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

更新时间:2024-10-23 19:14

自尊,亦称“自尊心”“自尊感”,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尊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心理成分。自尊有强弱之分,过强则成虚荣心,过弱则变成自卑。

基本概念

自尊(self-esteem),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另一种观点,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综合价值的肯定。受社会比较、他人评价以及自己做事成败的自我肯定的影响。

影响因素

观点一:自尊=成功÷抱负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W·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成功或许有许多制约因素,不是很容易就做到的,但我们可以降低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这样,一个小的成功,就可能使我们欣喜不已”。

观点二:自尊=自我抱负×社会尊重

自尊即自我尊重而已,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但并不代表他人在现实中对相应主体的敬重。自尊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我抱负)。

2、期望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给予自己相应的敬重。

真正受人欢迎、受人拥戴的人是用不着自尊的,因为这种状况下再“自尊”反倒是矫情了,反倒会遭人轻视了,所以“粉丝”众多的人在相应时间与状况下为了对得起“粉丝”,往往表现为谦逊的、不骄傲的、甚至是“自卑”的。(这也表现出自我抱负与社会尊重的反比关系)

健康的自尊只是具有自我认可的意思,不健康的自尊则具有“强迫”人认可的意思。当然只有自我认可才能被人认可,这是最重要的,这也就是“吉鸿昌在美国挂牌示众自己是中国人”、“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等所作所为的意义所在,进而也会使人奋发图强。

由于自卑或说纯粹的自我认可造成的自尊对他人的“强迫”性质,这也使得“过于”自尊的人难免会对他人或产生嫉妒心理、或产生虚荣、或产生自暴自弃、或产生报复心理。说到底,这种缺乏外界尊重基础的自尊不过是“自卑”的结果,是他人或说社会在现实中没能给予其相应地位的结果,即内心逾是“自卑”则外在表现逾是“自尊”,这在心理学将之称之为隐性自尊(“自卑”)与显性自尊(“自尊”)的关系。但是,具有健康自尊心理的人要耐得着孤独,自卑、嫉妒、虚荣都是你前进路途中的敌人,只有战胜了自己才能战胜世界。

总之,健康的自尊除了自我认可结果外,更是社会尊重的结果,但社会尊重又是自尊源源不断的“食粮”,否则所谓自尊必然是难以持续长久的。

观点三:自尊来源于自尊需要(教科书)

自尊来源于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等,这些因素都与个体的外在环境有关。

观点四:自尊来源于社会比较

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解自己的需要,都需要知道自己在团体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从而体会自身的价值。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某些客观的参照标准来了解自己,如通过血压、脉搏、体温等可观察指标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这种可供参照的客观标准,而只能通过与他人比较才能估价自己。例如,我们无法通过自己的身高、体重来估计自己的高矮、胖瘦。一个身高1.80米的人是高还是矮,我们无法回答,因为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可以参照。在某些地方,这个人可能只是个中等个;可是在另一些地方,这个人可能就是个巨人。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大多数大学新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高中时,他们每个人都是很聪明的;可是上了大学后,他们却发现,他们原来并不是那么出类拔萃,只不过是平常人而已。

只有比较才有自尊,没有比较就没有自尊。一般来说,社会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与比自己强或好的人比较,我们通常称为上行比较;另一种是与比我们弱或差的人比较,我们通常称为下行比较。人们常常认为,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会产生嫉妒、敌意、挫折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而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则会产生优越、满足、幸福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实不然,无论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还是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都不会必然导致积极的或消极的效果。究竟会产生哪种效果,取决于具体的情境。

在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中,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或同属一类,那么会产生积极效果。例如,有的人常常在众人面前说自己认识某位知名人物,或说某位名人与自己是同学或朋友等,以此来提高自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通常称之为辐射效应,即比较目标的优良品质会辐射到自己身上,从而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反,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疏远、陌生,或不属一类,则会产生消极效果。例如,一个长相中等的女性与一个她不认识的漂亮女性走在一起时会显得难堪,并降低自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通常称之为对比效应,即感觉到与比较目标的差距,从而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

