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学工程

更新时间:2024-05-17 16:55

能源化学工程(Energy Chemical Engineering)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化工与制药类(化工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设置背景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中国为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于2010年批准设立的中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首批专业之一,在能源化工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妥善解决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节能减排和开发新的能源是中国乃至全球都要面临的问题。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设立旨在为中国培养能源和环境建设方面急需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发展历程

2010年7月12日,教育部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新设置能源化学工程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为081106S,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学位授予门类为工学。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名称不变,专业代码由081106S变更为081304T,属化工与制药类,为工学门类专业。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1303T,属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制为四年。

培养目标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具备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工、资源、能源、冶金、环保、材料以及生物、医药、食品、信息与国防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运行与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工作的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四年制本科专业的总学分为140~180学分,包含理论教学及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要求执行。

2、业务知识与能力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吸收企业或行业专家的意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3、体育方面

掌握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中国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理论课程

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数学、物理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等知识。在保证中国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增加某方面的教学内容。

包括工程基础类知识,安全与环保类知识,专业概论知识,基础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核心知识以及反映不同专业特点的特色学科知识。

1、工程基础类知识

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化工常用设备及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和机械加工概要,电工电子技术、化工仪表和自动化等内容。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需要,增加工程基础的相关教学要求以及测量技术、过程控制等内容。

2、安全与环保类知识

主要包括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化学工业中安全生产规律,化工生产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紧急处理预案等内容。

3、专业概论知识

主要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及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4、基础化学类知识

主要包括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变化过程的热力学原理及应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元素周期律,s区、p区、d区、ds区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酸与碱,配位化合物,烃、醇、醚、胺、醛、酮、羧酸、芳香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杂环化合物,基本有机反应类型,重要有机反应机理,误差与数据处理,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气体的pVT性质,热力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统计热力学初步,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

5、化学工程与技术类共性知识

主要包括化工流体流动,化工传热,化工传质与分离等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工艺计算及设备基本结构,均相反应动力学,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理想流动模型及理想反应器设计,反应器操作的模型方程等内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应增加化工流体的热力学性质关系,化工过程的能量分析,工艺流程设计,设备选型或设计,车间的平、立面布置设计,安全环保评价和技术经济分析等内容。

6、特色学科类知识

由各高校自行确定,以反映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

包括能源清洁转化、煤化工、石油化工、燃气及天然气工程、环境催化、新能源利用与化学转化、能源催化基础等相关知识领域(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增减)。

(括号内数字为最少学时数)

工程制图与AUTO CAD(48)、计算机技术基础(32)、化工设备机械基础(32)、电工学(32)、化工安全与环保(32)、能源化工导论(16)、无机化学(56)、分析化学(32)、有机化学(64)、物理化学(80)、化工原理(88)、化工热力学(48)、化学反应工程(48)、分离工程(32)、化工设计基础(32)、能源化工工艺学(32)。特色课程:基础化学实验(144)、化工原理实验(48)、专业实验(48)、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3周)、化工设计(4周)、毕业设计(论文)(14周)、特色实践。

实践教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化工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和特色实践教学。

主要包括安全化学与绿色化学,物质的合成、分离、鉴定与表征,常用仪器的使用,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基本物理量与物理化学参数的测定。除验证性实验外,应有适当比例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要包括化工原理实验和专业实验。通过化工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技术、数据处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全面训练。因此,化工实验教学要从培养目标出发,统一规划教学内容,综合考虑,分步实施并注意与理论课程的配合与衔接。应充实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应大于60%,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化工原理实验

主要包括化工流体流动实验、化工传热实验、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实验。

2、专业实验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具体情况开设。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实验包括能源化工转化过程中涉及的转化、分离、产品利用、“三废”处理等实验。

包括实习、化工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创新与创业训练等。

1、实习

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化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单元操作和生产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高度责任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安全、法律、经济意识。

