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30 22:03
胡淑芳,1965年3月出生,汉族,籍贯山西省大同县;1988年毕业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工程硕士;199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员,现任科工六院46所科研生产处处长、副总工程师;科工六院科技委委员、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材料组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分会委员。
她曾获国防科技成果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1998年被总装备部授予部级预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6年在科工六院某关键技术攻关中荣立个人二等功,2000年被评为集团公司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001年获全国国防工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5年2月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乌盟察右后旗到集宁 学生时代的自我挑战
乌兰察布盟,大青山脚下,老树婆娑,山青天蓝,一片辽阔粗犷之美。
1965年,胡淑芳就出生在这里。作为乌兰察布盟的第二代移民,胡淑芳的父母20多岁从山西迁至乌兰察布盟。一份薪水、6个孩子的家庭显得拮据了些。
儿时的胡淑芳性格沉稳,喜欢读书,比同龄的孩子要成熟得早,时常在帮父母蒸馒头时边拉风箱边读书,她还能回忆起孩提时代看过的《青春之歌》的片段。胡淑芳比同龄的女孩要好强得多,成绩分数不满意,她会伤心掉眼泪。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连空气都弥漫着崇尚科学的味道”,各种宣传太空知识的书籍随处可见,少年胡淑芳对遥远的太空产生了幻想:“尽管不知道航天是做什么的,但是却产生了好奇,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少年立志,发愤图强。她的“拗”、“稳”,让她的成绩成为班上一个不可打破的神话。乌盟察右后旗有一条通向集宁的山路,少年时代的胡淑芳就在这条路上延伸自己的求学理想。
初中毕业,胡淑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名校——集宁一中,这意味着她离自己的航天梦又近了一步。
15岁的胡淑芳背着行囊,怀里揣着父母东拼西凑的几张粮票,背着乡亲们送的白面,一个人踏上了求学之路。年迈的父母看着胡淑芳瘦小的身影在崎岖的山路上渐行渐远,消失在遥远的天际,忍不住泪流满面。
那时候在集宁,吃顿饱饭都很奢侈。胡淑芳还记得她和同学同吃一份菜的场景:“那种饿,真是刻骨铭心。”但即便是这样,胡淑芳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学业的执著。无数个漫漫长夜,她一个人搬着凳子坐在路灯下学习,这成为了日后很多同学对她的记忆。
1984年,胡淑芳以全班前五名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系。一个成绩优异的女孩,考入一所理工院校的生僻专业,这让很多人费解。只有胡淑芳自己清楚,这是心中的航天梦使然。
胡淑芳当时的家境不允许每个孩子都能如愿以偿地圆大学梦。成绩优秀的三姐高考发挥失常,与大学失之交臂。为了让妹妹们能够完成学业,三姐主动提出放弃复读,选择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
由于学历不高,三姐只能靠卸煤来补贴家用。胡淑芳满含泪水说,三姐是为了她们几个姐妹放弃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妹妹们通过上大学获得了较好的生活条件,经常会通过各种形式“反哺”三姐。
上海,东方巴黎,浮华和绚丽的极致,迥异于塞北的辽阔与素朴,流光溢彩让胡淑芳目不暇接。她后悔过自己的选择,高额的消费让她再次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
同班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见识广,才智高,尤其是流利的英语让她感受到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
坚韧的胡淑芳不会向生活低头。她开始苦练英语,找来磁带训练自己的听力和口语。没过多久,她的英语成绩上升到了班上的顶尖水平。胡淑芳很快就发现选择上海,来到华东理工大学深造是正确的。老师学识的渊博、校园环境的纯粹和科研氛围的严谨,胡淑芳就像一条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汲取着养分。
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胡淑芳一直挂着浅浅的笑,看得出,她很留恋自己的大学生活。“如果说自己在工作上小有成就的话,很大程度得益于大学期间打下的扎实的基本功。”
