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证

更新时间:2024-05-25 23:42

脾阳虚证,中医病证名,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脾虚寒证。

病因

本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过食生冷、外寒直中、过用苦寒,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以致脾阳虚衰,温运失职,寒从内生,水谷失运,水湿不化。

临床表现

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病机

脾阳虚衰,运化失职,故腹胀纳少;阳虚则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阳虚水湿不化,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清稀;脾阳虚不温四末,故形寒肢冷;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至肢体浮肿,渗注于下则妇女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气亏虚、寒湿内停之症。

辨证要点

本证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与虚寒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治法

温中健脾。

常用方剂

小建中汤,附子理中汤。

常用中药

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人参、附子、白术、干姜

针灸疗法

1.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取脾俞、胃俞、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久病体虚加关元。

2.灸法:取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用艾条或隔姜灸,每日一次。

预防调护

少吃生冷饮食,不过用苦寒之药,在脾气虚时,就及时进行调理治疗,防止发展为脾阳虚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