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7 15:23
胡曙光,1957年7月出生,湖北武汉人,水泥与混凝土材料专家,工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胡曙光于1982年从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硅酸盐材料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获得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博士学位;1995年12月年至2000年1月历任材料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学校党委副书记;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任湖北大学党委书记;2003年1月至2021年1月历任武汉市副市长、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2013年任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57年7月30日,胡曙光出生于山东青岛市,原籍湖北武汉市。
1975年9月至1978年2月,湖北省麻城县白果区夫子河公社知青。
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硅酸盐材料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2年01月至1995年7月,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硅酸盐材料工程系助教、讲师、副教授(其间:1987年获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武汉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博士学位)。
1995年7月至1997年9月,武汉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校长助理。
1997年9月至2000年1月,武汉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湖北大学党委书记、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3年1月至2021年1月,武汉市政府副市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兼任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学科首席教授(2005年任)、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3年任),200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21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7年2月18日,在政协武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大会上,胡曙光当选为武汉市政协主席。
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设计理论与制备技术,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特种水泥与混凝土制品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环境与生态建筑材料制备原理与应用技术,重大工程混凝土应用技术开发。
主持参与国家以及各类部省级科研30多项。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各类部省级科研30多项,参加各种重点工程混凝土材料研究与技术开发应用百余项。主要研究领域: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设计理论与制备技术,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特种水泥与混凝土制品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环境与生态建筑材料制备原理与应用技术,重大工程混凝土应用技术开发。出版著作7部,发表SCI、EI论文3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6项,国外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科技奖6项,省部级一等奖13项。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其中第一完成人4项),获省部级科技特别贡献奖和一等奖13项(其中第一完成人10项)。
出版著作7部,发表SCI、EI学术论文350余篇。
(1)高性能大体积抗裂混凝土技术。应用研究的多元复合胶凝材料性能优化调控技术,开发出辅助胶凝材料大掺量替代水泥和利用工业固废补偿收缩高性能混凝土,大幅度降低水化热,可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免设冷水降温系统,具有高效利固废和节能降耗效益。已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三峡水电大坝工程、京广高速客运铁路专线天兴洲长江大桥(世界首座四线铁路桥)、京珠/沪蓉高速公路武汉阳逻长江桥等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高耐候性水泥乳化沥青(CA砂浆)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应用研究的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理论方法,开发出适应我国复杂地域环境和广域原材料特点的高速铁路轨道板CA砂浆材料,及时为国家高速铁路建设提供关键材料支撑。已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京沪高速铁路徐-蚌段、京广高速铁路石-武段等工程。成果获省部级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
(3)深水大管径盾构隧道关键建筑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应用研究的混凝土材料与结构复合技术,开发出盾构隧道混凝土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与制备技术、盾构渣复合工业固废同步注浆材料制备与施工技术,为深水大管径盾构隧道建造提供关键材料支撑。已应用于国家交通重点工程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世界首条水下高铁)、武汉长江三阳路隧道(世界首座管径15m级盾构隧道和首座公铁合建水下隧道)等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钢管高强膨胀混凝土设计与制备技术。应用发明的混凝土膨胀拟合设计和内养护技术,开发出钢管高强混凝土膨胀可调控技术和混凝土超长时施工性能控制技术,破解了钢管混凝土在大跨结构工程应用的瓶颈,为我国取得世界领先的拱桥建造技术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已应用于国家交通重点工程成-渝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四川合江长江一桥(主跨530m,世界首跨500m 级)等百余座大跨度拱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绿色低碳制成技术。应用研究的多重耦合活化技术和辅助胶凝材料性能优化技术,开发出协同处置各种工业固废和城市垃圾的水泥与混凝土生态环保生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建材水泥、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华润水泥、鱼峰水泥、中建商品混凝土等生产企业,所生产的水泥和混凝土产品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港珠澳大桥、广西防城港核电站等工程。成果分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截至2020年12月,胡曙光先后培养指导博士生(后)33人,硕士生78人。在他的培养下,其学生中已有21人已晋升教授、研究员职务,15人被聘为博士导师,39人成为企业高级工程师,4人成为“国家杰青”“百千万人计划”国家级青年人才 。
曾任美国混凝土学会(ACI)中国分会轮值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国际结构与材料实验室联合会(RILEM)高级会员,国家建材行业科学技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副理事长、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Journal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建筑材料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水泥工程》等学术刊物副主编和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