在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中也同样存在这样两种情况,只是效果正好相反。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或同属一类,那么会产生辐射效应,即对方的不良品质会辐射到自己身上,从而降低自尊;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疏远、陌生,或不属一类,则会产生对比效应,即感到比对方强,从而提高自尊。

观点五:自尊来自于知耻

究竟与什么样的人比较最好呢?心理学家认为,最理想的比较目标是与自己相近并略好于自己的人。

(1)自尊始于知耻,有了羞耻心,人才能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地生活;

(2)有了羞耻心,我们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难为情;

(3)有了羞耻心,我们做错了事会感到惭愧;

(4)有了羞耻心,我们辜负了他人的期望会觉得内疚。

知耻,并且做到自尊,是一个人前进的强大动力,唯有自重知耻,才会更加珍惜自己的自尊,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否则永远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有时,在寻找自尊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被眼前的不足与缺点蒙住眼睛,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体验不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很失望,产生深重的耻辱感,这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的缺点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

观点六:影响自尊的因素(教科书)

1、家庭中亲子关系;

2、行为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观点七: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教科书)

1.父母的教养方式

高自尊儿童父母教养的特点有四个:

一是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热心参与孩子的游戏等活动;

二是严格要求,要求明确,但不采取强制性管束;

三是民主,对有关孩子事情的决策,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耐心听取他的意见;

四是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

2.同伴关系因素

建立同伴友谊关系和被集体接纳是自尊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朋友的亲密程度高和被集体接纳的程度高是自尊的重要需求,亲密感有利于建立依恋与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消极情绪的影响。

自尊量表

题目

指导语:这个量表是用来了解您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选择最符合您情况的选项。请注意,这里要回答的是您实际上认为您自己怎样,而不是回答您认为您应该怎样。答案无正确与错误或好与坏之分,请按照您的真实情况来描述您自己。您的回答绝对不会向外泄漏,因此您完全不必要有这方面的顾虑。请您注意要保证每个问题都做了回答,且只选一个答案。谢谢您的合作!

选项:A、非常符合B、符合C、不符合D、很不符合

简介和评分

自尊量表(SES)是设计用以评定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

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测定的方便。受试者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分四级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表示很不符合。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本量表已被广泛应用,它简明、易于评分,是对自己的积极或消极感受的直接评估。

评分的建议

1.《手册》中关于SES记分和分值的说明应明确地表述为:

对于l,2,4,6,7,8题(正向记分题),“很不符合”记1分、“不符合”记2分、“符合”记3分、“非常符合”记4分;对于3,5,9,10题(反向记分题),“很不符合”记4分、“不符合”记3分、“符合”记2分、“非常符合”记1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2.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将第8题改为正向记分。

解释和常模

根据常模,给出总分数的情况评定,例如:

本测验您的得分为: 分;说明您的自尊程度(较高、中等、较低)。

心理健康

如前所述,自尊是人类生命的心理根源,它可以保持一个人生命的健康发展和完满。在自尊作用于人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人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说,自尊最初对一个人起作用,是从其心理反应和心理健康开始的,而生命(尤其是人的社会生命和心理生命)的残缺或完满直接来源于心理健康的是与否。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总会对人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但不管何种要求,也不管何种社会,要求基本都是一致的,即人应该是健康的、积极的、发展的,人应该以一种良好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那么,是什么在维持着人的良好形象呢?印象整饰固然是一个经常有效的手段,但只是一种很表面的手段,人维持良好形象的内在的、深层的心理机制其实就是自尊。心理学家Bednar.R.(1989)曾指出,人都有一种保持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自我形象的需要,这种需要既是防止与避免生存环境带给人的伤害与压力的有力武器,也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力量。这正是自尊使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缓冲基本焦虑的一种具体体现:自尊策动人去追求和呈现一种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如果自尊不足甚至缺乏,人就无法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不能适时恰当地对社会环境的要求或事件作出合理反应,无法及时缓解生活中的基本焦虑。一言以蔽之,人就无法正常地进行社会生活。因此自尊不足(即低自尊)的人呈现给社会的通常是不好的自我形象,具体表现出两类行为或态度:一类是自伤性行为或态度,主要指向自我。其表现有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自哀自怜、自轻自贱等,甚至可能放弃生命,自绝于世;另一类是自恋式或自我中心的行为与态度,主要指向他人与环境。可能出现不负责任、冷漠、自我中心、敌视、攻击他人、报复社会等偏激行为和罪错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但无论哪类行为或态度,反映的都是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自尊不足的人虽然没有呈现出良好的自我形象或社会形象,并不意味其不具有维持自身良好形象的需要。相反,是这种需要与自我意象之间产生了矛盾而导致心理失调,并表现出种种不健康的态度与行为。

