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09 18:22
膜荚黄芪是一种中药,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等作用,药用价值极高,在我国有大面积的种植和培养。
黄耆(学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子房有柄,被细柔毛。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于林缘、灌丛或疏林下,亦见于山坡草地或草甸中。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全国各地多有栽培。原苏联有分布。
黄芪适应性强,喜阳、喜凉爽气候,耐寒、耐旱、怕热、怕涝。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性强的沙质壤土为好。因为黄芪种子具硬实特性。
⑴选地 山区、半山区选地势向阳,土层深厚、土质肥活的沙壤土域或棕色森林土。平地选地势较高、渗水力强、地下水位低的沙壤土或积土,忌白浆土、盐碱土、粘壤土及积水草甸土。
⑵整地 深耕并施厩肥或堆肥每亩2500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耕细后做畦,宽120厘米,高30厘米。
⑶繁殖 黄芪用种子繁殖。
①种子处理:种子放在50 水中,搅拌至凉,加水浸没种子,浸泡5小时--12小时,捞出装入布袋中催芽。
②硫酸浸种:用70--80%浓硫酸浸种3--5分钟,用清水将种子冲洗干净后,播种。
③播种方法:横畦按40厘米行距开沟,沟深4厘米,把处理好的种均匀地撒播沟中,亩播量1、5公斤。覆土后稍加镇压。
④播种时期:春播4月上中旬,伏播7月中旬,秋播11月初。秋播种子不用处理,适当增加播种量。
⑴松土除草 人工除草同大田作物。还可使用除草剂,即在播种时或播种后施用氟乐灵每亩150克,或施用拉索每亩200克。
⑵追肥 5月上旬追硫酸铵,每亩5公斤--15公斤,6月上旬追尿素,每亩7--10公斤,7月上旬追过磷酸钙,每亩50公斤,厩肥2000公斤。
⑶打尖 7月下晚打尖,减少营养消耗。
⑷排灌 雨季注意排水。天旱时,苗期、返青期适当灌水。
⑴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果实,其表面如覆白粉,后期病斑上出现多数黑点,早期落叶或枯萎。防治:发病前或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喷雾,10天1次。
⑵紫纹羽病主要表现为烂根。烂根的表面有紫色菌丝交织成膜和菌核。植株自下而上萎蔫。防治:a、收获时除掉病株,集中烧毁。b、拔除病株烧掉,用石灰消毒病穴。c、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4年。
⑶虫害有实心虫、蚜虫。用1000倍40%乐果乳油或1500倍的磷胺乳油防治。
根含2’4’一二羟氧基异黄烷(2’4’-Dihydroxy-0,6-Dimethoxy- Isoflavane)、γ-氨基丁酸0.024~0.036%及微量叶酸。尚含毛蕊异黄酮(Calycosin)、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新三萜环黄芪醇(Cycloastragenol)等。
中药名称:黄芪、黄耆
功效主治: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浮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2023年6月5日,被列入《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