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7 09:00
自学辅导法亦称“自学辅导主义”。小学教学方法之一。民国初期(1914—1915 年间)传入中国。即让国民学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先自学教材,遇到困难时, 再由教师个别辅导。基本程序是布置、自学、检查。旨在发展儿童的学习积极性,防止教师包办。对近代小学教学由注重教师的教授到注重儿童的学习起过一定的作用。
其主要设计目标有: a.减轻学生负担,不仅数学学习成绩有提高,而且还要促进各学科的全面发展;b.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进而掌握一般的自学方法;c.抓住由“一级自学过程”向“二级自学过程”的转化这一关键,寻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结合点。
所谓“二级自学辅导 ”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心理规律,以教科书为依据,借助参考资料、工具书等,学生独立或半独立地掌握新知识,获得技能的课堂教学。它由两个相互联系地递进过程组成,一个是复现知识,初步领会和简单运用知识的一级自学过程;一个是深化知识,深入领会和灵活运用,进而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二级自学过程。它的基本程序是:引路--初读教材--基本练习--挑疑练习--重读教材--解疑小结。现分别阐述如下:
引路。
教师根据本课教材的教学目的,通过出自学提纲、谈话等手段,为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提供一个线索,指明自学的方向;暗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致,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找到用功的着力点,并提出自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种引路提纲是教师事先根据下列原则构思编制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反映教材的重点;从培养能力出发,有启发性、思考性;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趣味性。
初读 (即初读教材)。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自学提纲独立地阅读教材。初读要达到能够概括、质疑、准确地复现所学的内容。在看书过程中可请教老师,可翻阅参考资料和工具书,也可互相议论。这种议论是以组为单位的。组由班主任按照学生的程度进行搭配,前后座位四人为一组。教师在此时是盯住预定的三个“朋友 ”(上中下程度学生),掌握学生看书的情况,并来回巡视,广泛进行答疑,重点辅导差生。学生看书时教师不要插话,以免打乱学生的思路。
基本练习。
为了检查初读效果,由教师布置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利用这段时间,最大限度地注意每个学生的解题情况,发现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属个别性的,当即给予辅导,属共同性的,随即启发讲解。
挑疑性练习。
挑疑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向学生挑疑,其目的在于揭露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和运用知识;一是学生自己挑疑自我反馈,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存在哪些疑问。挑疑练习题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事先准备好的并根据基本练习中所提供的信息编制的。这种题应具有合适的梯度,有一定的创造性因素;应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组题还应考虑有一定的信度,要真正能检查到学生掌握本课教材的程度。在挑疑练习阶段,教师一方面巡视课堂,为解疑、小结提供可靠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加强因材施教,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优生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指导他们阅读参考资料或发给事先编制的习题卡。
重读。
它是再次重读教材和重点地读教材的意思。学生在完成挑疑性练习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重读教材来解决。挑疑性练习和重读教材两个步骤往往不能截然分开,有时学生是边考虑挑疑习题边重读教材。
小结、解疑。
其目的是解疑和对本节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提高。小结的方式有:①按自学提纲小结、整理;②根据学生自学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③就本节教材的某一个重要问题深入分析讲解;④当学生自学本课的内容很顺利的时候,可以进行引伸性的小结,为学习下一节课的内容给以揭示。
自学辅导法简介
自学辅导法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主持领导下的一项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学生学习思维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项实验。该项实验,已通过鉴定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实验证明,自学辅导教学在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掌握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及能力迁移等诸多方面是有成效的,它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一)前期准备
1 在使用教材的前提下,每人还应准备一本精选的辅助资料(学生自行购买,不做统一要求)。
2 辅助资料要求: a.与教材同步;b.知识点全面,题型与中招题型相吻合,且有拓展性试题;c.不仅有答案,还必须有详细分析过程和解题思路,答案和解析就在题目下一行(极大有利反馈的及时);d.应具备一题多解;e.方法灵活,且有创造性思维。
3 准备一张卡片,一个练习本,一枝笔。
(二)具体过程
1 、按教材要求,教师按课时正常授课。每堂课授课时间为15--20分钟,其余时间为自学辅导和练习时间。授课完毕,即开始进行自学辅导法教学,使用精选的辅助资料,做相应的练习, 2 、做练习时,由于答案和解析就在题目下一行,为防止看见答案后对学习和解题产生不良影响,要求先用卡片遮住答案,仔细审题,独立思考,并在练习本上解答。
3 、如解题顺利,经核对答案无误后,继续做题,并允许超前预习,在核对答案时,要对照原题下面的解析,丰富和拓宽自己的思路,鼓励寻找一题多解,总结多题一解,奖励新颖、独特、巧妙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4 、当解题有障碍且3-5分钟内无思路时,在题前加“?”号,然后下移卡片,通过参阅题后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分析,找到自己的不足点,疑难点,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力争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正确的思路和答案。强调自我发现,自我解决。若自己看过解析后仍有问题,则再在题前加“?”号,并举手请教师讲解、辅导,当教师发现多数学生有疑难时,可就该问题在黑板上进行重点分析。
5 、下课前5--10分钟可作为后进生专项辅导时间。重点解决他们的疑难与不足,这部分时间学优生以自学为主。
6 、为加深对知识和疑难问题的理解,三天后对有“?”的题目进行复习,既巩固了自学成果,又使学生对自己和自学充满了信心。当然,在复习时已经学会并掌握固然可喜,如仍有疑难,则更可贺,因为这里就是他的薄弱点,而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时,应在原“?”号前加“?”号,并再次通过自学或老师的辅导解决。日后复习时,加“?”号越多的题越是复习重点。
(三)解释说明
1、学生自选的辅助资料不要求统一,这样更有利于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见到更多题型,特别是题后的解题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
2、能及时反馈,巩固每堂课所学知识,优等生的解题思路、方法都能得到正面肯定,有助于加深知识印象,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和兴趣。学困生能当堂发现不足,及时弥补,特别是做题中的具体问题和具体环节。
3、教学中应采用积分制、对抗赛、擂台赛等多种灵活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擂台赛”,先选择灵活题目,将原作者设为擂主,如有学生的解题思路或方法比原作者的更简洁,该生即为新擂主,如又有学生采用更简洁的方法,又成为新的擂主。于是解题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涌现,课上课下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出现了诸如一题九解甚至更多解法的情况。
4、体现“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充分发展,学习困难的同学也能收到最大效益。
