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20:17
腓侧副韧带为膝关节的一条韧带。此韧带为索状坚韧的纤维,位于关节的外侧。上起自股骨外上髁,向下止于腓骨小头外侧面的中部。此韧带与关节囊之间有疏松结缔组织,与半月板之间以腘肌肌腱相隔,两者不直接连结,当屈膝及小腿旋内时,胫侧与腓侧副韧带均松弛。相反,伸膝及小腿旋外时则紧张,故有限制膝关节过度后伸及旋外的作用。
腓侧副韧带与胫侧副韧带有从两侧加固膝关节的作用。当膝关节弯屈和内旋时,腓侧副韧带松弛,允许小腿在膝关节作小范围的回旋活动;而当膝关节伸直时,它们拉紧,防止股骨过度前伸和旋外。
当腓侧副韧带松弛时,膝关节两侧受到过度内收(内翻)暴力的冲击,均可导致腓侧副韧带受伤。
腓侧副韧带可视为腓骨长肌向上的延长部分。腓侧副韧带分为两部,通常所指腓侧副韧带系指其浅部,其深部旧名外短韧带,在发生上,由于胫骨及腓骨生长速度不一致,腓骨上部低于胫骨关节面,腓骨头尖将原来关节囊下一部分形成其延长部,因此在胫骨上端后外缘有一部分无关节囊附着,而代之以腘肌腱。被牵下的关节囊延长部即腓侧副韧带深部,与胫侧副韧带相反,腓侧副韧带与外侧半月板下直接相连,在外侧半月板与韧带深部之间尚隔以腘肌腱,围绕以滑膜鞘,在外侧半月板外缘之后,形成一斜行的沟。胫腓侧副韧带的位置均偏于膝关节的后方,屈膝时侧副韧带松弛,胫骨可稍有旋转活动,才能管制外展、内收或旋转活动;伸膝时,侧副韧带紧张,膝关节变得稳定,可以防止膝过度伸直,小腿外旋时,腓侧副韧带松弛,有时可扭转,卷曲及突出。
膝关节侧副韧带分为内侧副韧带(MCL)和外侧副韧带(LCL),是膝关节内、外两侧的主要稳定装置。分别包括在膝内、外侧间隔内。
内侧副韧带、半膜肌、鹅足肌腱、后关节囊的腘斜韧带部分均包括在内侧间隔。Hughston等将膝关节内侧支持装置分为三部分,即前、内、后。
内侧间隔的支持结构在内侧的范围自髌腱到后交叉韧带(PCL)。内侧副韧带的前侧1/3比较松弛,表层被股四头肌伸膝支持带覆盖。中1/3为结实的结构,其由胫侧副韧带加强。增厚的内侧关节囊韧带的后1/3被称为后斜韧带。通过半膜肌腱关节囊壁及腘斜韧带腱膜的动力稳定作用而增加它的功能,而且腓肠肌内侧头提供内侧间隔的动力性支持作用。
由于韧带由组织层次及疏松层组成,Warren及Marshall描述了膝关节内侧部分层次概念。膝关节内侧支持结构分成3个层次:
第1层为最浅的筋膜层,包括深筋膜或浅筋膜并扩展到自髌骨及髌腱前侧至腘窝后侧中线。缝匠肌抵止于筋膜纤维网并且没有像下层股薄肌和半腱肌那样的明显的腔性结构。前侧远端,第1层与缝匠肌止于胫骨骨膜。后侧,此层扩展为腓肠肌两个头和腘窝结构表层的筋膜。
第2层是内侧副韧带浅层的平行纤维。Brantigan和Voshell把此韧带描绘为具有垂直部分和斜形部分,在膝关节屈曲时的作用不同。垂直部分和斜形部分止于关节水平以下5cm,鹅足的后侧。内侧韧带浅层前部分平行纤维,围绕膝关节屈曲轴分布,使运动范围中保持持续紧张。后侧,浅层韧带的斜形纤维在后内角部分与深层混合,从而形成在屈曲时松弛的后斜韧带。前侧,1、2层形成连接结构,并扩展到股内侧肌的边缘。位于1、2层后内角之间的是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
后内关节囊即后斜韧带,由半膜肌肌腱、关节囊壁及腘斜韧带腱膜增加其动力稳定作用。半膜肌向远端发出2个扩展部分。第1为腘斜韧带自位于胫骨后内侧部分的止点穿出,至腓肠肌外侧头的止点。当腘斜韧带收缩时,其前内侧拉紧关节囊的后部分。第2为后侧关节囊及内侧半月板的后角,此部分也可以拉紧后内部分并使内侧半月板在膝关节屈曲时拉向后侧。前内侧肌腱沿胫骨内侧面延续,止于内侧副韧带浅层的下面。此直头附着于关节水平线下的胫骨后内侧。半膜肌远端部分向远端延续形成腘肌表面的纤维性部分并融入胫骨内侧骨膜。半膜肌使胫骨屈曲、内旋,收缩内侧半月板的后角,并通过腘斜韧带拉紧后关节囊。
第3层为真正的膝关节囊,位于内侧韧带浅层的深部。第3层增厚形成垂直方向的短纤维束,即内侧副韧带的深层,或内侧关节囊韧带。此深层韧带自股骨延续到半月板及胫骨边缘的中部。深韧带的半月板股骨部分在浅韧带附着点的头部融入其内。解剖已经表明在有的关节,此韧带存在另一个分开的附着点。关节囊进入到胫骨半月板相对松弛并较短,使内侧半月板不能过度活动。冠状韧带通常是自上层浅韧带分出的结构。第3层其他部分随滑膜腔外行,向近端延伸到髌上陷窝,向远端至半月板胫骨韧带。2、3层在后侧混合形成如同后内关节囊斜形纤维的疏松结构。
