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5 21:45
腹斑倭蛙为蛙科倭蛙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云南中甸(香格里拉县、德钦和维西)
腹斑倭蛙(学名:Nanorana ventripunctata)为蛙科倭蛙属的两栖动物,为中国特有物种。分布于云南中甸地区,多见于水坑、水塘以及湖泊等静水域。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3120至41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中甸。
雄蛙体长44毫米,雌蛙49毫米左右。头宽大于头长;鼓膜小略呈圆形,一般无犁骨齿;舌椭圆形,后端缺刻较浅。生活于海拔3120~4100米高原地区的水坑、水塘、湖泊等静水域内。白天隐匿在草丛或水边石下,夜间活动者多。
属: 倭蛙属 Nanorana
种: 腹斑倭蛙 N. ventripunctata
雄蛙体长41~52 mm,雌蛙体长45~56 mm。头宽大于头长; 鼓膜小略呈圆形,有细长耳柱骨; 一般无犁骨齿; 舌椭圆形,后端缺刻较浅。皮肤粗糙,头部光滑,体背长短疣粒断续成行,并散有小白刺粒; 腹面一般平滑,繁殖期雄蛙腹面有刺群。指端钝圆,指、趾关节下瘤小而明显; 后肢较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或眼后角,趾间全蹼,外侧跖间具微蹼。体背面橄榄棕色至灰棕色,上有不规则大小黑斑点,但无浅色边; 咽喉、腹部及四肢腹面多有深色斑点。雄蛙第一、二指婚垫棕褐色且具刺,胸部有一 “八” 字形的棕色细密刺团; 无声囊和雄性线。卵径2 mm左右,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灰棕色或灰白色。第31~34期蝌蚪全长平均49 mm,头体长18 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62%; 头体呈椭圆形,吻端钝圆,体粗肥而背腹略扁,尾肌较发达,尾末端钝圆; 体尾为橄榄棕色或灰褐色,上尾鳍上有深色斑点; 口部较大,唇齿式为Ⅰ:1+1(或2+2)/1+1:Ⅱ; 下唇外排唇齿略短于第二排,上唇缘无乳突,下唇缘及两口角边缘均有一排齐整的乳突,口角处副突较多。
该蛙生活于高原地区海拔3 120~4 100 m的水坑、水塘、湖泊边等静水域内。白天隐匿在草丛或水边石下,夜间活动者多。繁殖季节在5~8月,卵产于静水塘内,卵单粒或十余粒粘连成块或串挂在水草、枯枝上或沉于水底; 剖视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雌蛙,腹内有卵290粒左右。蝌蚪底栖于静水塘内。
中国特有种。该蛙分布区不很宽,环境保护良好,其种群数量较多。受胁等级:无危LC。
云南(香格里拉、德钦,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