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1 14:44
自觉性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执行或自主自愿地追求整体长远目标任务的程度。就其产生过程来讲,个体的自觉性是在信念基础上,由责权意识引发下,所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与利益心理的对立统一体。这一过程可推演为以下自觉性公式:
自觉性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执行或追求整体长远目标任务的程度。在工作学习乃至个人生活上的积极认知、热心、热情、投入,是相应人员具有相应自觉性的表现;而在工作学习乃至个人生活上的消极认知、冷淡、厌倦、懒散、逃避应付,则是相应人员不具有相应自觉性的表现。就其产生过程来讲,个体的自觉性是在信念的基础上,由个体责任与权利义务意识引发下,所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与利已心理的对立统一体。这一过程可推演为以下自觉性公式:
自我效能感×利已心理《个体责权意识》自觉性
(其中:自我效能感值=利益心理值)
自觉性公式中自我效能感源于信念中对自我效能的觉悟;利已心理源于信念中对自我基本的生理需求、生存要求、社会规则规范要求,以及对他人的道德信任度等等的要利已性与可利已性方面的觉悟;个体的责权意识则源于信念中可与其人生追求或志向相统一的职责目标的意识。在激发个体体力精力的程度上,自觉性尚属于最基础层次的士气状态。
自我效能感亦称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力能否产生预期结果所抱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产生于基础信念中对自我效能的觉悟,信念相关本能中的自我效能包括个体自身的禀赋、知识、经验、技能、习惯习性等,当自我效能与一定的目标任务相联系时就会唤醒自我的效能感。在信心的发展变化进程中,自我效能感是最初级的,它表现为在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对自我行动实力的内在感知、情绪反应与外在意识,而这三者相互之间具有随生共存的统一协调性。
凡人都有维护与表现自我能力的尊严与愿望,这就使得自我效能感具有激发自我潜能的效果。但当个体对完成一定的目标任务只有无力无能感时,就会由此而自我否定,由此而没有自信自尊,由此而放弃本应进行的努力。自我效能感依赖于行为行动中体现出来的行动实力,而由于一切物质条件必须由人掌控才可能体现出行动实力,所以所谓行动实力最重要关键的是人员人才的问题。
个体对行动实力理解的限制
在敌对或竞争状况下,个体对本群体行动实力的理解受两个条件的限制:一是个体对敌我情况或竞争双方情况的理解;二是个体对达成群体所要使用的战略战术或说是策略方法的理解。
自我效能感的分类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受到个体对敌我情况理解、对群体行动策略方法的理解的限制,在这些限制的基础上,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所依赖依据的包括:人员的数量、武器装备状况、体力精力状况、个体的行动技能、群体主官的指挥能力等。
虚假的自我效能感
由于自我效能感对加强我方精神上的优势和导致敌方精神上的崩溃具有直接的作用,因此在群体行动中指挥者都乐意在适当时机故意夸大、显示或者是虚构、掩盖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以加强已方的行动信心,打击敌方的自信。
利已心理是指个体在自我生理需求、习性、嗜好、喜好基础上,对相应的自我利益的追求及其趋利避害的意识。利已心理的信念来源基础不但包括已被唤醒的自我类信念中对个体自我本能的需求与嗜好的意识,还包括已被唤醒的社会类信念中个体对目标任务相关的其他(她)社会成员的诚信要求、公平要求、隐私要求等等在社会规范上与在社会道德上的需求。人的满意极端发展就是热爱,人的不满极端发展也就是仇恨,利已心理就是在这种满意与不满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自觉自醒。
自觉性是信念基础上产生的相互对立的自我效能感、利已心理,在“责权意识”的统一谐调下而形成的,是一种尚处于最低级层次的士气状态。所谓“责权意识”是个体在行为行动中对赋予其的目标、责任、权利等的意识,责权意识中的“目标责任意识”源于个体信念中因志向、志愿、志趣等而对职责目标的意识,责权意识中的“权利意识”来源于个体信念中利已范畴内的社会规范意识。
以目标责任为核心,通过调节平衡能、责、权、利各方,就可达到激发相应自觉性作用,而这几个方面又都是不可偏废的。
