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1 02:31
解放前夕偏僻的黔北山区农村,一顶花轿将18岁的姑娘杏仙抬进易家寨做童养媳。婆婆五娘只比她大8岁,小丈夫易少伟只有6岁。杏仙的婆婆善良、温和,但脸上少有笑容。杏仙与少伟一家相处融洽,并发现寨子里有不少怪事。农忙季节五娘的娘家侄子开炳表哥到家里帮忙干活,他与杏仙年龄相仿,杏仙慢慢格外注意起沉默少语的开炳,第二年两个人悄悄相爱。好事的三嫂满脑子封建卫道士的观念,调唆少伟跟踪盯梢。按当地习俗,女子偷情要遭到沉潭的惩罚,杏仙感到非常痛苦。土改工作队进驻村子,杏仙听了宣传教育后知道法律保障男女婚姻自由,便想和开炳自由恋爱,但又舍不得五娘和少伟。正与开炳商量此事时,他们被三嫂发觉,开炳被村里人打了个半死。杏仙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离开,三嫂事先等在山道上准备羞辱她,而善良的五娘让少伟提醒杏仙避开,杏仙终于第一个冲出这封闭落后的山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正面评价
该片本来可以拍成一部控诉封建罪恶婚姻的影片,也可以满足于在不同层次上刻画人物的感情冲突,然而,该片没停留在这些层面,导演把视点从透视生活升移到透视历史,对这个古老的故事做了超越时空的开掘,从而概括了数千年来华夏女子悲惨的命运。导演不仅仅关注着纵向的历史,还以更深沉的感情,从横向加以延伸,揭示了杏仙身边发生的人们习以为常因而同样视为天经地义看待的悲剧。导演用造型讲究、构图别致的电影画面,传递给出丰富而多义的信息,把一桩特定的畸形婚姻放到历史的纵向与横向的延伸中去考察,既不猎奇媚俗,又不回避人性的深层揭示,既有同情和叹息,又有严肃的哲学思考。(《当代电影》评)
负面评价
该片在艺术处理上有精心的探求,而在思想内蕴的开掘和悲剧形象的塑造上,却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力度。影片的开头字幕独特而有气势,借助电影艺术特有的声画结合,顿时为影片即将现的妇女生活制造了浓烈的悲剧氛围。但是,一部电影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光彩,首先是同人物形象塑造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一要求来看,该片存在明显不足。影片在小说提供的文学基础上比较集中地写了五娘、杏仙、三嫂、大嫂等几个黔北山区的农村妇女形象,其中五娘与杏仙形成了一组人物对比。该片采取虚实相间的艺术手法,较为简练地突出了人物各不相同的思想品格。但令人遗憾的是,导演并没有循着这组人物关系的情节线索,深入地开掘五娘和杏仙两个人内在的冲突,却反而过分追求艺术风格上的含蓄、隽永、淡雅,致力于对人物美好人性和情意的揭示,也就减弱和冲淡了影片应有的悲剧色彩。(《电影新作》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