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0 12:43
色(拼音:sè、shǎi)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春秋金文。其基本义表示脸上的神情、气色,特指愤怒的神情,引申泛指物体的色彩,再引申为景象、情景,还引申指种类。在古代“色”又专指女子貌美,由此引申为情欲。“色”还为佛教用语,指精神以外的能感触到的东西。
“色”的构型在学界有多种说法。许嘉璐先生认为,“色”字未见于甲金文。《汉语大字典》《古文字诂林》等著作也未见有收录甲金文“色”,但在徐中舒先生的《甲骨文字典》卷九中收有“色”字。徐先生引唐兰先生在《殷墟文字记》中的观点认为甲骨文〔图A〕(色)字:“字本象一刀形而人跽其侧,殆刀之动词,断绝之义也,刀增繁为召,则〔图A〕亦即卲字。色卲一字,则绝绍亦一字,绍训继,绝训断者,乃一字有正反二训之例。”左民安先生的《细说汉字》一书,也赞同唐兰先生的观点,认为汉字“色”的本义为断绝之义。综上可说,甲骨文时期,表示颜色义的“色”字还没有产生。
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色”字的本义指“颜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脸色”。汉字“色”,小篆写作图5。《说文解字》说色字“从人,从卩”。杨树达先生认为:“人之节概表见于颜色,故色从人从卩(按:卩,古同“节”)”“卩”表示相合,这里是说人的表情都直接在脸部表露出来。徐中舒先生则认为《说文解字》的说法有误,汉字“色”当是“从人为从刀之误”,“颜气乃借义”。此外,马叙伦先生认为《说文》古文“𢒸”,“从颜省,从疑省声”,应是“颜”的转注字。
“色”的造字本义究竟是“从人从刀”表示“断绝”之义,为“绝”字的初文,还是“从人从卪”表示“颜气(颜色)”,还没有定论。在早期的文献记载中,汉字“色”表断绝义的用例少见,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纳许慎《说文解字》的“颜气(颜色)”说。
色字习见于战国楚竹简, “卩”形多有省变。色字早期形体从爪在卩左侧(图1、2),战国楚简色字已有讹为从“刀”形者(图7),但秦简中仍有从爪者(图6),不过已在右上,失去会意意味。从秦简开始,色字上部已大多讹为从刀形,汉隶皆如此形体,为楷书所继承。
在古代汉语里,“色”字单用时,常见的词义有两类。一类是指脸色、神情,与许慎的释义相同。如《论语·颜渊》:“察言而观色”。此外,还引申出“生气、变脸、惊惧、怒色”等义项,如《公羊传·哀公六年》:“皆色然而骇”。另一类则是指色彩。如《论语·乡党》:“色恶不食”,“色”在此处指的就是食物的颜色。《尚书·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这里的“色”也指颜色。
古代女子常在脸上涂脂抹粉,把自己打扮得更美丽动人。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因此,“色”又指美貌女子。白居易在《长恨歌》有“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的诗句。美貌女子自然受到男子青睐,讨得男人的欢心。因此,“色”字又引申出“情欲”之义,如“色情”“色胆包天”等。
事物的不同颜色形成各种景象。因此,“色”又有“景色”之义。例如李白《悲秋赋》:“荷花落兮江色秋,风猝缀兮夜悠悠。”“江色”指江边的景色。
物体的折射同波长的可见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颜色通常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因此,“色”又引申为“品类”“种类”等义。古代乐坊的乐工的分类,以“色”为名称,吴自牧《梦粱录·朱妓》:“散乐传教坊十部,唯以杂剧为正色……色有歌板色、琵琶色、筝色、方罄色、笙色、龙笛色、头管色、舞旋色、杂剧色、参军色。”这种“色”义仍保留在现代汉语指戏剧表演的“角色”一词里。
“色”又用作佛学的专用名词。佛教把有形质的能使人感触到的东西称之为“色”,把精神领域的称之为“心”。这种“色”虽具有佛教教义的特定含义,但它与前面所讲述的“色”的意义也有间接的联系,因为一切有形物质能使人感触到的东西都有颜色。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九】【色部】所力切(sè)
顔气也。从人从卪。凡色之屬皆从色。
𢒸,古文。
“顔气也。”注:顔者,兩眉之閒也。心達於气,气達於眉閒是之謂色。顔气與心,若合符卪,故其字从人卪。《記》曰:“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又曰:“戎容,盛氣闐實陽休,玉色。”孟子曰:“仁義理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此皆从人卪之理也。主色而後見於面,所謂陽氣浸淫,幾滿大宅。許曰“面,顔前也”是也。《魯頌》:“載色載笑。”傳曰:“色,色温潤也。”《大雅》:“令儀令色。”箋云:“善威儀,善顔色也。”《内則》曰:“柔色以温之。”《玉藻》曰:“色容莊”“色容顛顛”“色容厲肅”。《論語》曰:“色難”,“色思温”,“色勃如也”,“正顔色”。引伸之爲凡有形可見之偁。
“从人、卪。”注:此部不與从人爲伍,而與从卪爲伍者,重卪也。所力切,一部。
【未集下】【色部】 色
古文:𢒸
《广韵》所力切。《集韵》《韵会》杀测切。并音啬。《说文》:颜气也。人之忧、喜,皆著於颜,故谓色为颜气。《礼·玉藻》:色容庄。《汲冢周书》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厉然以侮,欲色妪然以愉,惧色薄然以下,忧悲之色瞿然以静。《后汉·严光传》: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注:以形貌求之也。
又采色。《书·臯陶谟》:以五采彰施于五色。注:五色:青、黄、赤、白、黑也。《左传·桓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又色欲。《书·五子之歌》:内作色荒。传:色,女色。《礼·坊记》:诸侯不下渔色,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
又物景亦曰色。《庄子·盗跖篇》:车马有行色。潘岳《关中诗》:重围克解,危城载色。岂曰无过,功亦不测。注:载色犹言有生气起色也。
又《公羊传·哀六年》:色然而骇。注:惊貌。
又《诗·鲁颂》:载色载笑。传:色,温润也。
又《战国策》:怒於室者,色於市。注:色,作色也。
又祕色。《高斋漫录》:世言祕色磁器,钱氏有国时,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祕色。
又《博雅》:色,缝也。
“⺈”,首笔短撇从竖中线上端左侧起笔;㇇(横撇)居竖中线部位。“巴”的顶部在横中线上侧,位置偏左;中间短竖在竖中线左侧;乚(竖弯钩)竖短弯宽,弯钩超出上部。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