Hughton等认为,后侧斜形韧带是对抗膝关节外翻压力的主要内侧支持结构。尽管后侧斜形韧带在半膜肌肌腱抵止的作用下屈曲时比较松弛,但后侧斜形韧带在屈曲最初60°时起到明显的稳定作用。Muller也认为在伸膝时,后侧斜形韧带对抗外翻松弛作用最大。同时后侧斜形韧带及胫侧副韧带在功能上是独立的,但都是有动力的,前者为半膜肌肌腱,后者为股内侧肌。同时他认为胫侧副韧带在膝关节屈曲时有防止胫骨在股骨上的外旋作用。然而防止外旋主要是后侧斜形韧带。
Warren等认为膝关节内侧主要的稳定结构是长的胫侧副韧带,特别是前侧纤维。前侧5mm在屈曲时保持紧张,并在此位置外旋时对抗外翻压力。胫侧副韧带浅层后2/3在膝关节屈曲时轻度松弛,从而作为后侧对抗外翻及外旋的动力。胫侧副韧带浅层斜形或后侧部分,即Hughton认为的后侧斜形韧带,是膝关节囊后侧增厚的部分,在此部位牢固的接触、附着于内侧半月板。
鹅足是半腱肌、缝匠肌、股薄肌的共同最终止点。半腱肌起自坐骨结节,越过大腿,通过融合韧带的方式止于胫骨上部分。半腱肌与半膜肌一样,由坐骨神经支配,由股深动脉及腘动脉供血,但半腱肌在坐骨结节起点稍稍偏外,于胫骨内髁的抵止稍稍偏浅、后。股薄肌起自耻骨联合,在大腿平行于半膜肌及半腱肌,止于胫骨内侧部分的鹅足。由闭孔神经的前支支配,其血供来自3个主要的来源:股深动脉、闭孔动脉及旋股内动脉。缝匠肌起始位于所有内侧肌肉的近端,发自髂前上棘,远端以鹅足形式止于胫骨内侧部分。其血供及神经支配分别来自股动脉及股神经。
髂胫束、外侧副韧带、腘肌腱和股二头肌包括在外侧间隔内。Hugh-ton等将膝关节外侧支持结构分成3个部分:前、中、后侧1/3。结构的外侧范围包括自髌腱到后交叉韧带(PCL)。前1/3比较薄、松弛,其表面由股四头肌伸肌支持带覆盖,前1/3包括向后扩展的关节囊韧带,其范围自髌腱外侧缘及髌骨到髂胫束的前缘。前1/3的外侧关节囊韧带与股骨之间没有连接。外侧韧带中1/3由髂胫束及其深层的关节囊韧带构成,向后延伸到外侧副韧带。髂胫束可以提供动力/静力稳定性,增强中1/3的部位。外侧关节囊韧带的中1/3部分向近端与股骨外上髁附着,远端到胫骨关节的边缘。后1/3包括关节囊及非关节囊韧带,形成被称为“弓形复合体”的单一功能单位。此单位由腓侧副韧带、弓形韧带及腘肌组成。后1/3由于有来自腓肠肌外侧头、腘肌、股二头肌的动力而增强(图16-37)。
Seebacher认为,与膝内侧相似,膝外侧部分有3层结构。
第1层即最浅层,由髂胫束及其前方扩展部分股二头肌浅层及其向后扩展部分构成。髂胫束提供动力/静力支持,此结构由髌上囊延续到腘窝。Terry等研究了髂胫束、作为膝外侧静力/动力稳定动力的作用。髂胫束在解剖上分为腱膜层、浅、中、深及关节囊滑膜层。腱膜层位于髌骨和髌腱的表面,其下为浅层,由股外侧肌、髂胫束、外侧髌腱及股二头肌组成。中层形成交叉的波状,加强髂胫束。深层增厚加强髂胫束的浅层。
第2层由股四头肌的支持带形成,后侧由2条髌股韧带形成。后侧韧带加入外侧肌间隔的终末纤维,远端向后止于腓肠豆(腓肠肌内籽状纤维软骨)或后外侧关节囊止点的增强处及股骨髁上的腓肠肌外侧头。髌骨一半月板韧带附着于外侧半月板,向下止于Gerdy结节(胫骨前肌结节)。在股四头肌支持带及髌股韧带之间为LCL(外侧副韧带)。
第3层为最深层,附着于胫骨及股骨的边缘。关节囊如冠状韧带一样附着于外侧半月板。腘肌腱穿过冠状韧带的1个裂口附着于股骨。后侧,弓状韧带跨越腘肌及其发自股骨、腓骨肌腱间连接处。后外侧关节囊由膝侧副韧带、弓状韧带及腘肌腱组成。弓状复合体的支持功能由于股二头肌、腘肌及腓肠肌外侧头的动力性作用而增强。
尽管LCL在屈曲时放松,但其可能是主要的膝关节伸直时的外翻稳定力。弓状韧带是膝关节后外侧部分,其紧靠LCL后侧,位于关节囊的2层之间。弓状韧带通常被膝内侧血管分开。弓状韧带的内足加入了斜形韧带的纤维。膝关节后外侧部分通常称为腘斜韧带。Hughton及Eller对弓状复合体的描述包括LCL,腘肌腱、腓肠肌的内、外侧头。腘肌即此四角形复合体的最后部分,是具有逆转起止点的组成。近端附着处(起点)为其腱性部分,其肌腹位于远端。基本功能是使膝关节内旋,通过凭借关节波状关节面即收缩外侧半月板后侧部分,从而完成膝关节“解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