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6 08:35

臿,读作:chā。汉字的基本字义是 夹杂;穿插。后作“插”。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楚洽切《集韵》《韵会》《正韵》测洽切,𠀤音插。《说文》舂去麦皮也。《博雅》臿,舂也。

又与插同。《史记·司马相如传》赤瑕驳荦,杂臿其闲。

又与锸同。《史记·始皇本纪》禹身自持筑臿。《注》臿,筑墙杵也。《前汉·沟洫志》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注》臿,鍫也,所以开渠者也。《淮南子·精神训》今夫繇者,揭钁臿,负龙土。《注》臿,铧也。靑州谓之铧,有刃也。三辅谓之𨬞。《扬子·方言》江淮南楚之闲谓之臿,沅湘之闲谓之畚。

又《韵会》或作接。《周礼·地官·廪人》大祭祀,共其接盛。《注》接读为扱。扱以授舂人舂之也。《正字通》扱以授舂人舂之,非与臿同也。韵会误。

详细释义

(1) (会意。从臼,从干,干所以臼之。与舂同意。本义:舂去麦皮。引申为舂捣)

(2) 同本义 [pound;pestle]

臿,舂出麦皮也。——《说文》

红莲米新臿。——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唐诗·红莲》

赤瑕驳荦,杂臿其间。——司马相如《上林赋

[名]

(1) 铁锹 [spade]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

(2) 又如:臿筑(锹与捣土的杵)

扩展阅读

臿同锸,今称铁锹,为直插式挖土工具。我国商代已有青铜锸,战国时期发展到铁锸,到了汉代,锸已成为主要挖土工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铁锸,木柄铁口,锸面两肩高矮不一,便于踏脚着力。

最早之臿为木制,与耜差不多,或者说就是耜。夏禹时,天下大水,禹亲自手执畚臿,率领人民治水。

今之南方山区,所见木柄铁锹,有一横木(或横铁),用于踏脚翻土,当地人称之为“锹把”。

古代解义

颜师古曰:“锹也,所以开渠也。”盖古谓臿,今谓锹,一器二名,宜通用。

淮南子》曰:“禹之时,天下大水,禹执畚臿,以为民先。”《前汉·沟洫志·白渠歌》曰:“举臿为云,决渠为雨。”以此见水利之事,皆本于臿也。

诗云:有臿公耶私,与畚日为伍。荷去应官徭,归来事田圃。起土作堤防,决渠沛霖雨。但恐农隙时,又趁挑河鼓。

摘自《东鲁王氏农书·农器图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