叛》《逆水而行》等多部小说发表在《十月》《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等国内一流的、重要的文学杂志上,并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作家文摘》等转载。其中的优秀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多个作品还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在文坛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扎根于家乡坚实的土壤,以家乡独有的生活为创作素材,使得胡学文的小说空间充盈着无限的张力,勃发着“所有人心灵的内在需要”。其作品中对人性的恳切思考、对生活细腻扎实的观察体验,营造出的温暖的气氛,较强的表现力和生动传神的语言品质,无不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他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灵动与张扬。

胡学文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得到国内著名文学评论家吴秉杰、范咏戈、李敬泽、冯敏、陈东捷、陈福民、秦万里等的一致肯定和期待。他们在河北省作协和《小说选刊》分别为胡学文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上,给予胡学文的小说创作一致的肯定和期待。称“胡学文是一个勤奋而有良知的作家,他的小说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为文坛营造了一处特殊的风景。”“胡学文是带着血性与悲悯情怀的年轻作家。”“张家口为当代中国贡献了一个很重要的作家———胡学文。他是这个城市带有符号性质的人物。”“胡学文作品的字里行间显现出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经历。”

2005年年初,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的铁凝用“扎实的生活,诚实的写作”概括了胡学文所具有的文学品质。在后面的近十年间,胡学文直面现实和生活,默默地在自己熟悉的土地耕耘,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土壤。这个时期,他开始有意识地淡化地域特征,更多地寻找人类的共性。作品沉重厚实,繁复多变,摇曳多姿。无论在现实关怀、情感深度,还是叙事上,都呈现出大家风范,用作品确立了自己在当下中国文坛的地位,赢得了文学界的广泛认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创作年表

他人评论

人物评价

《小说选刊》副主编冯敏曾评价,胡学文是一个很有现实感的作家,现实感对于小说来讲至关重要。小说逐渐失去读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小说正在远离现实,鲜有对时代的把握与反映。90年代以来的时代变化,让作家们普遍感到了困惑,于是很多人选择退缩回乡土文学的传统里去。而胡学文是一个忠实于自己眼睛和感受的作家,也是敢于直面现实的作家,他的小说记录了乡土社会的诗意的崩溃。

作家陈冲曾评说,胡学文是位高产作家,他的小说质量也很整齐,素材多取自现实生活,涉及的领域也很广,当下性很强。作为一个小说家,他的生活资源很丰富很会讲故事。

作品评论

《文艺报》主编范咏戈曾评论,今天的小说界,“欲望写作”和“小资写作”正大行其道,他们自然构成对小说的召唤。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底层写作”也是一种召唤。胡学文正是一位被“底层写作”召唤到小说中来的作家。我看到的他的中篇小说集《婚姻穴位》中的五个中篇,是他“底层写作”的一个横截面,这个横截面所显示的,是作家对大地人间灾难的专注目光,对抗争命运的底层人物的精神关怀,这些小说里面充满着发现。除了发现城市灯红酒绿或者乡村牧歌炊烟下的泣血故事,能发现新富人群或者小康人家之外的边缘部落,最重要的发现是在极度低下的生存环境中,发现了人物的精神生长方式。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陈福民曾说:胡学文这些年的小说创作,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变异。这些作品,绝大部分都取自他所熟知的坝上草原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但是与那些打起旗帜处处夸饰的“底层秀”不同,胡学文的小说深深扎根于这个时代的要害之处,他所着力要表达的是人的无奈、无助于软弱。面对生活——日子的蛮横、粗暴,面对着被日子所消磨所磨损所强暴的人性,胡学文所能做的,就是让这日子呈现并且推进着自己的逻辑。在平静地呈现着生活——日子对于人性的损毁强暴的同时,胡学文则以一种坚韧平实的道德激情与那种撕裂感无力感相搏。从来没有丧失人性的信念。

铁凝曾说过,胡学文的小说中写到了抗争的激情与快感,如《飞翔的女人》中的荷子与《一棵树的生长方式》中的姚洞洞,他们在对命运和境遇抗争的过程中,最后竟然抗争本身逐渐失去了它的目的意义,而成为了主人公们的生活方式。也许是他们在抗争中体会到了快感的激情?《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小玉,《谁是谁的敌人》中的黄周等,面对苦难和磨砺,他们往往体现出一种不甘的近乎歇斯底里的刨根问底。胡学文的小说,主要依靠情节和人物的行为来推进他的叙述。而他的小说语言是利落的,少用排比长句,不拖泥带水。我在这里想要提醒胡学文的是,他的某几篇小说,使用了重复的情节,对于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来说,这在小说里面恐怕是不能允许的。

相关文章

胡学文:乡村情缘就是我的底色

胡学文:行走与飞翔

为心灵默默耕耘——胡学文中篇小说研究

草原文明的当代歌者——记作家胡学文

风格之变与小说写作的意义——与作家胡学文的对话

胡学文长篇小说《红月亮》——在呈现与遮蔽中行走

胡学文:我就是小人物中的一员

胡学文对于叙述艺术的探索

胡学文长篇小说《红月亮》:人生世相的“风月宝鉴”

最新报道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揭晓:34部作品获奖 实名投票情况公布

光明日报北京8月11日电(记者王国平)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选结果11日在京揭晓,共有34部作品分享了这项殊荣。本届鲁迅文学奖吸纳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经验,实行评委实名制投票,实名投票情况已经在中国作家网公布。

本次鲁迅文学奖评奖年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共设置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诗歌奖、散文杂文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文学翻译奖7大类,每个奖项获奖作品不超过五篇(部)。

河北作家胡学文凭借中篇小说《从正午开始的黄昏》获奖。他说:“一个真正写作者的写作目的不是为了获奖,获奖不过是对写作者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肯定,但这对写作者是有意义的。”

据他介绍,《从正午开始的黄昏》写了主人公乔丁的两极世界,一个是每天身处其中的当下生活,殷实富足的家境,小鸟依人的妻子和慈祥的岳母,家人之间相互照顾,而身处其中的乔丁,是一个心疼妻子、孝顺岳父母、顾念家庭的男人。但乔丁还有另外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一个人是否可以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小说试图探讨这个问题。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担任报告文学奖项的评委。他认为,入选的五篇(部)作品,从一个方面说明这几年报告文学是一种有活力、有发展、有作为的重要文体。这些作品突出地体现了报告文学真实、快捷地反映社会和时代重要话题、重大主题的文体特点与优势,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叙写的题材又多样广泛。同时,获奖作品达成“报告”与“文学”的统一,是作家坚实行走的文字。“获奖作者都进行了扎实的采访、做足了案头功夫,追寻报告文学写作的客观真实,同时他们又注意表达的主体性和文学性”。据悉,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颁奖仪式将于9月底在京举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