5、为了考查“自学辅导法”的效果,应定期进行测试,并对重点内容的题型多做变化。学生在复习时,应对前面曾加“?”号的题目做反复练习,做到复习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有助于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实验准备
1.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学精神的教育观念
大家知道,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然而,让我们审视一下过去的教学行为,就不难发现我们过去的教学只满足于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但教师习惯了,学生也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老师满足于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学生为满足于学书本知识而死记硬背,很少有人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生如何会学,如何自学。据调查显示: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只占他一生应用知识的20%,绝大部分要靠自己走上社会后自学获得;一个人是否能成才,不仅在于所受教育的层次高低,而且还取决于自己是否善于独立获取知识,并能系统化的能力,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或创新。这无疑是一种生存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张扬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与学严重割裂开来,只重视教师如何去教,而不大注重学生如何去学。自学辅导法则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重视教育学生怎样通过自学获得新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告诉我们:仅靠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学生讲清道理,学生一旦接受了这种新的教育理论,定会激发出前所未有的自主学习的动机,而这将成为我们推行自学辅导法的强大动力。
2.营造自学的氛围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严重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成了推行自学辅导法的拦路虎,不搬掉这个拦路虎不行。为此,首先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自主权,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研究学习。其次,要保证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课前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预习,课间休息时老师不能一讲到底,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为保证学生课后有充裕的时间自学政治课本及相关资料,政治教师还要取得学生家长以及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该法得以实行的关键。再次,要帮助学生树立大教材观。不要仅局限于政治课本,死读书,读死书。要引导他们通过看电视新闻、广泛涉猎书刊报纸等形式,学会运用大量鲜活的现实材料去佐证书中的基本观点,同时也要学会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第四,要与语文老师配合好,加强搜集整理材料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因为自学必须以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保障,政治教师必须与语文教师一道早让学生过“双基”关。这一点在农村初级中学尤其重要。
3.授人以渔,即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首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①初读。就是让学生通读全册书,从总体上了解教材内容和结构,做到心中有数。从教材目录入手把握教材内容和结构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古人云:目录不明不做学问。目录是纲,纲举才能目张。教师要指导学生善用目录来宏观把握教材。②细读。读课题(绝大多数是论点),读每节课(单元)的前言,弄清各课所学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制成知识结构图表,把握其内在逻辑联系,形成单元整体印象。③精读。一读《课程标准》,明确学习每一框节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有的放矢。二读每一框节的具体内容,弄清课本陈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事实,掌握其基本内容、观点、立场和方法。三读课外资料。读时政资料时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好能理论联系实际,借以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初读一般用于开学上新课时,细读用于每单元开始,精读用于每一框节。精读是主要方法。
其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分解组合教材内容的方法。①教会学生扩书。由于政治课本内容的滞后性及篇幅的限制,有些内容与现实联系得不紧密,有些内容阐述得不是很细、很深入,列举事例也不可能很充分,为使书本上的内容能与时俱进,准确而及时地把鲜活的现实材料吸纳到教材中来是必要的。如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德治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就可以吸纳到教材中来。大量的现实材料一旦引入教材,既可增加理论力度,又可以拉近书本与现实的距离,使课本内容(自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学会缩书。就是把课本内容归纳概括成很少一部分内容,甚至归结为几句话、几个词,以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是一个由博返约、由繁到简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③学会议书。即学生自学一段内容(包括名人名言)后,能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哪怕是三言两语,只要有所得就好。
4.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亚里士多德有“习惯是第二天性”的名言,培根则认为“一切天性与语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总之,一个人从小形成的良好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为此,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要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并注意在书中圈划评点,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其次,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第三,要常疑、善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宋人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以这么说,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要引导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惟上”“惟书”,要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最后,要求学生学习孔子“每事问”的精神,自觉自愿地拜别人为师,勤学好问。
总之,自学辅导法的实验准备工作绝非是一蹴而就的事,尤其是向学生灌输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非易事。因此,做好这一切不但需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而且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对此要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扎扎实实的把实施自学辅导法前期准备工作做好。这是确保自学辅导法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方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实验措施
现行的中学政治教材形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可读性强,但学生自学时往往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求深入,或流于形式。为提高学生自学时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没有其他自学教材的情况下,老师要根据现行教材的特点,给学生编写自学纲要。一般可采用自由式和目标导学式两种。
