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5 17:14
《艺海拾贝》是由196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秦牧。
秦 牧(1919年——1992年) 原名林觉夫,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省澄海县,3岁时随父母移居新加坡,并在那里接受小学教育,也受到了华侨前辈的爱国主义的熏陶。13岁时回国,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抗日战争爆发,即回内地投身救亡运动,抗战后期,参加民主革命斗争。从20世纪40年代之初,他即从事多方面的文学创作:小说、戏剧、儿童文学、诗歌、文艺理论,甚至科普作品都取得一定的成果。长篇小说《愤怒的海》、中篇小说《黄金海岸》在海内外发生深远的影响。儿童文学《秦牧儿童文学全集》获第七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大奖。文艺理论《艺海拾贝》、《语林采英》合计印行了一百多万册。 秦牧生平著作六十多种。解放前出版的《秦牧杂文》是他的第一本书。解放后,他长期在广东工作,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联执行主席。先后出版的散文作品有《贝壳集》、《星下集》、《花城》、《潮汐和船》、《长街灯语》、《花蜜和蜂刺》、《晴窗晨卓》、《秋林经果》、《翡翠路》、《访龙的故乡》、《地球龙迩》、《大洋两岸集》、《哲人的爱》、《华族与龙》、《寻梦者的足印》、《人生花絮谈》、《森林水滴》等等。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包括61本集子的《秦牧全集》十卷本,其中散文就占了六、七卷篇幅。199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秦牧散文精华》四卷本,则是从他多年来所写的八、九百篇散文中选出的三百八十多篇编成的。 秦牧一贯认为作家应当有使命感,作品应有思想性。同时又一直坚持对艺术的刻苦追求和竭力反对思想的单一化和艺术的模式化。他主张独创一格,“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创造”。他提倡扩大题材的范围到海阔天空和多方面发展文学的功能,包括教育、形像欣赏、审美、文娱方面,使作品高于幽默和情趣,“寓共产主义思想于闲情趣谈之中”。
侧重地谈了文选艺术的创作方法,作家艺术家的生活积累和思想、艺术修养,艺术风格多样化等文艺理论上的重要问题。许多篇目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有的问题还有较系统的论述。这些文章或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写,或者采用比喻,阐发作者对文艺问题的见解,把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读来颇引人入胜。作者所说的“寓理论于闲话趣谈之中”,概括了该书的写作风格。全书文笔自然流畅,极富文采。读者在美的享受之中,领略到文艺创作的真谛,获得有益的知识。作者书中用一种轻松风趣,活泼生动的笔调,寓世术道理于谈天谈地之中。
一、“历尽艰辛我与君”——为《艺海拾贝》在上海第八次印刷而作
二、一本书奇异经历——1981年版《艺海拾贝》前记
三、使全书在风格上较为统一——1986年版《艺海拾贝》附记
四、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
五、“果王”的美号
六、菊花与金鱼
七、核心
八、鹦鹉与蝴蝶鸟
九、并蒂莲的美感
十、惠能和尚的偈语
十一、鲜荔枝和干荔枝
十二、虾趣
十三、《最后的晚餐》
十四、茅台、花雕瓶子
十五、河汉错综
十六、细节
十七、数字与诗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
对于今天整个中青年一代人来说,秦牧先生是值得感谢的。在那个文学洪荒时代,学子饥渴难耐,秦牧先生说古道今的散文(准确地说应该是“读书随笔”),给青年人带来了丰富的文学滋养。本人就尝蒙深恩,理当没齿不忘。秦牧先生的高大形象,当年是颇可比附今之钱锺书的,何况当时几乎没有哪位青年听说过钱锺书,所以只能“不贤识小”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秦牧的文章实在简单了些。因为立意仅在普及常识,故硬伤虽寥,滥调却不少。当今有众多优秀读物可选择的青年,自不必再视《艺海拾贝》为十全大补膏了。
《艺海拾贝》这部发表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名作,几经沉浮,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迄今已发行逾百万册。作者以缜密睿智的哲思,优美活泼的文笔,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生动有趣的故事,介绍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各方面的理论知识,提出了文学创作实践中常见的读者所关心的问题,涉猎古今中外,世间万物,深入浅出,言近旨远,语言或警辟隽永、含蓄深邃,或幽默淡定、轻松洒脱,让人们畅游于艺术之海而流连忘返……正因此,它一经问世,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由衷的喜爱,即使在万马齐喑的极“左”年代,它也犹如一股奔突的地火,闪着不灭的光焰,在广大知音心中燃烧,在众多读者中悄悄地传抄。
《艺海拾贝》中折射出的不仅是这位驰名文坛的散文大师的才华和智慧的闪光,还有他卓越的人品和宽阔的胸襟的长者风范。捧读全书,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大千世界关爱的温暖,对人类知识追求的渴望,对自然生命谦恭的敬畏,以及在喧嚣时代追求高尚的执著,都能带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和灵魂的洗礼。我们从作者借用惠能和尚的“下下人有上上智”的偈语,再次领悟了“伟大寓于平凡之中”的真理;从象和蚁的童话中,看到作家对弱势者的扶持和关注;从蜜蜂的勤勉,博采花蜜,体验到对世间最可贵的创造性劳动的赞美;从而激励我们要努力像作者描述的蜘蛛那样,善于摄取养料精于编织,来结一张密集的知识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