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头镇

更新时间:2024-07-05 23:34

航头镇,隶属上海市浦东新区,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和奉贤区、闵行区接壤,素有浦东“金三角”之称。航头镇面积60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9个社区、11个社区工作站,截至2012年航头镇户籍人口5.95万人。政府驻地航头镇航头路1528弄18号。

建置沿革

开元元年(713年),旧捍海塘重筑时,航头地域即有人民在此栖居生息,属苏州昆山县管辖。

天宝十年(751年),唐王朝决定从海盐县东北境、嘉兴县东境和昆山县南境各划出部分地区设置华亭县,航头地域为吴郡华亭县辖区。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航头地域隶属秀州(后改嘉禾郡、嘉兴府)华亭县管辖,直到元初。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割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之地设置上海县。当时,上海县领属高昌、北亭、海隅、新江、长人5乡。航头地域为上海县长人乡辖区。

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将江苏省上海县长人乡划出,正式建南汇县。原长人乡分为上、下两乡,乡以下则仍依原有的保、区、图建置。航头地区隶属江苏省松江府南汇县下乡十九保。

宣统元年(1909年),南汇县实行城镇乡自治,原有行政区划废止,保团建置改为乡镇建置,当时南汇县除县治所在地城厢镇外,计设有2镇17乡。航头地区属南汇县西联乡管辖。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南汇县裁区并乡,撤销了原有的区一级行政建置,实行乡自治。全县58乡镇并为30乡镇,同时还重编保和甲。航头地区分属于古鹤乡、鲁汇乡管辖,直至1949年5月解放。

1949年5月14日,航头解放。6月,划全县为1市1区6个乡镇联合办事处,航头地区属南汇县第四乡镇联合办事处管辖。

1949年10月,各乡召开农民代表会议,废除保甲制度,建立区、乡人民政府。航头地区属江苏省松江专区南汇县下沙区管辖。

1954年9月,南汇县撤销六灶、下沙两个区的建置,航头地区调整为新场区管辖。

1957年7月,南汇县撤区并乡,撤销区一级建置,原49乡并为16乡,计29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航头地区原古鹤乡一、二、三、四、五社,原新南乡二、三、四社,原汇达乡二、六社属下沙乡管辖。

1958年3月,航头地区属苏州专区南汇县下沙乡管辖。

1958年10月,实行“政社合一”,建立人民公社,航头地区属下沙人民公社管辖。同时,人民公社实行三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乡名、社名遂改为营部、连部。同年11月,南汇等10个县从江苏省划归上海市管辖,随之航头地区属上海市南汇县下沙人民公社管辖。

1959年6月,南汇县将原10个人民公社调整为21个人民公社。7月,航头地区从下沙人民公社划出,正式单独建置,建立航头人民公社。

1969年8月,航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0年12月,恢复建立航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2月,政社分设,建立航头乡。

1994年8月,撤乡建镇,改名航头镇。

1995年7月,航头镇与航头商城建置分设。

2001年8月,南汇撤县建区,航头镇隶属上海市南汇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航头镇下辖有(果园村、航东村、梅园村、沉香村、王楼村、鹤鸣村、丰桥村、鹤东村、牌楼村、长达村、海桥村、福善村、沈庄村)13个行政村、9个社区、11个社区工作站。政府驻地浦东新区航头镇航头路1528弄1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航头镇地处黄浦江东岸,中心位置位于北纬31°03′,东经121°36′。航头镇地处浦东腹地,东与新场镇隔河相望,南与奉贤县泰日镇毗连,西与闵行区浦江镇鲁汇社区相邻,北与下沙镇接壤,是南汇县、奉贤县、闵行区的结合部。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32公里,距浦东国际航空港24公里,距芦潮港25公里,距县城惠南镇16公里。

地形

航头镇居于长江三角洲,系江海潮汐相互作用而成的冲积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河港纵横,四季常青。地面标高一般为吴淞零上4.2~4.5米。大治河两岸因开凿河床而堆起沙滩,地面略微隆起,标高为吴淞零上6~7米。

气候

航头镇属亚热带气候,是东亚季风盛行地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温暖差微、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有利于多种作物的多熟、优质、高产。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年际变化不到1℃。最冷时期为1月份,日平均气温在3℃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在-9℃以下。最热时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日平均气温仅28℃上下,极端最高气温在37℃以上。全年日平均气温大于0℃的有效积温为5600℃以上。年平均日照2100多小时,最多年份可达2300多小时。平均年辐射总量每平方厘米为110多千卡。全年无霜期长,年平均220天左右,最长年份可达24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多毫米,平均降雨日130多天。