自我效能感与利已心理的反比关系
自我效能感与利已心理在对行为作用上是对立的成反比的,这种相互对立的成反比的关系也就是指两者因相互置疑而带来的相互抵消的关系。首先,当群体成员自信心过强,自以为有很强大的“能耐”(自我效能感高)时,面对眼前的应认真对待的某些利益反倒会觉得很小甚至微不足道(利已心理降低),这就是自觉性层次上的骄傲心态。其次,当个体追逐利益的心理很重或当前利益对其过于重要重大时,个体又反倒会觉得自我已有的那些行为行动的手段不敷使用,导致自我怀疑与自我效能感不足,于是就易产生相应的情绪暴躁、坐立不安等等诸如此类的焦躁心态。自觉性层次骄傲焦躁心态的产生表明了自我效能感和利已心理是对立的关系,只有自我效能感和利已心理相互统一于一致一定的目标任务,理论上才可能有自觉性的产生。
个体权利和目标责任的统一
权利是个体通过法律、道德、秩序或其他形式所获得的有利于实现自我意愿的权力,个人权力是在众人权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个体支配、影响以及控制自我与他人及其相关事物的社会资格、势力与地位。权力与权利关系被称为公权与私权,但强权与权利的关系则被表现为专制与自由的矛盾。
个体本身有多大的责任,就应该使其手中掌握有多大的权利,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出其履行责任所必须的自觉性。相反,相对于一定的责任目标,如果个体对自已能力以及赋予其的相应利益有相应的认可度的状况下,也就是能、责、利已经相统一的情况下,如果再去限止和阻止个体履行责任所需的权利,则往往会使他们难以自觉积极地执行和完成相应的职责任务。但是,就如过度的集权会产生腐败一样,过度的权利对群众的社会信念也会是有侵蚀作用的,所以个体的权利还应受整体目标责任的制约与限止。
个体能力和目标责任的统一
个体实际能力实力是自我效能感的基础,对个体能力实力和责任的衡量和委托,是在招募、安置和使用执行目标责任的人员时,最可见也是最便于去考虑并着手实施的角度。如果个体的能力低于工作的要求,就会表现出“无法胜任”;而个体的能力若高于实际工作的要求,则由于本人不满足现状,工作效率也不佳。
个体利益与目标责任的统一
在能、责、权统一的情况下,个体履行责任的自觉性则就决定于个体能够获得或要保障足够的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利益补充程序也就是以利益给予与补充为核心,以能够放心授予个体各种权力去执行完成群体目标任务,使个体能够产生完成任务所需的自觉性为目的,而建立的程序系统。
利益补充程序分为“现有应保障利益的补充”和“未来完成任务后可得到利益的补充”两种。利益补充可分为:“对个体现有应保障利益的补充”和“对个体未来完成任务后可得到利益的补充”两种。现有应保障利益的补充是指先给予个体利益,或者先解除个体的后顾之忧,从而激发其完成任务的自觉性的程序。对个体未来利益的补充是指群体在个体完成群体目标任务后,所给予的奖励。
自觉性也就是意志的自觉性。《数理情感学》认为,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人有明确的行为目的,有坚定的信仰追求,有鲜明的原则立场,有毫不含糊的是非标准,它反映了意志的行为价值的目的性。所谓意志的的行为价值目的性是指人的行为活动自始至终都有预先设置的、明确的、稳定的的目标指向,它通过大脑建立和锁定复杂行为的兴奋灶与行为目标的兴奋灶之间的神经联系来实现,使人的随意行动具有明确而强大的约束力,使其不至于成为漫无边际的、盲目的、无规律的活动。意志的自觉性或目的性越明确,对人的各种活动的约束力就越强大,人的思想和行为就越有规律、越不含糊,就越有坚定的信仰追求,就越能够坚持原则和遵守道德规范。
意志的行为价值的目的性取决于人的价值观,因为意志目的实际上就是行为价值目标,人对于行为价值目标的反映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观的品质特性决定着意志的目的性。意志的主观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情感和情绪的需要,意志的客观目的在于实现行为活动的最大价值率,或者在于追求、创造或获取最大价值率的事物。人类根本的行为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本质力量,它可以分解为若干子目的,而每个子目的又可分解为若干二级子目的。
如果意志的自觉性过大,这种意志品质的人容易过分集中精力做某件事而忽略自己的其它需要或其它工作;如果意志的自觉性过小,这种意志品质的人难以专心地、高效地做好某件重要的事。
确立理想和目标
