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状态

更新时间:2023-08-13 23:36

自我状态是指一种前后一致的感受和经验模式,直接作用于前后一致的行为模式。

简介

自我状态是自我状态的理论是沟通分析的基础,艾伯恩(Eric Berne沟通分析之父)将之定义为一个人外显的、可观察的心理状态。儿童自我就是一套自个人童年遗留下来的行为、想法、感觉;成人自我则针对当前现实自主性行为、想法、感觉的组合体;父母自我就是个刻圭,个体从周围重要人物(按个人本身的认知)所内射的行为、想法、感觉。在平常的沟通分析运用中,我们会简单地说“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在父母自我状态里”、“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把这三个自我状态放在一起,就是沟通分析理论的核心—三部分自我状态组成的人格模式。

类型

结构性自我状态

(1)儿童自我状态:它是一个人以自己过去(特别是幼时)的方式思考、感觉并表现的部分。代表自己从前小时候的部分,是人整个生命的开始。比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更充满精力。承担直接表达需求,适应环境要求达到发展任务。当人在表现哭、笑、生气时,就是使用它,或是对事物幻想、创造发明等。最典型的字眼是:“我要”、“我不要”。儿童自我是最需要安抚的。举例来说:当我们在欣赏电影时,会随着剧情的起伏而高兴、悲伤、紧张、害怕。都是儿童自我状态运作的明显例子。

(2)成人自我状态:当你的行为、思考、感觉的方式是针对此时此地发生的事件的反应,并能利用你的能力,你就在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则是一个人利用既有的资源来思考、记忆并应用的部分,通常是以不带感情的方式来表现,属于此时此地的一部分。举例来说:当你正在读一本书,看到一些资料,不带情绪的判断是否适用在自己身上,这是你就是在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中。如果你很生气地说:“这些家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这是你可能处于批评的父母自我状态或生气地的儿童自我状态。工程师设计草图、法官办案、医生诊病,都是成人自我状态运作的明显例子。

(3)父母自我状态:这是一个人从父母(或是其他具有父母般影响力的人)学习而来,整合到自己人格的部分。当一个人在父母自我状态时,外显行为会表现得像自己的父母,而内在想法和感觉亦然。它主要来自自己的父母,且会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和自己父母相同的行为、动作、语言、态度等。我们可以从人们所使用的字眼中,看出一个人的父母自我。比如:“你应该”、“你必须”、“我比你知道的多”,或批评别人,想照顾别人,觉得别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还重要。

功能性自我状态

(1)控制型父母自我:常想控制别人、批评别人、替别人界定人生与现实是什么。用自己 的思同考去别人。一般以理想、良心、责任感及偏见等严格的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观为主。但时也具有维持社会秩序及追求理想等肯定的一面。

(2)照顾型父母自我:具有认同感、照顾关怀别人,及包容别人、倾听别人的话语、觉得别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重要。亲身关怀,用亲切言语同理关照别人,也常褒奖足人,贝有深切同情心。这可从人的语调、姿态手势等显示出来。

(3)成人自我:以客观、理智的思考做决定、评估社会。如电脑般处理事务,从各个不同角度收集资□作为参考,以冷静的计算和堆理,来作为事情的决断。

(4)适应型儿童自我:当年幼时为了使自己生存的环境过得更好,以某种方式适应外界权威所规定的应该,以达到存活的目的,渴求别人的赞同,减低畏惧外在世界的焦虑感。就以被老板派去上课的情形来说,你们就处于适应型儿童自我。

(5)自然型儿童自我:它具有一个人心底的婴儿特性—年轻、冲动、天真、富于表情等,这时她转到父母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的婴儿一样追求快感。当需求满足时,表现欢乐的情绪;当需求未能满足时,表现愤怒的情绪。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