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8 00:13
膺(拼音:yīng)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为胸。引申指内心,又引申为受、承受,还引申为抱有之义。
“膺”是形声字。“膺”的甲骨文是指事字,初文在“隹(鸟)”胸脯部位加一点或一圆弧符号以示胸义,于造字方法属指事。周代追加形符“人”而成为形声字。篆书、隶书累加形符“肉(月)”表意,古文字形体像块肉,表示膺是胸,为肉体的一部分;其声符又有所繁化,或从“疒”而作上图中⑤字形,或从“广”而作“膺”。后定形为“膺”。“膺”本义为胸。引申指内心,如“膺肺”。作名词时还引申为乳上骨;胸傍,胸部两侧的肌肉隆起处等义。“膺”作动词时引申为受、承受,如《楚辞·天问》:“撰体协胁,鹿何膺之?”王逸注:“膺,受也。”还引申为抱有、接受等义。
此外,“膺”也通“缨”,指胸前的带子,如“镂膺”。
【卷四】【肉】於陵切
胸也。从肉,①声。
匈也。 勹部曰:“匈,膺也。”《鲁颂》:“戎狄是膺”。《释诂》、《毛传》曰:“膺,当也。”此引伸之义。凡当事以膺,任事以肩。
从肉,①声。 於陵切。六部。
【未集下】【肉】(古文)𦢻
《唐韵》《集韵》《韵会》並於陵切,音应。《说文》:胸也。《史记·赵世家》:大膺大胸,修下而冯。
又《尔雅·释言》:亲也。《礼·少仪》:执箕膺擖。注:膺,亲也。
又《正韵》:当也。《书·武成》:诞膺天命,以抚方夏。传:膺,当也。
又受也。《楚辞·天问》:撰体协胁,鹿何膺之。注:膺,受也。
又《韵会》:马带也。《诗·秦风》:虎韔镂膺。传:膺,马带也。
又《大雅》:钩膺濯濯。传:钩膺,樊缨也。
又《增韵》:击也。
又《集韵》於证切。英去声。胸也。《礼·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释文》:徐邈读。
又《释名》:膺,壅也,气所壅塞也。《正字通》:《黄庭经》:舌下玄膺生死岸。陶弘景读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