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7 21:57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以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学者们对自杀分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自杀的结果,一般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成功自杀3种形态。有自杀行为并导致死亡者,称成功自杀;有自杀举动但未导致死亡者,称自杀未遂;自杀意念则指存在自杀想法但未付诸行动。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自杀预防研究中心的分类为“完全性自杀、自杀企图、自杀观念”。
按照CCMD -3,将自杀作如下分类:
自杀率通常被当作自杀死亡率的简称,是指1年内某一特定人群中自杀死亡的发生情况,一般用每十万人口 每年自杀死亡数表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2000年,全世界有接近10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率为16/100000。 自杀未遂率则是自杀死亡率的8~20倍,为100/ 100000 ~ 300/100000。
精神障碍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国外报道自杀者中有90%可被诊断各种精神障碍,在我国,这一比例为63%。在各种精神障碍中,以抑郁症、物质滥用最常出现自杀行为,其次为精神分裂症,这三种疾病的终身自杀 率分别为6% ~15%、7% ~15%、4%~10%。其他精神障碍如进食障碍、双向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及分离障碍、器 质性精神障碍也都可能出现自杀相关问题。毫无疑问,对自杀进行预防和及时处理是精神科急诊实践中的首要任务。对自杀进行及时评估与干预,同时了解各种精神障碍自杀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自杀很重要。
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
针对自杀者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发现以下8个自杀高危因素: 对自杀者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发现以下8个自杀高危因素:抑郁症状分数高;以前有过自杀企图;急性应激事件;生活质量低;慢性应激;严重的人际冲突;有自杀行为的亲属;有自杀行为的朋友。有以上2~3个因素者自杀可能性为30%,有以上4~5个危险因素者自杀可能性为85%,有以上6个危险因素者自杀可能性为96%。
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共同危险因素
包括:既往未遂自杀史、自杀家族史及冲动史;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或应激;未婚、单身或寡居、家庭冲突;低社会经济地位或失业;病前人格特征明显,如依赖、边缘性人格特征;伴发严重躯体障碍;明显的抑郁、焦虑等。
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
包括青年、疾病早期。抑郁症自杀患者的抑郁症状往往较重,常伴明显的生物学症状如早醒、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严重躯体不适。应当注意伴有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患者较少有自杀行为,而抑制一旦解除,自杀的危险性反而增加;另外某些有自杀企图的抑郁症患者为了转移他人的注意,情绪可能表现出突然的好转,此时要警惕自杀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物质滥用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
包括24小时内患者暴饮或吸食毒品;出现戒断综合征;出现幻觉妄想;伴发抑郁情绪。
精神分裂症自杀的危险因素
有青年、疾病急性期、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等。伴中度到重度的抑郁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主要因素;其次为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如受命令性幻听的支配而出现自杀行为,或者由于被害妄想而产生绝望恐惧,以自杀来逃避“迫害”。
国外报道近1/3的自杀者有人格障碍,尤其多见于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其中多表现为自杀姿态或自杀未遂。人格障碍易加重自杀的共同危险因素,如低社会地位、家庭冲突等,从而增加自杀发生率;另外,人格障碍患者常合并严重的抑郁症状及物质滥用,增加了自杀的风险。
进食障碍、特别是神经性厌食症增加了个体的自杀风险,伴有神经性厌食的女性较患贪食症的女性更容易出现自杀念头。进食行为紊乱的年经女性如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则会增加其自杀的风险。
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在混合发作期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主要评估内容有:
有研究表明自杀危险的两个高峰期是住院后刚接受治疗早期及出院后的1周或3个月。自杀危险的评估不应只做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估的准确性也随之降低。对高危者应当保持高度警觉,间断进行评估。
患者的自杀企图或行为往往较为隐蔽,很难预防。应当密切关注自杀风险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监护。如果有院外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应该保证24小时有人陪伴监护,并尽早住院得到医疗监护和治疗。在医院精神科急诊主要是给予一级预防措施,如保证患者得到24小时的有效监护,取走患者身边所有用来自杀的物品等。对于自杀行为如自杀未遂和自杀姿态,自杀意念如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的患者,应该及时、积极地提供预防自杀的措施。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自杀企图患者以电抽搐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为主,辅助心理治疗;物质滥用者如乙醇中毒和吸毒患者以戒酒、戒毒治疗为主,辅助心理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辅助药物和心理治疗;人格障碍、分离障碍和心理因素所致的自杀企图者以心理治疗为主,辅助药物治疗。应当及时处理自杀未遂引起的躯体损害,并及时进行进一步的自杀危险性评估,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再度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