2、化工设计

包括化工单元设备设计的内容和以产品为导向的过程合成或工厂设计的内容。化工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多门相互联系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知识的综合和实践应用,该环节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提高其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论文)

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质量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有效指导。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一般应结合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使学生在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考虑经济、环境、社会、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4、创新与创业训练

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要求,采取具体实施措施,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各高校根据学校的学科特色确定,以满足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专业专任教师的数量和结构须满足专业教学需要,专业生师比应不高于24:1;讲授化学工程与技术类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课程,每个课堂教学班的学生人数不应多于100人。

新开办专业的专任教师人数应不少于8名,当该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20名时,每增加24名学生,至少增加1名专任教师。

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70%,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40%。所有专任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实验室人员应有固定编制,实验室主任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担任,每位实验指导教师不得同时指导2个及以上不同内容的实验。

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类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的专任教师,其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中,应至少有1个来自化工类专业,其中讲授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的教师的本科应毕业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35岁以下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80%以上的专任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应有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工程实践经历(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工作等)。专任教师应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应至少有参与1项科研活动的经历。

教师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本科教学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课程教学的内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设计教学过程,实现因材施教,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应关心学生成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和服务。

学校应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制定专业教师队伍进修、科研和发展规划,注重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促进教师素质的持续提升。

设备资源

1、实验室

2、实验教学仪器设备

(1)基础化学实验设备要求

除常用的玻璃仪器外,还应有必备的测量仪器和分析仪器。基础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满足实验时每人1套,综合实验、仪器实验的台套数应满足每组实验不超过6名学生的要求。.

①测量仪器:熔点测定仪、阿贝折射仪、电导(率)仪、电泳仪、流量计、黏度计、密度计、恒温槽、温差测量仪、数字压力计、微压差测量仪、金属相图分析仪等。

②分析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电解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红外光谐仪、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分析仪器。

(2)化工原理实验设备要求

包括流体流动实验装置、传热实验装置、传质与分离实验装置,实验设备台套数应满足每组实验不超过4名学生的要求。

(3)专业教学实验设备要求

除常用的元器件、玻璃仪器、小型辅助仪器外,还应有必备的测量仪器、分析仪器和较大型的实验设备。实验设备台套数应满足每组实验不超过4名学生的要求。

①测量仪器:表面张力仪、熔点测定仪、比表面积测定仪、流量计、黏度计、密度计等,可根据专业特色配备。

②分析仪器: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可根据专业特色配备。

③大型实验设备:反应器类、气液固分离装置类、矿物加工机械类、燃料转化类、生化实验类及其他分离装置类,可根据专业特色配备。

3、实践基地

应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应是中国国内或区域内有特色的企业或实训基地,其生产工艺过程满足实习和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应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1200元,除此之外,用于购置、开发、更新教学实验设备的费用每年不低于现有仪器设备总值的5%,且教学经费的投入应持续增长。

质量保障

培养模式

1、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的科学化、系统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由政府相关部门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及专业调研人员和教师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进行解析,提出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的要求,优化“以学生为中心、以本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确定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同时邀请校外相关领域资深专家,以论证会和听课的形式,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适应程度等方面,研论专业课程体系,依据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整体构建和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更新和优化授课内容,增设能体现行业发展动态的方向课程,构建特色鲜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导向型课程结构体系。在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方向、以课程结构体系为载体的基础上,建立步骤明确可实施、量化指标清晰可测评,“以学生为中心、以本为本”的科学化、系统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2、构建校内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培养并举的二元培养模式

首先,需要转变专任教师的教育理念,以“从学生出发,面向社会需求,供需融合”为原则,邀请地方企业参与从顶层设计到资源配置、教学设计、质量评价的全部人才培养环节,以校企合作、共同设计、终端评价的模式提升人才质量。其次,更新教学观念。摒弃单向教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法,注重产学研结合,对接企业需求,探索“课堂教学+企业生产现场教学”的运行方式,通过现场教学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讲授与实践探究的并行交叉、协调整合,将专业见习活动融合到专业课教学活动中,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促使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并行增长。再次,以产学研为抓手,建立学校的科学研究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深度融合机制,加强校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发挥校内理论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优势以及校外基地在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优势,实现课堂传授与实践提升的有机结合,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该机制将有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用人机制的深度融通,实现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和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的“无缝对接”。

