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炳文

更新时间:2021-01-18 15:57

胡炳文(1250-1333),字仲虎,号云峰,元代教育家、文学家。婺源考川人。一生致力于研究、弘扬朱子理学,在易学研究上也颇有造诣。在家乡创建明经书院。代表著作有《云峰集》、《四书通》、《周易本义通释》和为儿童编写的《纯正蒙求》等。

考川书屋

婺源考川,今称考水,是明经胡氏的发祥地。

宋代曾有一位豪杰客游路过考川,回家之后对乡人说:“考川是一个富丽繁华的地方,但是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羡慕不已的,却是其他地方所少有的比屋书声。”

考川书屋造就了众多俊杰之士,而在书屋中为教育毕其终身、名声最为卓著的教授,便是“明经胡七贤”之一的元代教育家、文学家胡炳文。

易学世家

胡炳文的祖父胡师夔,曾求学于朱熹门下,精通五经,尤其对《易经》颇有造诣,撰有《易传史纂》等专著。父亲胡斗元,14岁拜朱熹从孙朱洪范为师,学习《易》学。他日玩一爻,七日通玩一卦,周而复始,反复练习,持之以恒。他曾外出周游,传播易学,四方学子纷纷向他求教。后回到家乡,又有不少仰慕他的求学者,远道前来登门拜师。他孜孜不倦,任教乡里达50年,72岁逝世时,州、县学士大夫闻讯无不悲痛,他的弟子俞洪等百余人追忆先生的德行,以“古隐君子”私谥,尊称为“孝善先生”。胡炳文秉承家传,精研《易》学,并倾注数年的努力对周易进行了全面考订,完成专著《周易本义通释》,以纠偏辨错,阐发先圣本义。

胡师夔、胡斗元、胡炳文,一家三代都相继成为易学名家,名列“明经胡七贤”,在东南学者中很有名气。祖孙之中,胡炳文的名声更响。

兴教于乡

胡炳文自幼好学,12岁的时候,就经常读书至深夜。父母担心他读坏了身体,多次催他休息,他便用衣服遮住窗户的光,躲在房内终夜默读。他专心研究朱子理学,对于诸子百家、阴阳医卜、星历术算也无不精通。由于学问精深,他曾受聘在婺源县学讲学,还先后出任江宁(今南京)教谕、信州路(治今江西上饶)学录和“道一书院”山长,在学界被尊为一代名儒。

胡炳文看到当时一些学者只知临模晋帖、吟诵晚唐诗,却不懂经学,深为忧虑。他认为朱子家乡、明经公故里,更要秉承先圣衣钵,弘扬理学,大力兴办教育。于是在至大三年(1310年),他出资在家考川建造房屋200间,其族侄、曾任龙泉县主薄的胡淀捐田300亩,族侄胡澄捐田50亩,共同创建了明经书院明经书院规模较大,主要建筑有大成殿、会讲堂、书斋、塾堂等,不仅供胡氏子弟读书,也可以满足附近学子求学的愿望。书院田产全部用于兴办义学,“输其岁入,以养师弟子”。明经书院规定,家族子弟不论贫富,士人不论远近,都可以到明经书院读书求学。书院还提供膳食、宿舍。书院落成之后,四方慕名前来求学的学子络绎不绝。元代经学家、国子监司业吴澄撰文称赞明经书院,说:“真儒明经之学,复见于朱子之乡,不其伟欤!”当时的婺源知州黄维中考察了新建成的书院,上奏朝廷,请赐匾额“明经铨注”于书院。已届花甲之年的胡炳文辞去信州路“道一书院”山长,回到家乡的“明经书院”执掌教事。

明经书院是以远祖、明经进士胡昌翼的名义冠名的。为使明经书院真正能“循明经之名,责明经之实”,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胡炳文出谋划策,胡淀奔走效力,二人不分寒暑,日夜操劳。胡炳文说:“学者来自四面八方,如果不严格管理,精心授教,就可能辜负先圣先师的嘱咐和学者的期望”。他还四处聘请“道高而器弘,经明而文古”的先生来书院任教。

