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5 07:45
舞蹈美学(aesthetics of dance )是研究舞蹈审美特质的一门科学,也是一般美学和舞蹈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舞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还在初创阶段,然而舞蹈却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态之一。自原始部落社会起始,舞蹈在人们的生活中就具有巨大的意义。关于舞蹈美的探讨,在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著作中早已有所涉及;在近现代的舞蹈理论中,愈来愈趋向对舞蹈的特殊规律及其本质的探求,为舞蹈美学从一般美学和舞蹈理论中独立出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重点研究舞蹈艺术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舞蹈艺术的特征、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等问题。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艺术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的不同。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工具是人的身体,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的舞蹈动作。舞蹈是一种以人体的动态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起源于对生产劳动、战斗、社会生活动作的模拟再现,图腾崇拜和表现、交流思想感情的内在冲动。从简单的模拟再现,到复杂的概括表现,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进程。从群众自娱性、社交性、礼仪性的抒发单一情绪的生活舞蹈,到表现繁复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形成多种舞蹈形式和体裁的艺术舞蹈,是舞蹈艺术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在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中,舞蹈家们为了扩大表现生活题材的范围和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不断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汲取滋养,逐步形成高度发展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舞蹈源于生活,又对生活予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舞蹈艺术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交谊、健身等功能和作用。
舞蹈理论的研究又分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主要门类。舞蹈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和生活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舞蹈艺术的本质和特性、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舞蹈的种类和体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舞蹈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舞蹈创作理论(或称舞蹈编导理论)、舞蹈表演理论和舞蹈教育理论等。舞蹈创作理论主要研究舞蹈创作的一般规律和创作各类体裁舞蹈的特殊规律、舞蹈创作的过程、舞蹈的创作方法,以及舞蹈编导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巧。舞蹈表演理论主要研究舞蹈演员如何以自己身体为工具和手段,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深刻地反映和表现广阔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以使观众在舞蹈的审美活动中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鼓舞、情感上受到陶冶和净化;以及舞蹈演员所应具备的条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能力。舞蹈教育理论主要研究训练和培养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各种专业舞蹈人才的方法,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制定的原则等,通过对各种舞蹈人才的培养,以期达到在继承、保存、创造、发展、提高和普及舞蹈文化方面保持其科学性和系统性。
