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玉川公祠

更新时间:2024-07-01 08:35

自贡玉川公祠,位于四川省自贡市高新区板仓街道尖山社区4组、11组板仓坝,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总占地面积约6383平方米。

历史沿革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王朗云为纪念其祖父王玉川,在板仓坝新建规模宏大的王三畏堂家族祠堂,取名为“玉川公祠”,每年在此举办四次王三畏堂家族祭祀活动。清光绪三年(1877年),王朗云仿照范文正义田法,提留井田“以绵禋祀”,奏请清廷立案,刻“井田碑”立于玉川公祠,子孙永世遵守。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废科举,兴学校,玉川公祠当年即开办私立树人高等学堂。1908年改为“树人中学”兼收外姓学生。

民国十年(1921年),因王三畏堂没落,树人学堂关闭。

1951年上半年,沿滩郊区派教师曾祥君到玉川公祠开办板仓小学。

2003年秋季开学前夕,因玉川公祠建筑破损严重,板仓小学正式由此地迁出。

建筑格局

玉川公祠整体呈四合院布局,坐东南朝西北,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小青瓦屋面,硬山、悬山式屋顶,四周以山墙、封火墙环绕与衔接,柱础动物石雕、斗拱、额枋、衬枋上的木雕分布于整个建筑,总占地面积约6383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整体建筑由“玉川公祠”和“承德堂”两座院落组成,共有房间60余间。

主要建筑

玉川公祠

玉川公祠大门门楣上刻有“玉川公祠”四字,两侧门联刻有“支系下邳於太原瓜绵瓞衍,世居江阳之自井玉润金熙。”大门上有一对镶金的门神,至今依稀可辨。二门为厅房,左右为偏房。正殿为5开间,硬山式屋顶,通高9.5米。正殿前有4根檐柱,柱础为狮、象石雕。两侧厢房为4开间,正殿左侧向后设后院。

承德堂

承德堂紧邻玉川公祠东侧,承德堂大门两侧门联刻有“辋水结林园,四面岚光呈隐秀,槐堂新建树,满庭花萼挹清芬”。大门内向左为花厅,二门为厅房,左右为偏房,向右有偏门可通向玉川公祠左厢房,二门与正殿及左右厢房组成天井。正殿为5开间,硬山式屋顶,通高8.5米。正殿前有6根以金丝楠木做就的檐柱,柱础为狮、蟾蜍石雕。柱础动物石雕、斗拱、额枋、衬枋上的木雕分布于整个建筑。

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

王三畏堂创造了个人“抗战献金”最多的全国纪录,玉川公祠是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直接联系的物质遗存见证。玉川公祠作为自贡地区为数不多的盐商生活场地及家族祠堂,是自贡井盐经济发展历史不可多得的见证物,它是王三畏堂兴衰过程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玉川公祠由自贡最早的四大盐商之一王郎云于清同治十二年修建,它见证了第一次川盐济楚以来,即自贡盐业第一个发展黄金时期以来,自贡盐业经济的发展变化及盐商的兴衰史,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艺术价值

玉川公祠中柱础动物石雕、斗拱、额枋、衬枋上的木雕分布于整个建筑,雕刻精美;正殿檐廊上“驼峰轩棚”造型精美,是典型的川南民居代表性建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玉川公祠里的镂空雕花窗棂、撑拱垂花、飞檐翘角、兽形石墩雕刻精美、数量种类众多,仍透露出当年此院的繁华,堪称是自贡木雕艺术中的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玉川公祠受到民居建筑和寺庙建筑的影响,其建筑采用屋顶脱离的布局方式,在吸收和提取民居和寺庙的形式和做法后,最终在建筑的营建手法上形成了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技术手段,是自贡地区难得的盐商宗祠建筑实例,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16日,自贡玉川公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位置

自贡玉川公祠位于四川省自贡市高新区板仓街尖山社区4组、11组板仓坝。

交通

从自贡高铁站出发,可乘坐L113路、L114路等公交车到达自贡玉川公祠,大约需要一个小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