3、建设一支双师结构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建立“培养+引进”相结合的机制。首先,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将专业教师送入企业培养实践经验和技能。直接安排教师进入生产一线,和富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零距离对接,打造工程师型教师。其次,将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又具有教学技能的人才柔性引进来,直接与学生零距离对接,实现实践知识的面对面传授。最终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4、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重点突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建设

首先,紧抓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网络课程建设,改革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以科研成果为支撑,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次,以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生产实践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以及适应多元化社会的能力。鼓励教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教学方法创新,推进研究性学习,推行启发式教学,逐渐形成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体系。

第一,依托“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研究性实验”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第二,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争取多方资金,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建成中试生产线,作为校内实训基地,打造教学科研共赢机制的典范。校内实训基地的人员由课题组成员、企业合作人员、大三或大四学生组成,发挥两方面的基本作用:一是作为实训基地对学生开放,承担应化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任务,二是要完成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合作。第三,增加资金投入,升级现有实验室,引进多样式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第四,推进校企合作,增设新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将实习环节建成分散实习和集中顶岗实习共存的多种方式。第五,鼓励和吸引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创新项目。以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鼓励学生将有创意的研究设计性实验申报和实施为创新项目。学生申报创新型课题,自己确定目标,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自己设计工作过程,开放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的场地及设备支持他们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指定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选拔具有较高科研潜能,创新意识的学生组成创业团队,参加各种挑战杯、科技大赛、创业大赛等。在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同时,选择双师型教师进行专门辅导,并根据专业优势,以创业计划的科技含量与源头创新为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学生已经开展的创业项目中筛选出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优先提供资金资助和技术支持,并在适当的时机推向社会,成立相应的公司,使学生的创业计划项目由“模拟”逐步变为“现实”。

5、健全专业管理组织及专业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将“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监督”有机结合,推行“挂牌”教学,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将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专业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标准参数,树立特色,明确目标,并以此确定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在质与量方面的要求。改革和创新考核评价方式,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重成绩、轻能力,重知识学习、轻知识运用的现象,进行基于过程评价和自主学习能力考核的评价模式改革,在这种模式中,平时考核成绩(可采用小论文、课程设计、调查报告、读书心得、案例策划等方式)在总成绩中将占有较大比例,自主学习的考核成绩也占一定比例。进一步完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加大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完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提倡推行基础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并行考核的机制,激发专业教师自发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原始驱动力,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须面向地方企业,及时获取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建立一套及时、高效的人才需求信息反馈机制。建立毕业生的毕业后的跟踪调查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同时,通过毕业生工作后的技能需求反馈,有预见性地调整专业的后续培养目标体系,适时调整、改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以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代表院校:唐山师范学院

一、课程体系实践化

二、人才培养规格灵活化

三、教学方式方法革新化

四、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需要有多种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能源化工专业知识,不能只看考试结果,还应结合学习过程来进行课程评价,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同能源化工专业课程评价方式如下:(1)基础理论课:期末试卷分数(占60%)+平时小测分数(占40%);(2)专业技能课:试卷考试+论文报告(设计);(3)选修课:学校自主验收考核与院系交叉抽查;(4)社会(企业)实践课程:学校与合作企业协同考核;(5)毕业答辩课程:小组提交实践报告并答辩的方式。

代表院校:湖南科技大学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

就业方向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毕业生工作领域包括:煤化工行业、天然气化工行业、电厂化工综合利用行业、生物能源化工行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行业、石油加工行业、石油化工行业、催化剂生产和研发行业,可以在这些行业从事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等工作。

开设院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