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0 08:34
胡文瑞,1936年4月4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湖北武昌,液体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36年4月4日,胡文瑞出生于上海,原籍湖北武昌。
1948年9月—1954年7月 ,就读于私立育英学校(现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
1954年9月—1958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8年9月—1960年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研究实习员。
1960年6月—1979年3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79年4月—1979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9年11月—1986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1年—1982年,担任美国高山天文台(HAO)客座研究员。
1985年,被聘为基础力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8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
1994年,倡导和主持建立了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并担任实验室主任,之后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6年10月,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2001年9月,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基础科学部)。
胡文瑞于20世纪70年代进行日地物理研究,对太阳活动区磁场,太阳耀斑的波动模型,日冕瞬变的活塞驱动理论,日球磁场的三维结构,太阳风加速机制,磁层亚暴的磁流体力学波动模型,地球极区极风的慢磁流体动力学(MHD)激波结构等经典问题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在天体物理方面,研究了密度波理论共转奇异性以及非线性不稳定性引起的困难,提出星系螺旋结构的星系激波理论,利用摄动展开求出了射电双源射流的精细结构。之后从事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对浮区热毛细对流有系统的研究。
胡文瑞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获得小浮区液桥自由面的表面波以及临界状态对液桥体积的分群特性,揭示了热毛细对流转捩的新特征,指出残余重力对浮区晶体生长的影响相对地不敏感。组织了中国日地物理研究,提出太阳风涨落能通过磁层顶并激发阿尔文波 (Alfvén wave ),波能耗散引起亚暴。主持建立了全国联测网,促进了日地物理的发展。提出星系螺旋结构的星系激波理论。利用几何小参数作摄动展开,求出了高速射流,可解释射电双源射流的精细结构,定量地解释了观测特征。
截至2019年3月,胡文瑞先后在《中国科学》《太阳物理》《晶体生长杂志》《微重力科学与技术》等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著有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微重力流体力学》。
截至2019年3月,胡文瑞组织和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总装备部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总装备部国家921项目“微重力流体力学分系统”、俄罗斯宇航局合作项目、中法高技术合作计划项目、中日合作研究项目。
截至2019年3月,胡文瑞多次组织和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
2004年1月,国务院颁发奖励证书,胡文瑞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应用系统)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14年4月25日,胡文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访问并做客新世纪讲坛,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专业教师代表座谈,就电子封装专业建设及微重力、磁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科研现状与老师们交流,对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科研合作等提出了指导意见。
2004年,胡文瑞来到西北甘肃,成为兰州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的共享院士,之后在胡文瑞的主持下,全国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海峡两岸“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标准工作组会议、甘肃省风电技术论坛等每年多次的中国国内外学术研讨活动接连在兰州理工大学召开;“甘肃省风力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风力发电专业委员会、国家级风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相继成立;国际合作项目“大型风力机风轮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等项目为相关风电制造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尤其是以风力发电为纽带,促成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与甘肃省的全面合作,推进了风电制造业的本土化进程。
胡文瑞积极开拓及倡导微重力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为中国微重力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奠基人。(兰州理工大学评)
一九八五年以后,胡文瑞承担一系列空间科学研究项目的学科组织和领导工作,这些学术组织工作为发展中国空间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术探讨,开创了中国宇宙磁流体力学和微重力流体物理的研究,是中国空间科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