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3 11:51
臭节草(Boenninghausenia albiflora (Hook.) Rchb. ex Meisn.)是芸香科石椒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有白虎草、松风草、臭草,岩椒草。株高达八十厘米,基部近木;枝、叶灰绿色,稀紫红色;叶薄纸质,小裂片倒卵形、菱形或椭圆形,下面灰绿色,老叶常褐红色;花序多花,花枝纤细,基部具小叶;花瓣白色,有时顶部桃红色,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具透明油腺点;雄蕊长短相间,花丝白色,花药红褐色;每果瓣有种子且为褐黑色;花果期7-11月。
芸香科石椒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有白虎草、松风草、臭草,岩椒草。株高达八十厘米,基部近木;分枝甚多,枝、叶灰绿色,稀紫红色,嫩枝的髓部大而空心,小枝多。叶薄纸质,小裂片倒卵形、菱形或椭圆形,长1-2.5厘米,宽0.5-2厘米,背面灰绿色,老叶常变褐红色。
花序有花甚多,花枝纤细,基部有小叶;萼片长约1毫米;花瓣白色,有时顶部桃红色,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6-9毫米,有透明油点;8枚雄蕊长短相间,花丝白色,花药红褐色;子房绿色,基部有细柄。分果瓣长约5毫米,子房柄在结果时长4-8毫米,每分果瓣有种子4粒,稀3或5粒;种子肾形,长约1毫米,褐黑色,表面有细瘤状凸休。花果期7-11月。
在中国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一带常生长在海拔700-1000米的山地;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的多生于海拔1500-2800米山地草丛中或疏林下,山坡、路旁、林缘或山谷沟边、土山或石岩山地。
臭节草产于中国长江以南各地,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北部、台湾、西藏东南部;缅甸、不丹、尼泊尔、印度等也有分布。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
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在臭节草早期花药的横切面上,可以看到4个角隅处的表皮下分化出1列孢原细胞,孢原细胞分裂形成1-2列初生周缘细胞和1列初生造孢细胞,初生造孢细胞经多次分裂形成次生造孢细胞,次生造孢细胞再发育成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正四面体形四分体,其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从四分体刚释放的小孢子细胞核位于中央,细胞质中无明显液泡,部分花粉壁皱缩,随着其胞质发生液泡化,小孢子体积增大,花粉壁加厚,逐渐成为单核靠边期小孢子,而后小孢子进行有丝分裂形成大的营养细胞和小的透镜状生殖细胞,生殖细胞移向营养细胞的胞质里进一步形成二细胞成熟花粉。
花药壁的发育:孢原细胞时期,花药的横切面外部只有一层表皮,没有产生分化,随后孢原细胞进一步发育形成内外两层细胞,外面的一层为初生周缘细胞与表皮贴近,里面的一层为初生造孢细胞,次生造孢细胞时期,初生周缘细胞分裂分化为四层结构,1层药室内壁、2层中层细胞及1层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时期绒毡层细胞体积增大并液泡化,绒毡层细胞多核,腺质绒毡层,中层细胞并未解体;小孢子四分体阶段到小孢子形成阶段,中层趋于被吸收和解体,绒毡层细胞进一步发育,细胞核有融合现象发生,药室内壁细胞开始扩大化,到花粉成熟时,中层被吸收为扁平带状的1层细胞,药室内壁细胞径向扩大,细胞壁纤维化加厚,表皮细胞趋于退化;绒毡层完全解体,只留下部分残迹。
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臭节草子房着生于花托中部,花托基部有蜜腺,子房上位,中轴胎座,横生胚珠,孢原细胞2-3个,从其中一个分化出来后形成周缘细胞和造孢细胞,造孢细胞直接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周缘细胞经垂周和平周分裂从而使大孢子母细胞位于珠心表皮下端2层细胞之下,形成厚珠心型胚珠,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在第1次分裂形成二分体,在二分体中进行第二次分裂形成直线形四分体,合点端的2个大孢子细胞稍大,在此后,珠孔端三个大孢子逐渐退化,先是核融解,而合点端的大孢子不退化形成功能大孢子,此后功能大孢子液泡化且体积增大,其细胞核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双核细胞,此时退化的大孢子尚存遗迹;双核再一次分裂形成四核胚囊,合点端两核较小,珠孔端两核较大,四核再分裂一次,发育成八核胚囊,此时卵器由珠孔端较小卵细胞与2个指状助细胞构成,中央为2个极核,合点端为3个三角状的反足细胞,胚囊发育为蓼型;八核胚囊的3个反足细胞很快退化,而胚囊中央2个极核融合为一个次生核,形成高度液泡化的中央大细胞,卵器继续发育,并发育良好,最终形成四细胞四核的成熟胚囊,此时外层珠被完全木栓化。
臭节草的全草作草药,味辛,苦。性温或寒《参加石椒草》。据《植物名实图考》记载,臭节草:“土医采根捣浆,洗肿毒有效”。臭节草能清热、散瘀、凉血、舒筋、消炎、截疟、活血、解毒。主治风寒感冒,支气管炎、咽喉炎、腮腺炎、皮下瘀血、疟疾、跌打损伤,胃肠炎,痈疽疮肿,烫伤。又作驱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