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4 14:13
腹足类(俗称螺蛳)是软体动物门(Mollusca)中分布最广、属种最多的一个纲,在当 今动物界中数量仅次于昆虫。它们绝大部分营底栖爬行的自由生活,仅有少数种类营浮游、附着、凿穴和寄生生活。腹足类的鉴定主要依据胎壳特性、壳体和壳口形态以及壳饰特性和类型。腹足类是热河生物群中很常见的一类化石。
腹足类(俗称螺蛳)是软体动物门(Mollusca)中分布最广、属种最多的一个纲,在当 今动物界中数量仅次于昆虫。它们广泛生活于现代海洋、湖泊、河流和陆地上,其中以水生种类最多。生活在现代海洋中的大多数种类属于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和后鳃亚纲(Opistobranchia),以及肺螺亚纲(Pulmonata)的部分种类,以浅海区最为繁盛。栖居在淡水中的腹足类,包括前鳃亚纲的部分种类和基眼肺螺目,常见的有田螺、豆螺、扁卷螺和实椎螺等。它们绝大部分营底栖爬行的自由生活,仅有少数种类营浮游、附着、凿穴和寄生生活。腹足类的鉴定主要依据胎壳特性、壳体和壳口形态以及壳饰特性和类型。腹足类是热河生物群中很常见的一类化石。
1.身体明显的分头、足、内脏囊三部分。内脏囊在发生期间经过旋转,使两侧发育不平衡成为左右不对称。
2.外套膜分泌形成的螺旋形贝壳一枚。
3.足 面(足底)广阔,因足常位于身体的腹侧,故又称腹足类。
4.头部发达,具1-2对触角。
5.口腔形成口球,内有齿舌,齿舌极发达,形态随种类而异,为分类主要依据之一。如田螺的齿式为2·1·1·1·2;即中央齿1枚,侧齿两侧各1枚,缘齿两侧各2枚。
6.心脏位于身体背侧。神经系统由脑、足、脏和胃肠神经节构成。脏神经节及其派生的神经排列不对称
7.雌雄同体或异体。
腹足类广泛分布在东亚地区(如蒙古东南部、俄罗斯东外贝加尔地区,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北、山东、浙江、安徽和河南等,地)产干冀北、辽西的大北沟组、义县组和九佛堂组以及其他地点与之相当的地层中。这个腹足类动物群主要由前鳃亚纲的前贝加尔螺(Probaicalia)、假喙螺(Pseudarinia)、一些里氏(Reesidella)的口盖化石和田螺类(Viviparids)、肺螺亚纲耳螺科(Ellobiidae)的褶柱螺(Ptychostylus)和褶襞螺(Zaptychius),以及扁卷螺科(Planorbidae)的小旋螺(Gyraulus)和实椎螺科(Lynmaeidae)的球形土蜗(Galbasphaira)所组成。虽然它们有时缺乏多样性,而且在一些层位尚未见到,但有时一出现,其个体的数量就极为丰富,如辽西北票四合屯剖面义县组下部鸟化石层之下的腹足类化石就是如此, 特别是菲力浦褶柱螺(Ptychostylus philippii)和格氏前贝加尔螺(Probaicaliagerassimovi)。又如辽西义县皮家沟剖面九佛堂组的榆树沟假喙螺(Pseudarinia yushugoensis)和小旋螺(未定种)(Gyraulus sp.),个体数量亦极为丰富。另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腹足类群绝大多数是壳体微小的类型(一般均在5毫米之下)。
热河生物群中腹足类的分布和特征表明, 它们与英国南部MiddlePurbeck层、德国西北部Serpul组、蒙古东南部和俄罗斯东外贝加尔地区的早白垩世腹足类群关系比较密切,具有明显的早白垩世特性。
由于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均可见到腹足类的踪影,而且它们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也十分敏感,所以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腹足类生物群。国际上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腹足类来探讨其生存的环境。研究表明,热河生物群中腹足类前贝加尔螺—里氏螺口盖化石组合代表一种淡水环境下的产物,而以耳螺科褶柱螺占绝对优势的组合则可能代表一种咸淡水环境的特性,以肺螺亚纲的土蜗(Galba)和小旋螺占绝对优势的生物群,基本上代表一种很浅的近岸水体环境。
螺体具有螺旋形的贝壳一个。贝壳常常分为螺旋部和体螺层。
螺层--贝壳每旋转一周叫一个螺层。
缝合线--每两个螺层间的界线为缝合线(螺纹),螺层数=缝合线+1。最上层螺顶端为壳顶。
壳高-壳顶到下唇的垂直距离。
螺旋部-壳口的最上缘到壳顶的部分。体螺层-为贝壳的最后一层,一般最大。
螺肋-螺层上常具有花纹,突起物等,螺肋便为其一,分纵肋和环棱(螺棱)。
壳口-为身体外伸的开口,壳口靠螺轴的一侧称轴唇,相对的一侧称外唇。靠近螺旋部的为上唇(最上方)。相对一侧为底唇。
壳高:从壳顶至壳底垂直线高。
壳宽:左右间最大距离为壳宽。
螺旋部高度:从壳顶至壳口以上为螺旋部高度。
壳口宽度:壳口外缘至内唇为壳口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