航头地区因受冷暖空气交替影响,冬夏长,春秋短。春季温凉多雨,以偏南风为主。夏季炎热湿润,多吹东南风。秋季干湿相间,东北风频繁。冬季寒冷干燥,常刮西北风。

土壤

航头镇土壤属潴育型水稻田土。其剖面自表及里依次分为五层:耕作层、犁底层、斑纹层、淋淀层、母质层。土壤按性状分为沟干黄泥土种、潮黄泥土种、粘黄泥土种、僵黄泥土种和铁屑黄泥土种等5类。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家畜类:黄牛、水牛、奶牛、山羊、胡羊、猪、肉兔、长毛兔、水貂、绒鼠、艾鼬、鹿、猫、狗等。

家禽类:鸡、鸭、鹅、鹌鹑、鸽等。

家养昆虫类:蚕、蜜蜂、地鳖虫等。

野生兽类:野兔、狗獾、猪獾、狸、黄狼、水獭、蝙蝠、鼠、刺猬等。

野生禽类:、翠鸟、斑鸠、八哥、布谷鸟、野凫、竹鸡、喜鹊、乌鸦、不冬鸟、麻雀、燕鹪鹩、鹘鸠、告天、绶带鸟、白头翁、十姐妹、山和尚、雪眼鸟、啄木鸟、黄百郎、猫头鹰、麦环鸟、雁、画眉、黄鹂等。

野生蛇虫类:青蛙、蟾蜍、蚯蚓、壁虎、蟋蟀、金铃子、蛇、蝉、水蛭、蜈蚣等。

植物资源

粮棉油类:粳稻、糯稻、小麦、大麦、元麦、荞麦、棉花、麻、油菜、芝麻、黄豆、花生、赤豆、绿豆、玉米、高粱、山芋等。

蔬菜类:卷心菜、茭菜、青菜、花菜、大头菜、榨菜、菠菜、雪菜、蓬蒿菜、芥菜、金花菜、塌菜等。

瓜果类:西瓜、菜瓜、黄金瓜、蜜筒瓜、白皮洋瓜、白梨瓜、海东青甜瓜、茅柴青瓜、草莓、无花果等。

水生类及杂植类:水葫芦、水浮莲、蒲、水花生、野茭白、浮萍、苕荛、芦、荻、芦粟、丝草、茳草等。

竹木类:护居竹、燕竹、黄金荚、碧玉竹、篾竹、毛筋竹、紫竹、天竺、桑、榆、槐、梧桐等。

花卉类:牡丹、芍药、大丽花、水仙花、百合花、绣球花、木香花、六月雪、迎春花、茶花、广玉兰等。

野生药材类:金丝荷叶、蓼、仙鹤草、石蒜、女萝、瓦松、杜瓜、牵牛子、薄荷、车前草、紫苏等。

食用菌类:蘑菇、平菇、凤尾菇、香菇、银耳、灵芝、黑木耳、猴头菇、金针菇、草菇、滑菇、金顶侧耳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航头镇有户籍人口5.95万人,外来登记人口6.97万人。

截止2017年底,常住人口163001人。

民族

少数民族有蒙古族藏族朝鲜族侗族苗族土族畲族土家族、其它未识别等9个民族。

经济

综述

2012年,航头镇三业总收入252.8亿元,比2011年增长21.9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5.25亿元,比2011年增长7.4%;税收13.56亿元,比2011年增长16%;财政收入3.6亿元,比2011年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60.29亿元,比2011年增长17.2%。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9.22亿元,比2011年增长88.2%。 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2817万美元,比2011年增长315.9%;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2592万美元,比2011年增长626.3%。

第一产业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航头地区调整盐业,开始发展种植业,以种植杂粮、棉花为主,水稻种植较少。

清末,随着河流的疏浚,土壤的改良,航头地区普遍种植水稻。

20世纪20年代起,有小农场出现,以种植果树、蔬菜为主。

解放前,受封建土地制度制约,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农田设施粗陋,耕作技术落后,灾害频繁,生产水平极低。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航头地区兴修水利,改革耕作制度,革新生产技术,发展农业机械,推广农业科技,增加了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

2001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4411万元,比1985年增长402.96%。

2012年,航头镇投入1300多万元,推进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拨付村级扶持资金400万元。新增农业产业化组织15家。新增流转土地233公顷。落实农民增收各项措施,发放各类补贴2500多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万元,比2011年增长12.9%。

第二产业

解放前,航头地区的私营工业企业均为民族资本,因受旧的社会制度的制约,发展缓慢,至解放时,只幸存10家。解放初,航头地区对私营工业企业贯彻“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鼓励和扶持私营企业和手工业恢复生产。同时,积极发展国营企业和合作社工业。

