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7 08:04
臭味相投(拼音:chòu wèi xiāng tóu,xiù wèi xiāng tóu)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八年》。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汉·蔡邕《玄文先生李休碑》:“亲昭朋徒,臭味相与。”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臭味相投”。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
在《昌氏春秋·遇合》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浑身散发着很大臭味的人,他的父母和兄弟、妻妾和朋友,没有谁愿意和他住在一起。他自己也非常苦恼,便躲到了海边去。令人惊讶的是,到了海边居住后,却有一个人特别喜欢他身上的那股臭味,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紧紧的跟着他,一步也舍不得离开。
身有奇臭,竟然会有人专好此味而追随左右,连赶也赶不走。“大臭者”和“说其臭者”是各得其所,一个是由连亲属朋友都不能容忍而变成了拥有追随者的人,另一个则满足了自己的怪群。这就是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正直的人是不屑于同邪恶的人为伍,即使是像父母、兄弟、夫妻这样亲近的人,如果彼此走的道路不一样,气味不投合,也是不能合在一起的。只有苍蝇才爱臭肉,臭味相投的人才会一道鬼混。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与那些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人混在一起。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那些态度、信念、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人,都会相对比较容易接受。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同年龄、同性别、同学历和有相同经历的人更容易相处;行为动机、立场观点、处世态度、追求目标相一致的人也更容易相互扶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于与自身有诸多相似性的人的警惕心和抵触心是比较弱的。“臭味相投”其实就是受这种心理在人际交往中造成的影响。在社交中,如果交往双方有较多类似的地方,那么他们之间就比较容易相互吸引,能促进双方关系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相似的人们聚在一块,能够增强群体的安全感和行动力量,但是因为步调太过统一,缺少不一样的声音和意见,就会限制人们的发展。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除了要大量结识与自己有相似特质的人外,还要与相异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补充和提高。
“臭味相投”指坏的思想作风、趣味等相同,很合得来;也指思想情趣相同的人相互投合。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宋·莫起炎《木兰花慢・饯公孙悴》词:“不妨无蟹有监州,臭味喜相投。”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六:“这二位官人,为官也都清正。因此臭味相投,每遇公事之暇,或谈诗,或弈棋,或在花前竹下,开樽小饮,彼来此往,十分款治。”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一十一回:“到馆后,臭味相投,日近日亲,情如胶漆。”
清·陈忱《水浒后传》九回:“那常州新任太守姓吕,名志球,与这丁廉访同年,又是两治下,况且祖父一般的奸佞,臭味相投,两个最称莫逆。”
章炳麟《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是二子者,所谓臭味相投,声气翕合,而中国浮竞之士依以为命者也。”
王蒙《踌躇的季节》:“他害怕几个臭味相投的朋友互相吹捧,竞抬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