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日恒

更新时间:2022-02-04 14:45

胡日恒,化学家。浙江宁海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52年至1956年任该校化学系助理研究员。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负责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热化学实验室,建立了氧弹燃烧热量计,进行绝对《光学》标定,使我国的电标定和苯甲酸燃烧热值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指导该实验室为我国生产部门和国防部门测量了许多重要的热化学数据,为建立我国自己的能量传递标准作出了贡献。

人物生平

求学生涯

胡日恒1920年5月20日生于浙江省宁海县。

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43-1946年为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导师吴大猷先生)并兼职联大物理系半日助教。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解体并迁回北方后,留南开大学任教员。1948年10月公派自费赴美留学,先就读于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后转化学系研究生院学习。1951年底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该校化学系庄斯顿(Johnston,H.L.)实验室从事低温热化学研究,先后任助理研究员、课题组长。1956年初回国,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化学热力学和热化学研究,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应用性科研

胡日恒关注研究工作与国家发展重大任务相结合。1958年化学所建立物理化学研究室,胡日恒任室主任。结合国家“两弹一星”的研制,胡日恒领导开展了推进剂的热化学、热物理及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建立起国内第一个热化学实验室及燃烧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其中推进剂热值的研究一直进行到70年代中期,为火箭燃料的研制提供了大量的准确数据。1961年,为配合核材料的研制与生产,领导组建原子能热化学组,完成从仪器研制、样品制备到氟化铀等热力学性质的测定和研究。1965年,又进行了烧蚀材料和核弹材料的热物理的研究,建立起低、高温热容及热导测量设备。由于这些研究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6年国家级特别奖。80年代,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兴起,从“六五”开始胡日恒就参与石油开发方面的研究和人员的培养,而后又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其中石油能源开采中的化学热力学研究获得199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科研究

胡日恒在进行大量应用性研究的同时,强调学科前沿发展和学科基础研究。

胡日恒领导开展了燃烧量热学和热化学键能、溶液理论、生物化学热力学、超临界流体相平衡、界面和表面化学热力学等多方面热力学、热化学基础研究,许多工作在国内具有开创性。例如在燃烧量热学和热化学键能研究中,测定了含C、H、O、N、S、Cl等元素的量热参考物质的标准燃烧热,结果与国际推荐值一致。对苯甲酸和噻蒽热值的测定被国际同行Cox和Pilcher在《Thermochemistry of Organic and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专著中详细引述,作为中国热化学研究水平的标志。使用热化学键能和分子力学方法研究了分子内环的张力、异构能与太阳能的储存、分子内静电相互作用的模式、分子热力学性能的预示等。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00多篇,推动了我国化学热力学学科的迅速发展。

仪器研发

胡日恒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视仪器设备的研制,并在使用中坚持不断改进,提高仪器水平。

胡日恒领导研制了一批精密量热仪器,精密度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燃烧热量计的研制经历了精密度误差为1%、0.1%、0.007%到0.003%多个发展阶段,使用过贝克曼、热电堆、铂电阻、热敏电阻、石英各类型温度计,在电能标定中研制了多种计时装置和稳压电源,研制了不锈钢、衬铂、衬钽以及微型的氧弹,解决固、液、气不同样品的提纯、分析和封装,含不同元素化合物的燃烧和产物分析等燃烧量热学的各类问题。“精密转动弹热量计的研制”、“示差扫描热量计”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1985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科技进步三等奖。即使在普遍进口仪器的今天,自己动手研制仪器仍是这个实验室的特长和传统。

人才培育

胡日恒关心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1960年胡日恒受柳大纲所长委托,创建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他主持制定教学计划,调集化学所部分研究人员参与授课和帮助建立实验室。他编写了量子化学讲义并亲自讲授,培养了一批教学人员。在所内他尽力培训在职研究人员,并从1961年起开始指导研究生。改革开放以后,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胡日恒既具备物理专业的深厚基础,又擅长实验研究,深受同事及青年学子的敬重。他严于律己,为人谦逊,安于简朴生活,但对工作要求甚高,精益求精。他对年轻科研人员特别重视勤奋的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既严格要求细心指导,又常让他们独立承担课题,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此外,他还与国外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推荐一批人员出国进修深造,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化学热力学和热化学研究的骨干力量。

学术交流

胡日恒热心倡导和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1979年胡日恒协助黄子卿教授创建了中国化学会溶液化学、化学热力学、热化学及热分析专业委员会(现改名为化学热力学及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先后任副组长、组长、顾问,组织召开该专业委员会两年一次的全国论文报告会。他曾多次出访日本、瑞典、美国、欧洲各国,建立了多种交流渠道。他与日本量热学和热分析学会合作,先后组织召开多届中日联合论文报告会。在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支持下召开了国际化学热力学和量热学大会。这些工作促进了中国学者特别是年轻科学工作者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他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热分析联合会(ICTA)理事、国际《Thermochimica Acta》杂志编委、《物理化学学报》副主编、《化学学报》及《化学物理学报》编委、北京烟火学会名誉理事兼该学会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量和单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科学院顾问、西北大学热化学研究室顾问、中国化学会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等职,对我国化学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胡日恒于1996年3月31日在北京病逝。

人物年表

1920年5月20日 生于浙江省宁海县。

1943年 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43-1948年 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后南开大学)任教。

1948-1956年 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后转化学系学习,1951年底获哲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化学系庄斯顿实验室任助理研究员、课题组长。

1956-1996年 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物理化学研究室主任(1958-1985)、所第一届至第五届学术委员等职。

1960-1965年 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兼职教授。

1978-1982年 中国化学会理事。

1985-1989年 国际热分析联合会(ICTA)理事。

1984-1996年 中国《物理化学学报》副主编。

1984-1992年 国际《Thermochimica Acta》杂志编委。

1996年3月31日 病逝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Hu J. H. , White D. , Johnston H. L. Condensed-gas calorimetry.(Ⅴ).Heat capacities,latent heats and entropies of fluorine from 13 to 85 K.;heats of transition, fusion, vaporization and vapor pressures of the liquid. J. Am.Chem.Soc. ,1953,75:5642

2 胡日恒,阎海科,耿玉兰.转动弹燃烧量热计与噻蒽燃烧热的测定.化学学报,1966,32(3):242

3 胡日恒,安绪武,谈夫.精密氧弹量热计及苯甲酸燃烧热的测定.化学学报,1980(增刊):18

4 胡日恒,倪锡荣,戴慕仉等.溶解量热法测定无水四氟化铀标准生成焓.中国科学,1980(8):751

5 安绪武,张中良,胡日恒等.键能的研究马尿酸、哌嗪、氮七环燃烧热的测定.化学学报,1981,39(6):485

6 陈爱通,胡日恒.分子络合物的键能研究.化学学报,1982,40(1):23

7 倪锡荣,胡日恒.生化模型化合物的热化学研究.化学学报,1983,41 (1):45

8 谈夫,胡粹青,胡日恒等.DSC研制及KNO3、Sn、Bi、Zn相变温度和相变焓测定,物理化学学报,1987,3(2):116

9 胡日恒.反应量热学.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209

10 He Jun, An Xu~wu,Hu Ri-heng. An Electrostatic Bond Energy Model for Enthalpies of Formation of Chloroalkanes in Gaseous States. SCIENCE IN CHINAC(Series B),1993,36(9):103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