至2001年,航头镇有镇属工业25家,村属工业23家。全镇工业总产值为13.45亿元,利润1955.3万元,分别为1959年的1401倍和65.2倍、1978年的240.6倍和12.1倍。2012年,航头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5.25亿元,税收13.56亿元,财政收入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29亿元,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9.22亿元,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2817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2592万美元。

第三产业

早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左右,航头就建有盐仓,名“斜角仓”,是盐业集散贸易地。官方牙行在此设店经商,东西半爿街长约0.5公里。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里人王燮鑫的祖辈(外号老开行)在镇东首开设第一家“恒森”花米行(经营棉花、粮食的商店)。后相继开设的店铺有“五福堂”药店、“叶新潮”南货店(兼营糟坊与肉铺)、张德泰花米行、小猪行等。民国时期,航头地区商业经过曲折发展,日趋兴旺。至解放前夕,有大小商店120家,资金2.4万余元,经营花米、南货、棉百、烟纸杂货、饮食、肉类、酒类、国药、水果、糖果、镶牙、钟表、竹器、理发等30多个行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航头镇(公社、乡)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个体商贩和单位办商业逐渐兴起,超市、连锁店、大卖场纷纷落户,到2001年,全镇商业企业有427家(个体商业户414家),从业人员1380余人,商品零售总额为9002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

航头地区新学最早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王恩池创办的古航小学。民国时期,航头相继开办公立小学7所,私立小学3所。截至2009年,航头镇共有7所学校和幼儿园。其中:公办中小学2所、幼儿园3所,成人学校1所,民办小学1所。全镇在职教师总数452名,在校(园)就读学生6505名,班级总数158个。

卫生

嘉庆五年(1800年)至解放前夕,境内有中医31人,西医3人,或坐堂、或走乡串户为病家服务。

航头镇医疗机构主要包括航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航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和13个村卫生所。至2009年底全镇共有乡村医生40名,其中助理执业医师28名、乡村医生9名和卫生员3名;其中返聘人员7名。各村卫生室功能用房基本达120平方米,诊疗设备完善,有诊疗台、诊查床、治疗车和若干医疗器械,各卫生室均配备了手提高压灭菌消毒器和移动紫外线消毒车各1台、急救设备、健康教育设备、药品储存设备和办公设备等。

市政建设

2012年,航头镇全年拆除违法建筑202户计3.4万平方米,整治违法用地13件计1.37公顷。整治不规范养殖场所42户,还耕土地面积6.4万平方米。新增5个社区工作站。投入160万元,新增道路监控摄像头87个。占地面积10.7公顷、绿化面积11.2万平方米的大型绿地建成开放。

2012年,航头镇完成三期村庄改造工程,涉及福善、沈庄、梅园、鹤东4个村、12.5平方公里,总投资1.19亿元,进行道路改造、桥梁改扩建、河道综合治理、污水收集治理、景观绿化建设、低压水网改造,村宅外立面包装和环境整治,维修道路6条,改造农桥12座,翻新、修缮公厕6座,维修、更新果壳箱220只,受益村民2969户、7285人。

2012年,航头镇完成动迁基地清盘5个,动迁居住户121户、非居245户。投入204万元,完成部分老公房、集资房综合改造。投入3000万元,启动22万伏高压线下居民改善性住房置换一期工程。

社会保障

2012年,航头镇举办春季、冬季等大小招聘会1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新增就业岗位1596个。办理跨地区就业补贴98人、大龄征地保障人员特殊就业补贴216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4人,安置率达100%。就业技能培训1123人次。成功扶持创业企业57家。协调劳动争议案件187件。新农保参保缴费3493人,计缴费323万多元。60周岁以上享受新农保待遇4188人,发放养老金3150余万元。征地镇保一次性缴纳15年小城镇社会保险和补充养老金332人、5313.49万元。由镇财政出资,为高龄无保障、农保退休老居民人员分别增加月补贴120元和20元。实施“关爱老人”系列工程,向65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开展“敬老暖冬”活动,为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设立“寿星奖”,发放1.11万人次、609万元。为852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出资28万元,为57名老年人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出资26.3万元,为1.32万名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购买“平安添福”保险。向民政救助对象和镇财政补助特大重病及因病致贫等困难家庭发放救助帮困金780多万元,惠及1.7万多人次。发放城镇居民社会救助金196万余元、5462人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23.8万余元、1802人次,农村重残无业救助金50.3万元、940人次,五保户补助金12万元、196人次,医疗救助金150.8万元、632人次,支内回沪退休人员生活困难补助67.7万元、1229人次。投入151万元,开展“扶学、优学、优教”活动。新增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交通