胡炳文亲自编写教材,亲自上课讲学,《纯正蒙求》就是他专为刚入学的儿童编写的启蒙教材。该书以儒家经典注释和历史人物如何读书、处世、做人的事迹,编成四字一句的韵语,便于孩子们记忆背诵。比如“君实枕圆,纯仁帐墨”这两句,下面则注释:宋朝的宰相司马光,字君实,刻苦好学,他为了减少睡眠增加读书的时间,就用一段圆木当枕头,睡着后一翻身,圆枕滚动,人就醒了,马上起身再读书;纯仁,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儿子,晚上还要把蜡烛移到蚊帐中读书,久而久之,帐顶被烟熏得像墨一样黑。后来,他当了宰相,他的夫人就把蚊帐拿出来教育孩子。书中还有“孔融取梨”、“温公击缸”等典故,这些内容至今还是教育儿童的好素材。《纯正蒙求》每卷120句,总为360句,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对儿童的教育意义较大。《四库全书》说:“此书循讽吟哦,以资感发,与朱子《小学外篇》足相表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书院建成后,胡淀因劳累过度不幸去世,胡炳文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但他矢志教育,壮心不已。他办学的宗旨很明确,一是要传承朱子之理学。他说:“我辈居文公乡,熟文公书,自是本分之事。”二是崇尚修身养心,“始教人明经学,然后为士。”坚持治学“以圣贤之言,身体而力行之,不为口耳文字之习,必始终如一。”他自己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终日不言利禄。当时有人用高额的薪金来聘请他,要他离开明经书院,他不为所动;朝廷提拔他去浙江兰溪州做官,担任学正,他也推辞不走。一生勤勤恳恳,直到古稀之年,仍坚持讲学,而且亲自批改试卷。一次考试揭晓,有人见年近70岁的胡炳文所拟的试卷,从头至尾全是规规整整的蝇头细字,竟无一字差错,无一处舛误,由衷地赞叹说:“乡试会试有这样好的考官,还愁没有人才出?”每次乡试,前四名几乎都是明经书院的学子。十多年间,书院培养了千余名学者,闻名遐迩。

笃志朱学

胡炳文的学术研究,以朱子为宗,著作有《诗集解》、《书集解》、《春秋集解》、《杂礼纂述》、《大学指掌图》、《五经会义》、《尔雅韵语》、《启蒙五赞释》、《四书辨疑》等。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书通》28卷、《云峰集》10卷、《周易本义通释》12卷。胡炳文多年潜心研究易学,认为儒学各家对孔子所作卦辞的解释颇为混乱,有的学者始正其失但未能尽合古文,有的学者只重复孔子的旧说。于是他决心对周易进行全面的考订。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完成了一部取名为《周易本义通释》的专著。“通释”以朱子的易经集注为蓝本,参考各易学名家的注解,一字一句地进行考证。《四库全书提要》称胡炳文的《周易本义通释》“羽翼之功不可没”。

胡炳文对朱熹《四书集注》的研究也富有成果。自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并进行集注之后,《四书集注》便成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胡炳文从事朱子理学研究50年,认为《四书》是阐明世界万物的本学,旨在弘扬伦理道德之美,而众多的注疏各行其说,或杂乱或错误,使学者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他以赵顺孙的《四书纂疏》、吴真子的《四书集成》中有关阐述朱子思想的绪论,同时博采诸儒之言,汇其同而辨其异,纂疏成集。凡是不符合朱子之说的解释,全部删除;有所发挥而不违背朱子之说的则附录于后;朱子之前有关四书的注疏恐有拾遗补正之嫌,也不收录。泰定三年(1326年),《四书通》刻印成书,邓文原作序,胡炳文自序。《四库全书》将该书24卷并序全部收录,称《四书通》“虽坚持门户,未免偏主一家,但用心良苦,且考证慎密,章句集注所引凡54家之言,今多难以考证,是书尚一一载其名字,颇足以资订正。”《四书通》为后人研究朱子理学,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提供了详实宝贵的资料。

胡炳文一生勤奋著述,至晚年仍坚持读书写作孜孜不倦。他在致大畈学者汪宗臣的书信中说:“炳文年将八十,诗书未曾顷刻释手,自笑头如雪,而读书之眼犹如月也。”他一生写了很多文章,有古近体赋、书、论、记、序、题跋、字说、碑、传、墓志铭、上梁文、启、箴、铭、辞、诗等,收录于《云峰集》有20卷,但因兵乱毁散,尚存10卷。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也十分突出。其杂文,平正醇雅,没有宋人语录方言皆入笔墨之习;其诗,极富雅韵。如赞咏婺源“星源八景”中的《廖坞鹤烟》一诗:“一弘香泉流不涸,一洞幽花自开落。夜半月明松上声,知公乘云下寥廓。公去不知几何年,公归犹认丹炉烟。炉烟已冷春风暄,花流洞口泉洧洧。”构思别致,意境优美。胡炳文的文章性灵时露,辞章讲究,在古文之中往往间以藻饰,让人读了兴味盎然。

元统元年(1333年),胡炳文病逝,终年84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