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5 16:32
胡海涛(1923年10月21日—1998年10月31日),四川自贡人,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是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
1923年10月21日,胡海涛出生于四川自贡。
1938年,考入蜀光中学。
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
1946年,从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并留校担任助教。
1950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矿产勘探总局辽河工程地质队队长。
1955年,任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工程地质科副科长。
1956年,任职于地质部丹江口工程地质队。
1958年,任地质部三峡工程地质队副总工程师。
1960年,任职于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1966年,任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1986年,任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中心研究员。
1988年,任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20世纪50年代,胡海涛负责进行三峡工程坝区、坝段、比选工程地质勘察,提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枢纽初步设计要点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推荐三斗坪坝址为三峡工程设计坝址;参与撰写《长江三峡工程地质地震论证报告》;20世纪60年代,主持青藏铁路选线及站场供水的水文工程地质调查;20世纪80年代,负责广东核电站规划选址的区域稳定性研究;20世纪90年代,主持并参与黄河大柳树坝址工程地质论证研究。
胡海涛在学术上继承发展了李四光教授提出的“安全岛”学术思想,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理论和方法;并提出了“地下水网络”学说。
截至1998年10月,胡海涛在中国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专著3本,其代表论著有《广东核电站规划选址区域稳定性分析与评价》《长江三峡美人沱坝区结晶岩风化壳的初步研究》《安全岛 —— 相对稳定地块(岩块)在广东核电站选址中的应用》《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和分布》等。
胡海涛与谷德振等创建了中国工程地质专业。
胡海涛在工作中培养年轻人,支持年轻地质人才成长。 在东北进行野外勘测时,他带领的东北工程地质队,接受过两批随队学习的人员。一批是云南省水利部门派来的,原是学水利、岩土工程的技术人员。另一批是由东北当地水 利部门选派的一群还是十几岁的高中生。不论哪一批,他都认真对待,不仅亲自教学,还调动成熟的青年骨干讲课,同时,带领大家去野外调查。云南学员中,不少后来成为专搞地质配合工程设计的专家。高中生里也有,再被选拔进入地质大学学习,成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的骨干。
胡海涛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讲授《构造地质》《中国地质》《野外地质》《标准化石》《地层学》《脊椎动物化石》《古植物》《吹管分析》等课程。
截至1998年10月,胡海涛共培养硕士12名,博士6名。
胡海涛育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的名字是胡乐平。
胡海涛的妻子患病,久治不愈。尽管家中困难,但胡海涛总是以事业为重,从未耽误过工作。由于常年出差,并在野外考察,很少在家,胡海涛难以对妻子和子女照顾,妻子住院动手术,他没在身旁守候,大儿子去北大荒上山下乡18年,每年回家探亲一次,他也常常错过这个时机,难以和儿子碰面。
“胡海涛是中国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评)
“胡海涛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毕生精力贡献地学事业,‘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后辈学习的楷模。”(中国地质科学院评)
“胡海涛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地质行业的先驱,为了中国的地质事业贡献了他的汗水、辛劳甚至是热血乃至生命。”(《中国矿业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