这门学科既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又是舞蹈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发展规律,并对历史上促进舞蹈艺术前进和发展的一些著名舞蹈家和舞蹈作品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任何时代的舞蹈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其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还受其社会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审美意识、文化艺术思潮等的影响。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舞蹈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和当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以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促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也是舞蹈历史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舞蹈历史,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就要从舞蹈的历史现象出发,理出舞蹈的历史发展线索,展示出舞蹈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舞蹈学的角度来研究,就要求通过舞蹈历史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探索舞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其作出理论的说明,从而达到历史的研究和逻辑的研究相结合。研究过去舞蹈艺术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就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今天舞蹈发展的现状,并从舞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预示出未来舞蹈艺术发展的方向。
由于舞蹈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由于各人研究方法和侧重面的不同,舞蹈理论的研究必然要向多方面发展,产生各种不同的新科目。如从社会学(包括民俗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来对舞蹈进行研究,就形成和发展起舞蹈社会学、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解剖生理学等一些新的学科。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有些舞蹈理论家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表了一些学术论著,目前仍处于开创建设阶段。
舞蹈艺术是人类极为丰富多样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研究它的历史,必须分类来进行。如以国家和地区来划分,就有国家、地区和整个世界的舞蹈史。例如中国舞蹈史、欧洲舞蹈史;世界舞蹈史等。如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和体裁来划分,就有中国舞剧史、中国民间舞蹈史、世界芭蕾史、欧美现代派舞蹈史等。如以时代来划分,就有舞蹈通史、舞蹈断代史;中国舞蹈史则可分为中国舞蹈通史、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等;再细分,中国古代舞蹈史还可分为唐代舞蹈史、宋代舞蹈史等。
在探讨舞蹈美的历史过程中,一个值得重视的事实是,古代文献中有关舞蹈的论述,往往是融合在音乐和戏剧中求其真善美的关系。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晚年的著作《法律篇》中,把舞蹈的美和善等同起来,认为表现出身心德行的那些形象和曲调,就毫无例外是好的,好的就是美的(好坏在希腊文里往往是指善恶),美在道德内容而不在技巧。柏拉图以贵族统治的伦理观点,把善作为审美的绝对标准。他虽然承认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模拟,但在他心目中的现实世界却是理性世界的影子,艺术不过是“影子的影子”。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张乐舞应当尽善尽美,而善则是美的主要标准。在儒家美学思想影响下编写的一部《乐记》,提出了以善为准则的审美标准。在物和心的关系上,认为人心被感动是受客观事物的刺激,表明了朴素唯物论观点,这和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是有区别的。儒家美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有统治地位,把乐舞纳入了礼的范畴,强调礼乐的社会功能,把它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之一。印度古代的《乐舞论》(又称《演剧论》,古代印度舞蹈与戏剧不分,梵文是用同一个字表达两种意思。作者婆罗多)中认为舞蹈是神创造,为神服务的。《乐舞论》中提出了情和味的关系,即情感所至,味随之,也是一种舞蹈美学思想。以上从古希腊、中国、印度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中,可以看出舞蹈美学的萌芽思想。
美学中涉及舞蹈美感问题的研究门类。舞蹈以人体作为美感的物质基础和艺术的表现媒介,通过人体的造型和有节奏的、程式化了的动作来塑造形象,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给人以美的感受,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舞蹈起源于史前时代,它是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曾长期占据社会艺术活动的中心地位。最初,与图腾崇拜和巫术活动结合在一起。原始社会中狩猎舞、战争舞、祭祀舞既是巫术时代社会活动的组织方式,又是生产和战争的技术准备。巫术在舞蹈艺术的形成中起了中介的作用。通过巫术活动的模拟操演,形成了有别于实际生产的动作形象系统,它不再具有实践的物质功能,只具有精神功能。当巫术观念逐渐淡漠以后,这种形象系统就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在《尚书·尧典》中描述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歌舞场面:“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在中国,自周朝起“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统治阶级开始制定出一套包括乐舞在内的典章礼制。乐舞不仅用于宗庙的祭祀、朝廷的飨宴,而且作为巩固政权、歌颂统治者文德武功、实施伦理教育的手段。表演时载歌载舞,造成一种庄严肃穆而又和谐的气氛。孔子在观赏《大韶》乐舞之后,曾深受感动,赞不绝口,说是三月不知肉味。到隋唐时代歌舞艺术达到了鼎盛。当时中原舞蹈吸收了龟兹等西域乐舞的雄健之风,具有刚柔劲健的造型韵律。在敦煌石窟及克孜尔千佛洞等处的壁画中,都有对当时舞姿的描绘(见彩图)。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与戏曲、书法、诗歌及绘画等艺术有密切的关系。 舞蹈美学思想