具体而言,自尊是人类生命的心理根源,自尊需要也就必然成为每一个个体生命都会具有的基本需要之一。自尊需要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维护良好自我形象的需要。但是,自尊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如果是良性的,自尊水平往往可以发展得较高;如果是恶性的,自尊水平往往就会较低,也就是我们说的自尊不足。现实的自尊不足和理想的自尊需要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心理问题就会随之产生。上个世纪90年代心理学界提出的不一致模型(Disparity Models)指出,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的自我差异或现实我与应该我之间的差异将导致一种普遍的消极的自尊感觉和机能失调(P253-271)。也就是说,一个自尊不足的人常常会感到一方面,维护良好自我形象的需要非常迫切;另一方面,表现出的自我形象又不能令人满意(确切地说,是不能令自己满意),二者之间的差距和冲突促使个体主观上愈加追求自我尊重的情感体验。遗憾的是,在这种追求的过程中,自尊不足的个体由于“先天不足”而常常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由于二者之间的差距过大,个体无力弥合而产生习得性无力感,从而出现上述的第一类行为和态度,即自伤性行为和态度;另一个极端是走向自恋或自我中心。这是由于个体不是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取自尊需要的满足,而是退居于目前的自尊状态并夸大、固守这种自尊状态,从而对外界环境的要求表现得不屑一顾甚至故意对抗。这种自恋式的貌似高自尊的自尊状况本质上是一虚弱的或虚假的自尊现象,个体内心深处其实极度渴望他人的尊重和关怀。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都曾发现过这种现象。比如Coopersmith把这种自尊称为“偏差自尊(discrepant self-esteem)”,国际自尊心理学协会执行理事长布兰登称之为“假自尊(pseudo)”,而Mruk和其他一些研究者则采用“防御性自尊”这一术语来概括该现象。

真正的高自尊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自尊。也就是说,自尊需要(或维护良好自我形象的需要)与自我现状(或当前的自我形象)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平衡。一方面,高自尊的人对自我现状常常是满意的,他们对自己的存在能力和存在价值充满自信,即使这种能力和价值并不比别人高;另一方面,高自尊的人虽然对自我现状很满意,但并非停滞不前。相反,正是由于他们对自己很满意,很自信,所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他们都恰恰表现出了社会所期待的良好形象,社会环境自然也就作出了良好的反馈,从而与社会环境形成了良性互动,进而不断改善和提高其自尊状况。正如Rosenberg所指出的,高自尊感不是指优越感。高自尊的人不一定把自己看得比别人好,他们只是能够怡然自得而已,高自尊感并不包括完美感(P50)。布兰登也曾指出,自信和自我肯定是自尊的内核,它们反映了自尊的最基本要素(P19-20)。这种自信和自我肯定使人看待自我和周围一切的目光明显地带有乐观、信赖和珍视的色彩,从而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高自尊的人也会有失败和落魄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象与自尊需要之间也会产生不和谐的冲突,但是他们在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中可以较容易地化解掉这种冲突,并很快恢复心理平衡,从而保持心理的和谐与健康。

