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红茅烧酒

更新时间:2023-04-16 16:17

自贡红茅烧酒又名母子酒,源自于清朝乾隆年间至解放后百年沧桑母子酿酒的故事。

发展历程

清代乾隆年间

资州七贤街有位姓毛的落魄文人,名翰章,雅好诗词歌赋,以墨客骚人自况而自号“毛骚”。此公才华横溢却文星不显,累试不第,迫不得已而团馆教书,到离城十余里路的牛寨溪李家花园教私学。毛先生嗜好杯中之物,教书时也是一面授课一面饮酒,颇具名士风度。他的学生中有个胖子娃儿名叫曹俊堂,经常都用瓦罐装些酒来,送给老师喝。那酒色泽金红,酸甜适度,香气芬芳,回味悠长。毛先生平时精神不振,记性不好,爱打瞌睡,喝了此酒便神清气爽。他越喝越上瘾,问学生是哪里买的,学生说是自己家中酿制的。他要拿钱给学生,学生说这是他母亲叫他送来给先生提神醒脑的,不收钱。毛先生便亲自登门致谢,见是一个烧酒作坊,家中只有母子二人,其母孀居多年,祖无恒产,却继承了曹家祖传的酿酒秘法。她要求毛先生给此酒取个名字,先生说:“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只有你母子二人有此绝招,就叫‘母子酒’吧!”并赋诗一首:“烟波渺渺雾飘飘,富贵神仙国舅曹。母子辛劳酿玉液,开怀一醉红毛骚!”母子二人连声称谢,并将毛先生写的这首诗装裱后悬挂于烧坊之中,从此人们便将此酒称为“母子酒”,又叫“红毛骚”,后来又喊成“红茅烧”、“富贵酒”,在文人雅士和殷实富户中备受欢迎。光绪年间,被慈禧太后称为“字妖”的川南名士包弼臣资州学政(相当于地区教育局长)。此人嗜酒如命,对母子红茅烧情有独钟,常将酒液装入紫砂壶内,随时都要啜几口。他爱写字,但是没有喝酒便无精打采的,写的字也软绵绵的,毫无神韵;一旦喝了红茅烧酒,他便神采飞扬,写的字龙飞凤舞,笔酣墨畅,力透纸背。他学生名叫骆成骧,一天早上向他请安的时候,他正在饮酒写字,见到得意门生来了,便即兴在宣纸上写了“巴蜀红茅烧赤壁”,作为上联,叫学生作对,骆成骧便对以“曹刘煮酒论英雄”,包弼臣听了连声叫好,夸赞学生才思敏捷,必成大器。后来骆成骧果然独步鳌头,大魁天下,中了状元。

光绪二十一年

状元公回乡省亲,资州州牧高培谷和学正包弼臣为之设宴接风,包弼臣叫曹家专门精酿了两坛红茅烧相庆,在宴会上推杯换盏,喝得精光,使得母子红茅烧更加盛名远扬。民国初年,骆成骧被推选为四川省议会会长,客居成都,与赵熙林山腴、徐子休等十二位社会名流结为“五老七贤”,经常聚在一起诗酒唱和,讥评时政,而每次聚会都是以状元公从家乡带去的母子红茅烧助兴。赵熙说:“这酒很怪,最合我们这些酸文人的口味。包夫子是字妖,写的字是妖字;我们这些老朽被人视为怪物,就喝这种怪酒吧。”但曹俊堂母子二人的后辈恪守“祖规”,将其酿酒秘法定为“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婿”,还限制产量,使得此酒益发珍贵,成为富贵人家之奢侈品。

母子红茅烧供不应求,便有许多烤酒作坊冒名顶替,甚至连仁寿井研荣县内江安岳等周边各县也争相仿造,一时间“红茅烧”成了酒的代名词,而原汁原味之正宗母子红茅烧则只有资州曹氏一家。

解放后

曹俊堂母子的后人已经传到第八代,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小打小唱地在乡间生产了一段时间,后来便受到“文革”风暴“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冲击,一度停产,其技艺也几近失传。改革开放后,由红茅烧第九代传人发起,以技术作为投资,与原资中县重龙酒厂主管生产和技术的副厂长李建平等人联合,组建了“四川母子酒业有限公司”,产品一问世便声誉鹊起,好评如潮。古人曰:“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当年毛骚公开怀一醉,明月清风,几多概叹;于今红茅烧再展风姿,蜀水巴山,尽占风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