舞蹈美学思想
舞蹈美学思想
舞蹈美学思想
舞蹈的动作语言是表现形象的主要手段,它源于日常生活的情感动作,是体貌表情语言的集中与发挥,又是操演锻炼动作的概括和提炼。舞蹈的单一动作大都没有固定、确切的具体内容,动作语言在情感和精神素质的表现上具有类型性、概括性的特点,在风格和手法上具有写意和虚拟性。由于舞蹈的艺术媒介是人体,所以表现对象必须人格化。例如,《天鹅湖》中小天鹅的舞蹈并不是表现某种动物的天然属性,而是表现俄罗斯少女的动人形象。舞蹈的主要美学特征不在复写人物的行为,而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不是模拟,而是比拟;拙于叙事,而长于抒情。舞蹈语言虽然具有宽泛性和多义性,然而通过程式化和人体的形象,增加了限定性和再现性因素。但是,在舞蹈中一切模拟性、再现性的描写叙述因素,如虚拟的各种生活动作、情节、事件等都应该服从于表情因素,通过表达人们内心情感活动的变化来反映现实。
舞蹈美的特征在于富有情感意蕴的形式和意境,它体现出不同舞蹈的风格特色。这种形式的意境由舞蹈的节奏、动律、线条和神韵所构成。时间和空间的节奏、力度和动律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感情特色,线条的变换、舞姿的俯仰起落以及动作的断续,体现出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心理和审美情趣。
在现代生活中,舞蹈分化为观赏性的和体验性的两类。观赏性舞蹈包括民族舞、民间舞、芭蕾舞和现代舞等多种类型。它不仅与戏剧文学相结合产生了舞剧、与体育表演相结合形成了艺术体操、冰上芭蕾、水上芭蕾等,而且与诗歌、音乐相结合产生了现代的“优律动”艺术。体验性舞蹈包括民间集体舞、交际舞和现代集体舞等。体验性舞蹈不仅是社会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而且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主动性能、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舞蹈使人的心理表现与生理运动、美感愉悦与快感享受融为一体,因而具有强烈而活跃的艺术感染力。
不仅在具有舞蹈历史传统的民族中,而且在世界各地,舞蹈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中国各兄弟民族,如维吾尔族、朝鲜族、藏族、蒙古族等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歌舞。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哲学、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舞蹈逐渐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关于艺术起源及其本质,在美学史上有过种种解释:例如G.W.F.黑格尔认为是绝对理念”发展的结果; H.泰纳认为是由心理活动产生的;H.斯宾塞认为产生于游戏;还有的学者认为艺术产生于巫术等。..普列汉诺夫从唯物史观出发,阐明了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的观点。这些一般美学的发展,影响并促进了关于舞蹈本质的探讨。由于舞蹈美学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仅仅是在各种舞蹈理论中涉及舞蹈本质探讨。 “模拟论”认为舞蹈是以它的动作来模拟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如狩猎、耕种、战争、恋爱以及其他。这表现在古希腊罗马的许多哑剧大师的论著中强调舞蹈的再现性。德国美学家E.格罗塞,在他的《艺术起源》一书中以大量的篇幅探讨了舞蹈的特质,在他看来,舞蹈是对于动物和人类动作的节奏的模仿,但也有一些舞蹈(格罗塞称之谓“操练式”的舞蹈)的动作并不模拟任何自然界现象。他认为这两种舞蹈在最原始的部落里是并驾齐驱的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潮中,“模拟论”得到发展,如法国舞蹈家J.-G.诺韦尔针对文艺复兴以来,舞蹈愈来愈走向宫廷娱乐的倾向,主张舞蹈是大自然的忠实摹写,他说:“一幅美丽的图画是自然的摹写,而一出美好的舞剧则是自然本身,是为这一艺术的全部魅力所美化的自然本身。”他为舞剧的创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机械美学,认为工业上大生产的出现,机器成为客观现实的中心,自然美和艺术美应当让位于机械美了。于是模仿大生产中机器的舞蹈风行一时。“模拟论”在揭示舞蹈和现实的关系中,肯定了客观现实是第一性的,舞蹈是第二性的,但它对于舞蹈的表现性的本质估计不足。机械美学的形而上学,在于将主观完全消融在客观中,否定或削弱了艺术思维的能动作用。19世纪30~40年代,浪漫主义舞派兴起,他们认为舞蹈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类的情感,强调舞蹈的表现性,崇尚想象和幻想,反对哑剧式的模拟。积极的浪漫主义扩大了舞蹈和舞剧表现生活的视野,丰富了审美的情感色彩。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情感论”普遍发展。情感论者高度肯定自身的情感价值,强烈要求冲破旧传统的束缚,解放身体、解放精神。如I.邓肯从古希腊文化中发现了与她崇尚的真善美极其相似的东西,她强调从音乐中寻求灵感,认为舞蹈发源于个人的感觉和心灵的冲动。之后,邓肯的追随者,将邓肯的精神无限扩张,把舞蹈的情感因素强调为舞蹈的“源泉”,来自“内心的冲动”,甚至认为“舞蹈是由于生命力的爆发所产生的无意识的动作而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形色色的现代舞派风起云涌。按评论家J.马丁的说法,现代舞的目的在于“个人经验的外化”。由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悲观,他们试图重新回到最原始、最基本、最有人性的情感中去,并产生了使人感到丑陋、粗俗、扭曲等表达抽象感情的人体动作。这种美学思想愈来愈脱离朴素的“情感论”,将客观完全消融在主观中,在审美意识上陷入主观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反映论为基础的舞蹈美学思想,在苏联、中国以及其他各国逐渐发展起来。