1.自由式
由学生自学(精读)某一框节,列出学习要点,编制带阅读体会性质的提纲,在课堂上讲出来,由集体讨论补充,老师帮助形成知识结构图表(板书形式),凸现学习的重点难点。然后由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大家讨论,教师点拨,多方位多角度诱导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最后,进行当堂检测。基本程式是:精读→列出提纲要点→讲出要点→归纳结构图→问题讨论→课堂反馈。这是一种带归纳性的自学方式。学生不仅要认真读书,列出提纲,还得从中发现问题,并由自己设法去解决。课前学生以自学为主,课上可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再读并补充。这样做,一方面督促了学生,另一方面老师也能在课前心中有数,真正做到备了教材、备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切忌设框框条条,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当学生的看法有不同时,教师不要马上下结论,而是师生平等地讨论、切磋,直至达到共识为止。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2.目标导学式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以预习思考题的形式出示给学生(可课前预留,也可当堂出示),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老师辅导。基本程式是:出示问题→自学→讨论→明确目标→检测反馈。这是带有演绎性的自学方式,学生自始至终在老师编制的自学阅读提纲(问题)的框架内自学。例如,可拟这样一个框架:①本框主要讲了几个问题;②每个问题在书中哪些段落;③每个问题书中是怎样论证的;④你是怎样理解这些问题的;⑤通过预习,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或有哪些启示)。这种方式目的性强,教师操作起来方便,但不足的是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妨碍其个性发展。
不论采用哪种方式,老师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分层原则、启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讨论原则等。这里着重讲一下分层原则。
分层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包括自学主体分层、目标分层、任务分层和评价分层。所谓自学主体分层,是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把他们分为A、B、C三组,A组同学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自学能力强,成绩优良;B组次之;C组即所谓的后进生。一般来说,一个班中间(B组)大,两头(A、C组)小。老师不应把分组情况告诉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只做到心中有数即可。这个分层是一种动态分层,要随时注意其变化。所谓目标分层,是老师按《课程标准》规定的每节课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细分为几个不同的能级层次,如识记、理解、活动等,并在学生自学前告诉学生(学生最好做到《课程标准》人手一册),让他们在目标的调控下自学。这种分层比《课程标准》的三个层次更细化、更具体,可在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基础上,根据本班的实际和时事的变化而变化。所谓任务分层,是指老师对A、B、C三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自学任务。对A组,要求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归纳总结,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即识记、理解、活动三个层次都要达到。对B组,只要求达到识记、理解层次。对C组,也只是要求其识记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和概念即可,不可要求过高。当然,老师在布置任务时要一视同仁。所谓评价分层,就是在讨论明确和检测反馈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各自的任务即为优秀,应予鼓励。要让每个同学都有摘到桃子吃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借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务、评价分层都是动态的分层,老师要随时调整要求及评价。要实行好这一原则,老师必须吃透两头,大幅度增加备课量。
无论采用自由式还是目标导学式,可根据课本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状况、教材特点而定。一般而言,初二法律常识部分可用自由式,初一新生接触思想政治课时间不长且自学能力不强,可采用目标导学式,初三可灵活运用。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只要落到实处,坚持不懈,都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观察、记忆、思维、操作等多种能力。
(三)收获及启示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自学辅导法是教学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这项改革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学校、家长乃至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主要是担心这种教学方法会不会影响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人们对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期望值很高,加上对此法不了解,由此而产生怀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现在学生最大的变化是由过去“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学”。自学辅导法的最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去,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重知识结果,偏重认知性学习,受教材左右很大,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学辅导法为中学生的学习打开了一个开放的时空,开辟了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活动的新天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破天荒地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他们对政治课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政治课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成了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第二,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生活世界更丰富多彩。过去学生的学习采用的是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方式,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成了只会背书本条条而不能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呆子。自学辅导法打破了学生学习的时空,把学生的视野从书本拉向自然和社会,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不仅拓宽了教材内容,而且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强化了问题意识,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形成多种能力。
第三,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了一个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学生的主体作用丧失殆尽。自学辅导法则不然,它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重塑“我能学、我会学”的自信。教师已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这种教学方法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地调动起来。与此同时,一个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也随之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