胡淑芳还记得大学时,有一门课《机械绘图》,男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快就显现出来。胡淑芳明显感觉到了自己的吃力,她把图书馆所有关于机械制图的书都借出来,一本本钻研,并虚心向其他同学请教。
日后在工作岗位上,她感受到了在这方面的游刃有余。“每一份收获,都基于辛苦的耕耘。”胡淑芳深有感触地说。
除了在学业上肯钻研外,胡淑芳天性随和、与人为善的性格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学四年,她从来没有和别人红过脸,凡事都从别人的角度考虑,大家都亲切地叫她“芳子”。2004年,恰逢大学毕业16年,同学们自发组织了一场聚会,考虑到胡淑芳正在国外进行学术交流,特意将聚会推迟了两个星期,这让她感动不已。时光荏苒16年,于世事不过是弹指一挥,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那次同学聚会上,胡淑芳分享了大家的人生经历。跨越两个世纪,经历过“下海潮”和“出国热”,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富了,也有很多人在国外定居了。当胡淑芳用平静的语气谈到自己16年一直固守在塞外、坚守着自己的职业理想时,很多人落泪了。胡淑芳说,我为自己的选择而骄傲。
大学毕业后,胡淑芳分配到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的金色摇篮——航天科工六院46所,成为研究室的技术员,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航天人。
告别了大都市的繁华,胡淑芳毅然来到了地处呼和浩特市远郊的山沟里。当时,那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很多职工仍住在60年代的“干打垒”里,工资待遇也很低。一起从大城市分配来的大学生工作不久,就“远走高飞”了,而胡淑芳却留下了,这一干,就是近20年。昔日的小姑娘也有了些许的白发,眸子里闪动的却依然是学生时代的清澈和恬静。
来到46所工作不久,所里基于工作的长远考虑,分配胡淑芳搞固体发动机绝热及防护材料研究。这属于尖端高科技领域,与胡淑芳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大相径庭。胡淑芳明白,绝热材料不过关,火箭、导弹就难上天。她拜师傅、求同事、查资料,苦心钻研,勇于实践,很快就成为了该领域的专家。行内人都知道,搞发动机特种材料研制的工作环境相当艰苦,特别是对年轻的女职工来说就显得更为“残酷”。各种化学材料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即使带着厚厚的防毒面具也免不了把人熏得头晕脑涨;无论领口、袖口扎得多严实,空中漂浮的纤维都会钻入工服内,皮肤痛痒无比。胡淑芳从来没有后退过。无数次回家,丈夫赵惠杰看到皮肤又红又肿的妻子,心疼不已。
大学期间打下的扎实的基本功让她很快脱颖而出。作为技术骨干和课题负责人,胡淑芳一直从事固体发动机特种材料研究工作。参加并负责了国防科技重点预研项目——高能绝热层及界面粘接技术的“八五”、“九五”、“十五”攻关,负责研制的六种新材料,均已通过了某高性能演示发动机和某型号发动机的考核,验收结论为A级。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这几种关于绝热材料级界面粘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此外,近年来胡淑芳结合发动机需求负责开发了外防护材料的新领域,已用于两种型号发动机;负责的某发动机绝热新工艺的研究,也获得了2002年所重点预研攻关项目大奖。作为型号“两总”、主任设计师,她还完成了国家某重点型号发动机装药研制技术攻关等任务。
付出得到肯定,各项荣誉接踵而来。“这些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或者说是我们这个优秀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我只不过是他们其中的一员。”面对荣誉,她依然保持着当初的平静。
角色变换 续写精彩
2004年春天,胡淑芳期盼很久的一个机会终于来临了——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加拿大进修。就在所有手续全部办妥临出发前,她突然接到了所长的电话。从电话中得知,46所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所里很需要她,希望技术过硬且勇于创新的她能够担当科研生产处处长一职。
众所周知,科研生产处被誉为一个研究所的“中枢”,其核心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自明。胡淑芳立马把原本已经托运到北京的行李又运了回来,服从了所里的安排,再一次接受了新的挑战。从科研岗位调到管理岗位,她全力以赴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胡淑芳的技术特长很快就派上了用场。对技术指标的熟悉及对相关领域技术参数的了如指掌,让她在管理岗位上游刃有余。与此同时,胡淑芳深知,她的每一项决定,都牵涉到所里的工作走向以及战略发展,不可有半点闪失。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她找来了管理方面的书籍,又开始了“充电”。