航头镇自然河道纵横密布,闸港、咸塘港是连接黄浦江的重要水道,宜于舟楫运输,水路交通历来发达。早在元代,航头已设航运码头,到清代已是重要漕运码头。民国之前,陆路运输主要靠肩挑和人力车。陆路客运一般是有钱人家使用轿子。20世纪30年代,航头地区始筑公路。到60年代,水路客运停办,货运仍以水路为大宗。至2001年,全镇有大治河、惠新港、咸塘港等水上交通要道,又有沪南公路、航南公路、航闸公路、航塘公路等陆上交通要道。

航头形成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为主体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轨道交通16、18号线将穿越全境,以S32、林海公路、沪南公路、下盐公路、闸航公路等为主干的“九横七纵”的道路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历史文化

锣鼓书

锣鼓书原名“太保书”,是解放前农村流传的一种文艺演出形式。在民间称“镗锣书”、“神鼓书”。鼓为扁圆形,汤盆大小,放于支架上。演员一手提小镗锣,一手执鼓棒,敲锣击鼓作唱段前奏或间奏。锣鼓书有单口书、双档、多口书之分;具有器具简单,便于携带,演员又不需什么行头(男演员着长衫、女演员着清式花衣彩裤),鼓架一支便可演出等特点。因此,逢年过节、赶庙会,民间艺人走街串村,唱到哪里吃到哪里,还有一定酬金。演唱大多是传统书目,如“天宝图”、“地宝图”、“薛仁贵征东、征西”、“杨家将”、“大红袍”等。

解放后多用此形式歌颂农村新风貌、新生活,如60年代“六样机”便是。

皮影戏

清朝年间至解放前夕,皮影戏在航头地区非常流行。秋收后在稻板田里或打谷场上搭台露天演出。在塘湾、秦家老宅(汇达村)、宝镜庵(航东村)、严家塘(许冯村)、方家典堂(丰桥村)等地,多由下沙乡长浜的“得秀班”来演出。剧目丰富,有文戏、武戏,如“罗通扫北”、“狄青平西”、“三下南唐”、“文武香球”等。

申曲

据传申曲源自航头大麦湾一带,当时由民间流行的“东乡调”演变而成的。演出形式为两人合作:一人演唱、一人表演动作,近似“双簧”。流入上海黄浦滩后,又称“滩簧”。上海简称“申”,又被称为“申曲”。后来,逐步发展成戏曲形式,成为上海地方戏种,称为“沪剧”。解放前,航头每年农历十月初五、初六城隍庙庙会和十月廿四、廿五的灵官庙庙会,常有民间滩簧和上海沪剧助兴演出。

清音班

清音班俗称“丝竹”,乐器有二胡、笛、箫、笙、三弦、月琴、琵琶、尺板、铃等。节庆、庙会做社、待神及有钱人家结婚、祝寿都请清音班演奏江南丝竹传统曲目,如“梅花三弄”、“行街三台”、“将军令”、“小六板”、“龙虎斗”等。现代,清音班演奏又增加了新曲目,如《婚礼进行曲》、《浦东欢乐》、《老清音》等。演奏时,各种乐器上装有饰品——彩头:笛子饰品为“双龙戏珠”、琴的饰品为“丹凤朝阳”、笙的饰品为“宝塔”、琵琶饰品为“鲤鱼跳龙门”、二胡饰品为“蝴蝶”、铃的饰品为“鸳鸯”……各种乐器装扮得五彩缤纷,煞是好看。曲子飘逸幽扬、悦耳动听。

民间歌谣

航头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不少民间歌谣(山歌),内容反映劳动生产、风俗习惯、爱情生活等,曲调多高吭委婉,节奏明快,幽扬动听。较流行的有《四季歌》、《十二月花名》、《摇船山歌》、《罱泥山歌》等。

景点

傅雷故居

傅雷故居位于航头镇。清道光年傅雷祖父傅炳清所建。原有房36间,占地900平方米。民国22年(1933年),傅雷母亲将其卖给本族财主傅荣奎。解放初土地改革时,房子分给贫困农户。现存房10多间,坐北朝南,砖木结构。

浦东新区法治主题园

浦东新区法治主题园位于航头镇,占地10.6余公顷,秉承“法治·文化·亲民·和谐”的设计理念,设有法治主 题标志区、法治文艺演示区、法治长廊展示区、法治游戏区和法治思想教育区5大特色区域,包括法治名人墙、法治石刻等12个主要景点。

著名人物

傅雷彭维源、杜林、周化南、严佑舒、严梦令、王睿章

荣誉称号

2017年12月17日,航头镇获评2017中国最美村镇宜居奖。

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

2020年5月,获得“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镇”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