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不仅包括缺乏自尊(即低自尊)与许多重要的消极可能性如抑郁、焦虑、自杀意念、机能失调、问题行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包括拥有足够自尊(即高自尊)经常与积极的心理健康和一般的心理幸福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自尊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幸福的根源。这个核心的状态如何直接关系着心理健康的状况:高自尊由于良好的社会适应而衍生出心理健康的各种表现,包括健康的认知、健康的行为以及健康的心态;低自尊由于对社会的适应不良则导致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及其行为表现。

其它相关

自尊培养

自尊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要培养正确的自尊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 寻找个人自尊的支点(支点指自己突出的优势和长处);二 要有正确的方向(培养个人的自尊,应当懂得把个人得自尊上升为集体,国家得自尊);总之,我们一定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一言一行都要考虑祖国的利益,在和外国人交往中,要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自己的言行损害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应有的民族自尊。

自尊按摩

首先,你要让对方知道,你已被他(或她)的魔力迅速吸引;接着,在你们交谈的过程中,你必须让对方感觉到你真心流露出的无限理解和认同。从第三步开始,将你的认同不断点缀到日常生活之中。现在,随着意中人越来越多地向你展露自我,你要不时抛出含蓄的赞美作为回报。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可以制造出私密的笑话,并借助其他技巧,让他(或她)感觉自己非常独特。最后,当意中人感觉你已经完全理解了他(或她)有多么独特的时候,就是你抛出杀手锏赞美的时刻了。

虚荣心

虚荣心是一个人过于追求表面荣耀、光彩,以赢得他人尊重的心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尊心太强”。虚荣心强的人,常常把对个人荣誉是否有好处,作为支配自己行为的动力,总是以他人对自己是否看重作为天平,一旦他人有一点否定自己的言论和表情,便认为损害了自己的自尊,就受不了,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虚荣心强的人,过于自尊却缺乏自信,还往往容易产生一种忌妒心理,即不能容忍别人超越自己。这种不良情绪,危害人的身心健康,破坏政党和同学关系,不利于个人的成长,甚至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相关名言

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无论是自己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还是他人对我们价值的肯定,即自尊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

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徐特立

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

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就会感受自尊的快乐。

自尊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

楚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子 路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罢!——但丁

相关事例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任彭泽(今江西湖口县)。到年终时,郡守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对陶渊明说,按官场礼节,要整齐冠冕,束紧衣带,以下属礼参见。陶 渊明本来随意惯了,诸事不拘常礼,更何况胸有高情逸志,于是感叹道:“岂能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即日辞官归稳,再不出仕。

自尊的谢甫琴科

谢甫琴科是俄国著名诗人。他的诗表现了对故乡的热爱,对沙皇的反抗。有一天,沙皇召见他。文武百官和各使臣都向沙皇弯腰鞠躬致敬,只有谢甫琴科一个凛然站在一旁,沙皇大怒,问道:“你怎么不弯腰鞠躬?”谢甫琴科沉着回答:不是我要见你,而是你要见我,如果我也象周围的这些人一样,在你面前深深弯腰,请问,那你怎么能看得清我呢?”

晏婴拒不受赏

春秋时,齐国相国晏婴很有才干,很受国君赏识。他虽位高权贵, 却不讲排场,生活简朴。齐景公见他的住宅矮小,地势低洼,环境嘈杂,要给他换一处好房 子。晏婴说,这是我父亲住过的地方。我德浅才疏,住这样的房子已是过分,哪能再换新居呢?齐景公见劝不动他,就趁他出使鲁国之机,处作主张为他扩建了住房。晏婴回国后知道了此事,停车城郊不肯回家,直到齐景公答应恢复邻里房屋,还其房屋旧貌才作罢。齐景公又派人给他送来了华车壮马,晏婴坚持不受,他说:“我节衣缩食为了给百姓作表率,以免奢靡之风盛行。如果我们君臣都鲜衣良马,老百姓便会仿效而追求离享乐,导致品行不端。 那时再去禁止就很难了。所以我不能接受您的赏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