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5 11:14
腰围高(waist height):从最小腰围处至地面的垂距。
腰点(lumbale,lu):第5腰椎棘突尖端的点。先定左、右髂嵴最高点的连线,再定左、右髂后上棘点的连线。腰点位于与上两条线平行且等距的第3条线的中点上。或让受试者脊柱前屈,自第7颈椎开始下数至第5腰椎。
体质人类学、人体测量学上严格定义的腿长学名为全腿长,是狭义的腿长、真正的腿长;下肢全长是狭义的下肢长、真正的下肢长。全腿长等于大腿长加小腿长,或下肢全长减内踝高。但由于股骨头深嵌于髋臼内,其顶端不能扪及,故大腿的上端无法准确确定。
由于狭义的下肢长(下肢全长)、狭义的腿长(全腿长)活体不易测量,实际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测量的数据表示腿长。最小腰围处以下、臀沟最下缘以上,体部各测量点至地面或内外踝的垂距,即广义的腿长。
从大到小依次为腰围高、髂嵴高(或脐高)、髂后上棘高、髂前上棘点高、下肢全长、大转子点高、耻骨联合高、臀峰点高、会阴高(或身高减坐高)、臀沟高。也有用上述各种立姿高度减去内踝高或外踝高表示腿长的,如脐高减内踝高,髂前上棘点高减内踝高,大转子点高减外踝高,会阴高减内踝高等。
学术上一般采用身高减坐高表示腿长,采用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反映上下半身比例。
以下立姿高度皆为测量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其小于直线距离及曲线距离。
(1)腰围高:从最小腰围处至地面的垂距。
注:在服装用人体测量中,腿外侧长(outside leg length)是指用软尺从腰际线沿臀部曲线至大转子点,然后垂直至地面测量的长度。
服装用人体测量涉及曲线测量,因此,服装用的腿外侧长甚至大于腰围高,可参考性很低。
(2)脐高/肚脐高:脐点(om)至地面的垂距。
(3)髂嵴点高/髂嵴高/下肢长H:髂嵴点(ic)至地面的垂距。
(4)髂后上棘点高/髂后上棘高:髂后上棘点(is.p)至地面的垂距。
(5)髂前上棘点高/髂前上棘高/下肢长A:髂前上棘点(is.a)至地面的垂距。
(7)大转子点高/大转子高/下肢长B:大转子点(tro)至地面的垂距。
(8)耻骨联合上缘高/耻骨联合高:耻骨联合点(sy)至地面的垂距。
注:会阴高有两种,一是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至地面的垂距,等于身高减坐高;二是耻骨联合下缘高,略大于身高减坐高,略小于耻骨联合高。
(11)身高减去坐高,即英文文献中的坐骨下肢长(Subischial Leg Length (SLL))。
注:坐高是头顶点(v)至椅面的垂距,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即头顶点至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所在平面的垂距。
(12)臀沟高/臀纹线高/下肢长C:臀沟下缘最低点至地面的垂距。
(1)腰围高大于脐高;(腰围高/身高)×100平均值,女性大于男性;(脐高/身高)×100平均值,男性略大于女性。
(2)男性腰部最细处略高于肚脐,女性则高出更多。
《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节选,以供参考:
(1)《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节选,以供参考:
注:图为髂嵴上缘与肋骨下缘之间的中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即腰节点高。
(2)《日本人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7-98》节选,以供参考:
各身高段腰节点高数值如表所示,以供参考:
由此可见,相同身高,女性腰节点高数值大于男性。
(3)《AIST/HQL人体寸法・形状データベース2003》中,最小胴囲高(Waist height at minimum waist breadth)统计量【青年群】(单位:mm)如下,以供参考:
《2015 7차 한국인 인체치수조사사업》中,“最小腰围高-会阴高”、“腰节点高-会阴高”、“脐高-会阴高”(单位:mm)与马氏指数的相关性如下图所示,由此可见,股上长与马氏指数呈负相关:
男性——y=-0.0895x+110.47;r=-0.53(中等负相关)
女性——y=-0.0703x+102.51;r=-0.37(弱负相关)
男性——y=-0.1015x+110.32;r=-0.49(中等负相关)
女性——y=-0.0501x+95.537;r=-0.26(弱负相关)
男性——y=-0.0931x+105.05;r=-0.41(中等负相关)
女性——y=-0.0282x+89.478;r=-0.14(弱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