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03 15:39
芋头疫病是一种危害芋和水芋的植物病害。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柄及球茎。叶上病斑圆形,褐色或黄褐色,边缘不明显,扩大后为浓淡褐色相间的大型轮纹状病斑,周围常有暗绿色或黄绿色水浸状晕环。在潮湿环境下,斑面上常长出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孢子囊及孢囊梗)和米粒大小的蜜黄色溢滴液,正反两面均有,但在叶背的更明显。后期病叶干枯、破裂和穿孔,严重时,大部分病组织脱落,仅残留叶脉。在叶柄上,病斑长椭圆形,暗褐色,边缘不明显,表面也长出稀疏的白色霉状物。球茎被害部分变褐。
病菌仅为害芋和水芋,主要以菌丝体在被害部越冬,第二年春季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产生芽管或游动孢子侵染为害,后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孢子囊萌发除要求高湿度外,气温在27℃以上可直接萌发产生芽管,在10-22℃多产生游动孢子,但低于IO℃,大多数孢子囊易失去生活力。芋疫病在多雨和温度偏低的环境条件发病重。
无病区采种。收获后清除在地上的病株残体,集中烧毁。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喷洒杀菌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10天喷洒一次,共2-3次。
病原为真菌,中文名: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