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要有所成就,首先要立志。确定了奋斗方向,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激励他不懈地努力。目标越明确,理想越高尚,决心越大,意志就表现得越坚强。因而,没有远大而明确的目标,就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胸无大志、鼠目寸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无法培养意志行为的自觉性的。正如戴高乐所说的那样:“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立志要成为伟人。”
人们一旦失去自己的个人目标,就容易“原地绕圈子”,觉得迷惘。最好的办法就是树立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经常在你前面保持你所“向往”的东西,期待它,争取它,向前看,不要往后看。当你不再作为一个追求目标的人、“没有什么盼头”时,你的身体功能也会不正常。有些人退休之后往往很快就会生病,其原因正在于此。
确定适当的目的和任务
锻炼意志,应讲究科学方法,否则不但达不到目的,还有损身心健康。成语中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提倡的是坚韧和勤奋的精神。然而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其精神固然可嘉,但这种方法未免有失科学和违背心理卫生的规律。我们很难想象在身心条件很差的状态下硬靠简单的外界物理强刺激而获得高效率的学习效果。相反,这种方法只会使人身心疲惫,损害身心健康,引起对学习的厌倦和神经衰弱。因此,意志的正确运用要建立在健康的目标和科学的方法上,否则,若违反了身心发展运动规律,强行蛮干,往往会适得其反,于人无益,于事无补。
因而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是十分重要的。有些人之所以行动几日便不了了之,与计划订得太高、难以实现有关。有的中学生给自己订计划,每天早上起来跑步,再背100个单词,结果坚持了几天就又开始睡懒觉,故态复萌,就是因为一下子把目标订得太高了。还不如分两步走,有了效果,再提高要求。
加深对意志行动后果的理解
如果说保持毅力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唤起成功的感受。你感到成功和自信的时候,你实际上往往也就成功了。如果这种感受十分强烈,你就会少犯错误。
控制论科学家制造了一种所谓的“电子鼠”,它能够学会走出迷宫的方法。电子鼠在第一次尝试时要犯很多错误,不停地撞到墙上或障碍物上。但每一次撞到障碍时,它就转90度的方向前进。如果又撞到墙上,它再转90度,继续前进。最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停顿和转向,电子鼠终于走出迷宫的出口。不过,电子鼠能“记忆”成功的转向法,下一次尝试的时候,这些成功的动作就再现出来,使它能更迅速、更有效地走出迷宫。
所以,我们只要心中充满期待,就会产生无限的力量,增强行动的自觉性。
下定决心,持之以恒
锻炼意志千万不要轻易原谅自己。常有一些中学生以种种理由来为自己缺乏恒心的行为开脱。要培养恒心,就不能一味找借口轻易原谅自己。要经常督促自己,制订明确、具体、可行的计划。定期检查是一种自我督促,把自己的计划挂在床头,贴在桌上,或告诉好友、同学,也是一种督促。与同伴一起实施行动计划,可互相鼓励、督促,提高行动的持久性。此外,用座右铭、格言来提醒、激励自己,也是一种有效的督促。毛泽东同志年轻时有一句座右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合理预期困难与结果
许多人往往过分夸大潜在的“威胁”和“失败”。人们常常是在用自己的想象来同自己作对,把事情小题大作,要不就是完全不用自己的分析来认识情况,而是做出习惯性的和不假思索的反应,仿佛每一次小小的机会或威胁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当你面临真正的危急关头,就会产生强烈的兴奋感。兴奋感在危急关头能带来很多好处,然而,如果你过高地估计了危险或困难,如果你对错误的、歪曲的或不真实的信息作出反应,你就很可能产生过度的兴奋和紧张。由于实际威胁远远不像你估计的那么严重,所有这些兴奋感就不能得到适当的利用,不能通过创造性行为加以抵消,这样,它们就留在你的内心里,封存起来,成为烦躁心理。极度的过量兴奋会对你的表现有害无益,就因为这种兴奋太不适当。
当你遇到不幸时,要学会缓和过度兴奋的技巧。想想最糟糕的情况会怎样,正视这种不幸,坚持面对最坏的可能性。如果你面对最坏的情况也不躲缩,你的忧虑已经完全消失,代之而起的将是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