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6 20:47
胡秉权(1908年11月15日~1973年10月10日),吉林洮安县(今洮南)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第5大队政治指导员,大队政治教导员,第3骑兵团政治处主任,区队副政治委员,冀晋军区政治部生产民运部部长等职。参加了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内蒙军区骑兵第2师政治委员。1947年9月任辽吉军区哲盟军分区第二政治委员。1948年8月任东北军区骑兵第2师政治委员。1949年9月任内蒙古军区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省军区参谋长。1952年8月任蒙绥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4年3月任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同年调任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1955年5月任部长。1960年7月任军事学院训练研究部部长。1964年6月任副教育长。1965年8月任军事科学院教研馆主任等职。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3年10月10日在北京逝世。
胡秉权,是洮南历史上第一位属于人民的将军。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1月15日,诞生于洮南府瓦房镇富贵村(今洮安县永茂乡育英屯)一户地主家庭。秉权来到人间之时,已是家道衰落,日见凋零了。
秉权幼年失怙,寄居于洮南城内二祖父家里,由祖母抚养长大,入塾启蒙。
1926年考入洮南县师范中学校。秉权学习非常刻苦,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前两名之内,每学期都获得学校奖励,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大受到同学们的爱藏,被选为学校校友会会长。
1927年(民国十六年)4月27日,日本帝国主义派遣田中作在临江强行设立领事馆,激起了临江人民的强烈反对。消息传来,师中校爱国师生群情激愤。正值洮辽镇守使张海鹏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将洮南城西大片土地供日人使用。洮南人民闻讯后怒不可遏,酝酿已久的反帝示威爆发了。9月13日师中校多数师生在校长王克明带领下,走上街头,涌向南满铁路公所和张海鹏寓所。秉权做为校友会会长,积极参加了这场洮南历史上第一次反帝爱国斗争。愤怒的学生封锁了满铁公所通道,捣毁了全部玻璃。在师中校师生爱国精神感召下,第二天,又发生了全县各界数千人的游行示威,终于挫败了张海鹏,出卖祖国土地的阴谋。
1929年,秉权以优异成绩毕业,即留在附小当主任。不久,任洮南新民校校长。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秉权不甘当亡国奴,满怀着寻求光明的渴望与强烈的求知热情,在征得叔父的同意之后,随着大批东北流亡学生转道天津,再赴北平。1933年入弘达中学,后转北方中学补习数理化。这期间,秉权曾与东北学生一起,组织了一次请愿示威,要求政府对日宣战,收复东北。
1935年入北平东北大学政法系。9月,加入“民先”。“12·9”运动爆发,秉权立即投身到轰轰烈烈地抗日救亡斗争之中。在伟大的“1 2·9”运动推向新阶段,中国革命走向高潮的庄严时刻,秉权由廷茂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编入四人小组,领导学生运动。
1936年寒假,秉权任东北大学学生会总务,夜以继日地与其他干部组织南下请愿。秉权身先士卒,与北平各学校学生代表赴南京,欲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政府放弃不抵抗主义,对日作战。行至柳泉,被国民党军警扣压,后强令回归北平。
1937年“7·7”事变发生,整个北平已安放不下一张安静课桌。秉权与廷茂等四个同学离校到济南转赴六战区,直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0月进入晋察冀边区,黄克诚与他们进行了亲切交谈,留秉权在晋察冀二分区五大队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军队生涯。
秉权以一介书生,投身于火热斗争之中,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一开始就表现出他的良好素质与勇敢顽强精神。1938年1月,他任五大队二营八连指导员。一次,秉权带部队执行任务,途中与敌人遭遇。战斗非常激烈,伤亡越来越多。最后,只剩下他与炊事班长,仍继续战斗,终于赶走敌人。几天后,晋察冀边区报纸曾以“白面书生上战场”为题,表彰秉权英勇杀敌,临危不惧的事迹。10月,任晋察冀四分区特务团某营教导员。一次战斗中,秉权正在前沿指挥战士们打击日军,突然一发炮弹飞来,落在他与营长、警卫员三人中间。“轰”的一声巨响,战士们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烟雾散尽,营长牺牲了,警卫员负了重伤,秉权拍拍身上的尘土,仍然坚守在阵地上,继续指挥战斗,直到取得胜利。
1941年11月以后,秉权历任晋察冀三分区骑兵团总支书记、政治部主任、七区队、六区队副政委、冀晋军区政治部生产民运部部长。
1945年10月,秉权与另两位同志(王文、肖平)奉命率170人组成的干部队,星夜兼程赶到中共中央东北局(沈阳),彭真亲自接见了他们,向他们传达了中央“尽快全面接收东北”的指示精神,并介绍了整个东北的形势。后来,经组织决定,把秉权由辽北军区分配到齐齐哈尔市工作。北上途中,路经洮南。正直东北人民自治军洮南支队草创,嫩江省委副书记朱光把秉权留在洮南,任洮南支队副政委(政委于英川、司令员朱纪先)。
当时,洮南刚刚解放,国民党、敌伪特务、土匪横行,局势混乱,民不聊生。建政权、拯民于水火,刻不容缓。11月18日至19日,秉权主持召开洮南县临时参议会,选出了议长和委员。会上,组成了洮南县民主政府。秉权力排众议,推选王克明(地方开明绅士)为县长,他做为共产党的代表出任副县长。这是洮南历史上第一届民主政权。洮南人民从此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保卫与建设自己的家园。在洮任职期间,为洮南的恢复和发展,为人民的安宁与幸福所做的许多艰苦工作,将永垂洮南史册。
