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1 02:24
伯恩瓦特·维斯珀是一位受希特勒赏识的纳粹御用作家之子。虽然童年时代维斯珀的父亲枪杀他的宠物猫,造成了他的心理阴影,但成年后的他,却和妻子恩斯林一起重新整理出版父亲那些已经被人遗忘的支持纳粹的作品,希望重新发掘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然而,维斯珀和恩斯林却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对政治运动产生浓厚兴趣,政治立场也转向左翼。恩斯林开始逐渐认为,只有暴力革命才可以改良社会。恩斯林和维斯珀曾试图与维斯珀的情人建立三角家庭,但最终妻子对丈夫的不忠难以接受,两人时常爆发激烈争吵。虽然后来他们有了一个孩子费利克斯,但孩子降生时,恩斯林也已经成为安德列亚斯·巴德的情人,两人正在着手爆炸几座大型商场,并建立“红军派”恐怖组织。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舍我其谁》(If Not Us, Who?)的出处是“If not us, who? If not now, when?”这句话曾是1960年代的时代语录,发明者是美国政治家乔治·罗姆尼,而罗姆尼的灵感则来自基督教领袖罗比·希勒尔。导演安德烈斯·凡伊尔认为德国左翼恐怖主义组织——“红军旅”这些人希望名留青史,却参与了那个时代不需要的革命。虽然他们依旧留名,却是在错误的地方,以及错误的时代。
该片编剧之一的Gerd Koenen在20世纪70年代也参加了大量左派集会,为了更好地“和工农兵相结合”,他甚至放弃了攻读的博士学位,进印刷厂当了一名工人。在恩斯林和巴德以杀人放火的方式表达愤怒的时候,他采取的态度是“做鬼脸”和“吐舌头”。因为厌恶当局对整个社会的军事化管理,他特意在服兵役期间拍了一张照片,穿着窝窝囊囊的军服,腆肉胸叠肚地站在一排装甲车前,行可笑的军礼,以嘲笑兵役制度。1976年到1981年,他在《共产主义人民日报》供职,同时他又是“共产主义德国大学生联合会”的一员。
2003年,GerdKoenen重返校园,在图宾根大学攻读东欧历史的博士学位。同时他也撰写一系列历史专著,出版了包括《红色十年:我们的小的德国文化大革命1967—1977》、《维斯帕、恩斯林、巴德尔:德国恐怖主义的原始情景》等书。2009年,导演安德烈斯·凡伊尔找到他,提出把“德国恐怖主义的原始情景”拍成故事片。
《舍我其谁》所展现的是一段极其复杂的社会意识演变史,加上德意志民族自身的历史和民族特性,若不是专门关注研究,很多人只能对这段历史了解个大概。而影片所要表现的又是在大背景下古德伦等人思想演变的过程,如果不对这段历史以及德国文化有深入了解,根本无法体味片中的诸多桥段。
导演安德烈斯·凡伊尔是拍摄纪录片出身的导演,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整部电影说是要探讨主人公思想演变的内因外因,实际上却更像一部中规中矩的传记。记录片的拍摄经历让安德烈斯·凡伊尔习惯于隐藏主观态度,隐藏情绪,以旁观者角度冷静叙述,但这并不适合一部如此充满争议的剧情电影。总之全片就像一部配了画面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进行过艺术创作的小说,又因信息量太过庞杂、表述不明,让人看得云里雾里,情感上实难与之产生共鸣。(网易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