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体倒挂

更新时间:2023-12-23 19:00

脑体倒挂是指相同条件下脑力劳动者的报酬低于或等于体力劳动者取得的报酬数量。相同条件一般是指相同的工作时间。

简介

脑体倒挂是指相同工作时间内,脑力劳动的价格低于或等于体力劳动的价格的现象。 脑体倒挂是在中国特定的经济体制和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念下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区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追求劳动者形式上的平等,即结果平等,而忽视了实质平等。中国宪法规定,劳动者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但现实中受“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影响,片面强调了分配上的平等,加之长期工资制度的僵化,形成了脑体倒挂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区别内容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分在于:脑力劳动一般属于复杂劳动,而体力劳动一般属于简单劳动,脑力劳动在相同的工作时间内可以创造出较之体力劳动更高的价值,为社会创造出更高的社会财富,对社会的贡献大些。如果只计算劳动时间的长短,不考虑劳动的复杂程度、实际贡献,既违背劳动价值规律,又不利于鼓励人们积极学习现代化知识,提高文化技术水平,不利于整个社会进步。

脑力劳动报酬应高于体力劳动报酬,也是脑力劳动再生产的需要。复杂脑力劳动能力的形成,需要比简单劳动有更多的支出。形成复杂脑力劳动的能力只靠天赋是不行的,需要进行教育和训练,还需要劳动者个人付出倍加的劳动进行钻研学习。其次,脑力劳动需要大量的体力和智力支出,消耗大量的精力。如果使这些复杂劳动能够得以继续或维持,必须以必要数量的生活资料加以补偿。否则,脑力劳动者会早衰,减少寿命,降低工作能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国普遍重视脑力劳动。在发达国家,脑力劳动者工资收入往往比体力劳动者高出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中国的体力劳动者仍然占劳动者多数的情况下,缺乏的仍是脑力劳动,复杂的脑力劳动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只有正确对待脑、体劳动的报酬,解决脑体倒挂的社会现象,才能鼓励社会中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风气,推动中国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

专家事例

为五斗米折腰

脑体倒挂”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特有的一个新名词。这个名词和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也在国外历史难觅踪影。

那时,中青年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收入普遍低于同龄的工人(体力劳动者),其中以教师的待遇最低。一个教师的工资很难养活一家人,当时民间流行的说法是,“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曾有人算过一笔账:1985年,一个茶叶蛋的成本为0.15元,市场售价为0.40元,一天只要卖出100个茶叶蛋,每月至少有750元收入;而从事导弹原子弹研究的科学家,月薪最多不过400元。

当时,即使中国外享有盛誉的数学家杨乐,买西瓜也要拣小的买;著有《平凡的世界》、《人生》的大作家路遥,为了省钱,中午饭只吃两个馒头一根大葱。

收入体制僵化导致脑体倒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

记者请教了一位长期从事财务工作的老人。他举例说,两个初中毕业生,其中一个马上参加工作,另一个读完大学才参加工作。这样,大学毕业生的工龄比初中毕业生少了7年。上世纪80年代初,本科毕业生的月薪是62元,而工作了7年的初中毕业生铁定是六级工,月薪高达77.1元。这15.1元的工资差距,大学生也许到老也无法赶上。因为按照当时“一刀切”式的工资计算办法,工资级别只看工作年限。

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万元户层出不穷,而知识分子除了每月领取微薄的工资,没有任何能够创造财富的机会。就在巨大的收入差距的时候,“教授卖烧饼”,“医生摆地摊”,“专家蹬三轮”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在“脑体倒挂”期间发生的怪现象。“脑体倒挂”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如果有人想以此写一部小说,名字可以定为《30年目睹之怪现状》。

消逝

现在,能够找到的最早反映“脑体倒挂”的文章刊登在1989年全国政协《学习参考资料》第4期上,那篇文章列举了百年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收入比较,并和同时期的国外情况进行比较,抨击“脑体倒挂”的危害。

脑体倒挂”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后来工资标准得到了改革,经济也进一步开放,脑力劳动者逐渐得到了应有的价值和回报。直到20世纪末(1998~1999年)以后,中国逐步消除“脑体倒挂”的现象。如今,知识分子已经成为社会的精英阶层。近日,一份有关中国各阶层收入的调查中称:脑体倒挂的现象早就不存在了。

现在,严安正教授已经退休了。他在儿子为自己购买的房子里颐养天年。20年过去后,他的儿子也成了教授,他在西安一所高校任教,每月的工资收入不错。提起父亲当年“穷且益坚”的情景,他说:“知识分子不受重视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原因

教育、科研和卫生等部门脑力劳动者的收入低于一般生产和流通部门的体力劳动者的收入,是中国分配领域不公平的一个突出方面.这种“脑体倒挂”、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倒挂的不正常现象已发展得非常严重.这既有其客观原因和过程,也有政策上的失误.它对中华民族的科学教育学术事业的繁荣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和有害后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露出来.,从中小学生到大学生、研究生的辍学率在提高,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研究生毕业不愿留教育和研究部门……,已初露消极影响的端倪.因此,必须认真调查和分析倒挂问题,针对其不同的形成原因予以切实解决.

新论

网上出现了“新脑体倒挂论”这一说法,主要是由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引起的。早在10年前,出现过诸如“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等“脑体倒挂”现象的评论。现在,这一观点又重出江湖,但不能象过去那样简单地来理解了。的确,特别是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日益严峻的问题,更甚至一部分应届毕业生愿意以零工资就业。但是网上也有一种声音质疑“脑体倒挂”论。无论是大学生的预期工资水平还是起薪点低于农民工,都不能说明读书无用。可以肯定,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未来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肯定高于学历较低的农民工。不能笼统地说是“脑体倒挂”,应届毕业生找工反而比一般的生产工难,这的确是事实。企业是用工主体,而企业需求又以制造业量最大,因此一般的生产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紧俏。而应届大学生心仪的管理类岗位毕竟有限,僧多粥少,应届生的价位自然拉低。不过,入职后大学生素质逐渐体现,薪酬也不断升高,而一般生产工就显得有些“后劲不足”了。

专家建议

方向新指出,新一轮“脑体倒挂”现象的出现必须引起各方重视,特别是高校的教育结构应与市场紧密对接。首先,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紧跟市场,教学内容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坚决减招甚至停招就业率不高的专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其次,中国应大力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改变人们“重大学、轻技校”的观念。再次,中国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对传统的第一和第二产业的科技改造,逐步限制以至淘汰低科技含量的企业和行业,扩大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市场。此外,大学生要端正就业心态,转变死抠文凭、挤大企业、进大城市的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并做好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只有掌握实用的技能和本领,成为‘实用型人才’,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焦华芳处长介绍说,11月10日,全国培训就业系统工作会议在海口市举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会议上指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重点解决好大学生等三大群体就业问题。而《就业促进法》也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部法律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消除就业歧视,还将为自主创业者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的。

危害

脑体倒挂一定程度上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是必然的和相对合理的,也是有利于竞争和效率的。但是,这种倒挂一旦超出一定的范围、时间、程度,就会引起一些危害。

1、各种形式的人才浪费现象。

2、贫富不均导致两级分化。

3、“脑体部门”吸引力倒挂。

4、产生“教育无用论”怪圈。

5、脑体倒挂一旦超越了人们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就会出现心态失衡,那么在法制和其它竞争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状况可能是社会混乱的一个根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