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18:55
《自鸣钟赋》出自《通志堂集》,作者纳兰性德。明朝1580年时,自鸣钟由传教士传入中国。清初时,康熙帝对自鸣钟颇为赞赏,曾写《自鸣钟诗》:“法自西洋始,巧心授受知。轮行随刻转,表指按分移。绛帻休催晓,金钟预报时。清晨勤政务,数问奏章迟。”纳兰性德与康熙同龄,且属皇亲国戚,他创作《自鸣钟赋》有君臣唱和之意。文中“帝乃命以钦天,纪官司于凤鸟”中的帝即指康熙皇帝。本文回顾了刻漏、天文、历法诸事,“低徊俯仰,惟有叹其神”,以超凡脱俗的文笔,表现对西方科技的赞赏,在清代初期实属难能可贵。
自鸣钟赋 纳兰性德
缅昔二仪肇判,三辰初曦。轩辕制器尚象。伊祁治历明时。岐伯铸钟而调嶰竹,挈壶司漏以协璿玑。用能揆合昏旦之盈缩,平章度数之精微。是以仲叔、羲和守之,百世而勿失;天官、太史用之,亿代而靡违者也。
丕惟圣祖龙兴,造邦中宇。聪明时宪,风云应虡。改革制度,厘定规矩。历授西洋,法依古里。厥初爰有自鸣之钟,创于利马豆氏。虽形体之大小多所殊,而循环于亥子初无异。
至其后人之传教,推步益臻于神妙。帝乃命以钦天,纪官司于凤鸟;易刻漏以兹钟,建灵台于云表。显列众辰之图,深藏运机之奥。抉宣夜之渊弘,殚周髀之浩渺尔。
其外之可见者,加尺茎于圆上,俨窥天之玉衡。譬夸父之逐日,莫之推而勇行。辰标上下四刻之初正,刻著一十四分之奇赢。尺每交于一辰之疆界,则内钟之不可睹者,若为考击而闻声。始则宫商间发,继则剽栈齐鸣。珰珰丁丁,鏦鏦铮铮。随烟高下,从风飘零。既犹伦、夔之和律吕,渐若襄、旷之奏韶韺。逾半晷而稍歇,遇中正而愈鍧。盖如龙吟寂而虎啸旋起,猿啼息而鸡号迭兴。实动仪苍昊健行之无息,而一准朱轮飞辔之均平。赐谷虞渊,蚤暮不差于累黍;昆吾蒙汜,书宵罔忒于权衡。
故其为声也,不假鲸鱼之象,非由乐人之撞。四序流音于汉殿,奚关铜岫之颓;终年叶韵于丰山,岂尽繁霜之降。于以范围岁月,统章而无乖;消息寒暑,晦朔而勿爽。此其造历之密,不徒与太初、麟德为颉颃;制作之精,非仅同弘度、承天相揖让。知自此枫庭蓂荚,可勿生阶;彤陛鸡人,无烦戴绛。总由一机柚所自舒卷,若有群鬼神为之鼓荡。
于是深宫听之,不失九重之宵旰;在位闻之,毋愆百职之居诸。纵令雨晦风潇,而惜阴之士自识晨昏而运甓;即使终霾且曀,而刺绣之姬应知中昃而添丝。或处深山幽谷之中,若聆音而起,当弗昧于茅索绹之候;或居修竹长林之内,若辨响而兴,亦勿迷弋凫与雁之期矣。
余为辗转思维,末由悟其蕴;低徊俯仰,惟有叹其神。则知焉是钟者,诚默夺造化之工巧,潜移二气之屈伸。徇足媲铜仪玉箫,垂为典则而难改;且可配大挠章亥,祀之奕世而常新。迨将黜公输而褫子野,夫何周礼凫氏之足云。
1601年,中华帝国还未显现颓势,西方的工业革命也尚未发生。“大部分欧洲货物或是不能引起亚洲人民的兴趣,或是无法与同类的亚洲货竞争。”(Carlo M. Cipolla语,转引自《明清之际自鸣钟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与生产》),机械钟表是例外。这一年二月,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带着两座自鸣钟进入了紫禁城,确切地说是自鸣钟进了紫禁城,利玛窦作为调钟的技师得到了万历皇帝认可,获准在宣武门外建教堂传教。
利氏首批贡献的两件自鸣钟,一件是楼式的,其高度超过了宫中的所有内殿。它因此被安置在一个需要珍宝而非钟表的地方——御花园,并得到了一座特制的价值1300两白银的镶嵌鸡冠石和黄金的钟亭。另一件大概属于台式,体积小巧,外罩木框,镶有镀金雕龙,指针是鹰嘴状的,每一刻钟便要鸣叫一次。“皇帝一直把这个小钟放在自己面前,他喜欢看它,并听它鸣时。”(引自《故宫钟表》郭福祥)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1]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