一周后,突泉县代表李兴孝来洮,请求洮南支队派人去接管县政权。秉权受命前往,11月25日到突泉。按中共西满分局的指示精神,秉权团结了赵星九、李兴孝等上层进步人士,组建了突泉县政府,选举赵星九为县长。12月4日准备返回洮南。就在这天深夜,原县公安中队队长冯子臣等发动叛乱,一百多名土匪把秉权住的院子团团围住。当时,只有他和新选县长赵星久及李兴孝等几人,众寡悬殊。他们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战斗。轮盘枪打坏了,就用手枪。李兴孝牺牲了,子弹打光了,天亮时,秉权终落敌手。
敌人先是把秉权软禁起来,断绝了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接着是威胁利诱,但秉权坚贞不屈。冯子臣恼羞成怒,把他投入监狱,狱中秉权进行了顽强的绝食斗争,五天没进一口食。12月18日,东蒙自治军(民警大队)双宝部队,在阿思根率领下,打进监狱,救出秉权,粉碎了敌人的叛乱。他们又重新组建了突泉县政府。
12月下旬,秉权回到洮南县瓦房村,在家乡进行革命活动。这时,国民党东北先遣军十一师(即光复军)占据了洮南县城。奸淫烧杀,疯狂掳掠,无恶不作。为早日解救洮南人民的深重苦难,为洮南早日回到人民的怀抱,秉权与洮南支队司令员朱纪先赶到内蒙葛根庙,与东蒙自治军联络,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援。1946年1月16日,秉权参加了东蒙自治政府成立大会。并以中共代表的身份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悬切的讲话,他以亲身经历,率直地谈了自己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认识,宣传了党的主张,寄东蒙自治政府与内蒙军民以莫大希望;表达了对广大蒙古族人民的良好祝愿。(秉权讲话原稿现存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博物馆)。
1946年2月初,东蒙自治军派部队协助洮南支队,收复了洮南县城,秉权受命为洮南县长,因去郑家电向中共西满分局汇报工作,未到任。县政府改由副县长吴燕生主持。
3月,中共西满分局指示秉权随张策等到乌兰浩特,组建东蒙工委,张策为书记,秉权等为委员。接着组建东蒙骑兵师,秉权任政委。以后曾任辽吉军区哲盟军分区第二政委,内蒙第二骑兵师政委、内蒙古军区参谋长兼干部管理部部长等职。率部队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和东蒙一带的剿匪战斗。在战斗中,秉权机智果断,英勇顽强的精神,在东蒙军民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新中国成立后,秉权任内蒙军区司令部人民武装部部长、内蒙军区司令员兼参谋长、蒙绥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在内蒙工作期间,秉权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团结、教育、改造了一批旧军官、旧职员,吸收了一批有识之士与青年知识分子入党,为开辟东蒙工作,为内蒙军队建设和党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1953年,组织上调他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在校期间,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获“五好学员”奖状,做为学院的“四大才子”之一,受到普遍赞誉。1955年5月毕业,刘伯承院长亲自把他留在学校,任训练部副部长、部长,后任副教育长。
1956年,秉权被授予少将军衔。
1964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校深造(北京),又以优异成绩结业。经叶剑英元帅亲自审查,调他到军事科学院,任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主任。
正当秉权为培养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优秀指挥员大展才智的时候,“文革” 开始了。起初他曾是驻文化部八大院校工作组组长,1968年,因“乌兰夫的黑爪牙”、“培养黑尖子”等罪名被审查与批斗,1969年下放干校劳动,一年后,到随县休养。
1973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分配他工作,组织已经与他谈了话,准备让他出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主管内蒙工作。不幸就在这时,秉权因多年积劳,特别是面对“四害”横行,忧愤交加,致使肝病复发。住院期间,确诊为肝癌晚期,已生腹水。医院党委组织人力多方抢救,然而,施医有术,回天无力,10月10日,秉权终于与世长辞,时年65岁。1973年10月16日胡秉权同志的追悼大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叶剑英、刘伯承、聂荣臻和有关领导,各部门送了花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代表致悼词。悼词中说:“胡秉权的不幸逝世,使我军失去了一位老同志,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战友。胡秉权是我党的一个老党员,参加革命几十年来,热爱党,热爱毛主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谦虚谨慎,作风正派,生活简朴,密切联系群众,在长期斗争中,为我党我军建设做出了贡献”。
追悼会后,胡秉权同志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为革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