我们认为,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中国舞蹈美学思想,自古以来就具有朴素唯物论观点。“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些话揭示了舞蹈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表现的本质。
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区别,在于它是以人的身体作为物质材料这一特质所决定的。但人的身体动作,只能是舞蹈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人的身体动作一旦成为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就必然和人的审美意识,即感知美、认识美、判断美以及表现美等等审美活动发生密切关系,而人的审美活动是受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一定民族的条件所制约的。情感是人们审美的主要动力,但情感本身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和思想认识分不开的。审美首先取决于直观能力,但在审美活动中,直观能力和逻辑能力往往交替出现。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激起情感,产生艺术创造的冲动,舞蹈也不例外。只是舞蹈侧重于表现性,善于抒发情感,开拓想象,运用舞蹈的语言表情达意,唤起人们精神上的共鸣。
关于舞蹈美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总体上是和一般美学有共同性的,基本上分为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 3个方面,但它们都必须以舞蹈的审美特质为基点,自始至终要把握住舞蹈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这是构成舞蹈美学这一学科的中心对象。从哲学方面揭示舞蹈的本质,是舞蹈美学中的根本问题,因为它是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基础。近现代心理学的发达,为舞蹈审美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对于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从审美心理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借鉴。舞蹈的起源、舞蹈的社会功能、舞蹈和宗教,以及民族舞蹈的形成和它的继承发展等等,属于社会学范畴。中国的舞蹈美学应当有中国的特色,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作指导,认真研究西方、东方和中国的舞蹈思想史,并探求中国舞蹈的特殊规律,乃是中国舞蹈美学研究范围中的重要课题。
直接和舞蹈美学有着密切联系,用理论中,舞蹈史学、舞蹈评论中,都可以体现出舞蹈的美学思想。但舞蹈理论主要是研究舞蹈创作、欣赏、表演、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给予理论上的指导,而舞蹈美学则是从总体上高度概括、抽象,上升到揭示舞蹈规律及其本质。舞蹈美学必须建立在对大量可靠的资料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和实际相联系,又并非直接说明某个具体的实际问题的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舞蹈美学还处于幼稚阶段,许多问题,包括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都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完善。
舞蹈鉴赏是舞蹈学中最活跃、最有群众性和社会性的一个方面,是研究舞蹈欣赏、舞蹈评论和舞蹈作品如何取得和加强其社会效果的一门科学,它和舞蹈编导、舞蹈演员的创作、表演以及广大群众舞蹈审美艺术实践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舞蹈欣赏主要研究舞蹈欣赏的性质和作用,舞蹈欣赏和舞蹈创作、舞蹈评论的关系,舞蹈欣赏活动所应具备的主客观条件,舞蹈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以及心理特征等。舞蹈评论是对具体的舞蹈作品的创作和演出的评价活动。它的研究对象虽然应当以当代舞蹈艺术实践为重点,但同时也要对过去的舞蹈艺术给予历史的评价,总结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给以理论上的说明。每个时代的舞蹈评论,都受那个时代人们的舞蹈历史观和舞蹈审美趣味的制约,因此舞蹈评论活动必然以一定的舞蹈理论和舞蹈历史观为基础,同时舞蹈评论又反过来影响舞蹈理论和舞蹈历史观的发展。舞蹈评论的主要任务是对具体的舞蹈作品(某个作品、几个性质相同或近似的作品、某个舞蹈家创作和表演的作品等)进行思想和艺术分析,作出客观的评价,指出成就与不足,从而影响观众,提高观众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同时又反映出观众的要求和呼声,使舞蹈编导和演员了解观众的爱憎、好恶、重视客观的社会效果,对以后的舞蹈艺术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舞蹈评论是舞蹈工作者和广大观众之间的桥梁,是发展和繁荣舞蹈创作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