“担任科研生产处处长三年多来,对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以前眼光局限在某一项技术的突破上,而却把整个思路聚焦在了所里的长远发展上,由点到面,自己也进步了不少。”胡淑芳如是说。
46所党委书记白杰在提到胡淑芳时赞不绝口。每天早上,白杰都会路过胡淑芳的办公室,无论多早,都能看到胡淑芳在计算机旁工作。只要加班,必定少不了胡淑芳,从来没有听到过她的半点怨言。在科研管理上,她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从来都是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白杰说:“交给胡淑芳的任务,心里就觉得特别踏实。”
2005年冬天,所里申请的某个项目已经到了攻坚阶段。作为负责人的胡淑芳没日没夜地在办公室里审核项目。此时,传来了她母亲病危的消息,很多同事劝她把手中的活缓一缓,先回家陪陪母亲。胡淑芳实在不忍心所里因为她而影响工程的进度,没有回家。等她忙完工作,立马往回赶,还没有回到家中就听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胡淑芳泪流满面,对母亲怀有的内疚让她还不能释怀。
46所党委书记白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家有爱人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爱人能够把精力多一点放在家庭上,但胡淑芳却没日没夜地为单位操劳。她能走到,取得丰硕的成果,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提起家庭,胡淑芳明显不如谈工作那样健谈。对女儿对丈夫,她始终都有一份歉意。丈夫赵惠杰,是她刚来46所时认识的同事,是41所研究员。夫妻俩同一个专业出身,自然有很多共同语言,回到家,两个人的话题还是工作。2001年,赵惠杰在日本攻读博士时,几家大公司用重金挽留他。鉴于国外良好的发展空间和优越的生活条件,赵惠杰曾经向胡淑芳提过定居日本的建议。
胡淑芳坚定地说:“回来,还回六院来,这里更需要我们。”在她的坚持下,赵惠杰学业结束后回到了六院,拿着和胡淑芳一样每月五六百元的薪水。赵惠杰说:“她做这样的决定,我一点都不意外,她早已下定了扎根塞外的决心。”
胡淑芳已经成为了“甩手妻子”,所有的家务她已经无暇顾及。在赵惠杰的记忆中,妻子甚至很少回家吃晚饭,每天晚上八九点回家很正常,甚至连周末都在办公室度过。而只要一有空,胡淑芳就会陪婆婆聊聊天,做做家务。作为一个应用工程单位,每一次技术上的突破都建立在成百上千次试验的基础上,背后的付出鲜为人知。也许正是这份艰辛,让赵惠杰对妻子格外宽容和理解。
因为没有人照顾,女儿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提到女儿,胡淑芳说,她很独立,甚至不像才上四年级的孩子。也难怪,女儿没有太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机会,即使生病卧床,也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躺在母亲的怀抱里。在胡淑芳的记忆中,仅有一次,女儿哭着不让她走,一边是高烧不退的女儿的请求,一边是亟待她处理的事情。那一次,她真的为难了,但还是狠狠心离开了女儿。她知道,工作不等人,如果因为她这个环节影响了工作的进程,损失将无法想象。
当问到在塞外默默奉献近20年是否有过后悔时,胡淑芳摇摇头。她告诉记者,能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她很满足。
这几年随着航天形势的发展,她的经济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她笑着说:“足够了,我这辈子本来就不想发财。”不知道是不是默契,赵惠杰,这个憨厚的塞外汉子也给了我同样的答案。
采访时,胡淑芳在电梯外等待赵惠杰出来,介绍给记者认识。当赵惠杰从电梯出来时,胡淑芳满脸微笑地迎了上去,顺手拍了拍丈夫衣服上的灰尘,眼睛里散发出一个妻子的温柔。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岁月里除了大红大紫,湖水般的湛蓝也是一种美丽和宁静。或许正是这五颜六色,构成了胡淑芳生命的绚烂。
甜甜的微笑、藏青色的衬衣、花边裙子,你很难把如此年轻美丽的女性和庞大的火箭发动机联系起来。桌上摆着一个金黄色的奖杯,这是她获得的全国五一巾帼奖。聊天时,她一直在微笑,语音柔和,态度诚恳,使人容易想到四个字“人淡如菊”。不时有人进来,拿着图纸向她咨询,她就像在战场上接受任务的士兵一样,严肃而敏捷。她告诉记者,航天事业开不起玩笑,她必须用最严谨的态度来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近二十载,她拒绝了高薪企业的邀请,放弃了和丈夫定居国外的机会,在塞外固守着她的人生信条。
生命的深处,是个大海,她就在大海里用功,思索,潜游。她说,有些朋友已高山顶立,而她却只想深海底行。她用淡泊和冷静,划出了人生的优美弧线。
胡淑芳,1969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哈尔滨市轧钢厂宣传部副部长,哈尔滨市冶金工业局组织部副科长,哈尔滨市体改委企业改革处副处长、一处处长、企业处处长、副局级专职委员,哈尔滨体改办专职委员,哈尔滨市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