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天主堂

更新时间:2024-07-24 12:48

芜湖天主堂,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吉和街28号鹤儿山,由大教堂、神父楼、主教公署旧址、圣母院旧址、修士楼旧址5幢建筑构成,总面积为14830平方米。

历史沿革

芜湖天主堂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6月。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5月,芜湖天主堂在“芜湖教案”中被烧毁。清政府赔款十二万三千多两白银在原址重建。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6月,新教堂竣工。同年8月,天主教成立芜湖总铎区,包括太平府、和州、庐州、滁州等地。

民国元年(1912年),建成纵览修士楼。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建成主教楼和圣母院。

建筑布局

结构

教堂为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砖、木、石混合结构,平面呈“十”字形。坐东朝西,南北对称布局,建筑面积为2042.62平方米。教堂分成三部分一是钟楼。居于前向,南北对称,面阔三间,通高27.77米。主体为穹窿顶,以基座式建构收顶,饰有十字架。二是大厅。通体采用混凝土和花岗岩石结构,耐久坚固。大厅之明间采用跨度较大的穹窿顶,两侧用木质人字架支撑屋顶,形成层次丰富、跳跃活泼的屋顶剖面组合。第三部分是祭台。祭台分主次三座,中间一座是耶稣养父圣约瑟的祭坛,左为圣母玛丽亚的祭坛,右是圣子耶稣的祭坛。

特点

芜湖天主堂5幢建筑,从设计到施工,技艺十分考究,是近代西洋宗教建筑在芜湖的范例。该教堂在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都有教高的知名度。该教堂延续了建筑文化之脉络,在设计中采用了中西建筑文化共存手法,使用了“砖木混合”方式,是古今建筑过渡时期之产物。

主要建筑

神父楼

大教堂南侧有一座四层高的神父楼,建于20世纪初,为天主堂的附属建筑。神父楼每层都有宽阔的内走廊,南北两面有很多房间,陈设简单整洁。神父楼前原设有广场兼足球场,楼后山上原建有凉亭。每年夏季,各县、镇的神父都来芜湖歇夏。他们在鹤儿山下挖了地窖,每到冬天,收集冰雪藏于地窖,夏天就变成了冰室,还在鹤儿山上饲养乳牛,以供应牛奶。

主教楼

天主教主教公署,亦称主教楼,位于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内。四坡屋顶,铺盖机制红瓦,木质“人”字形屋架,两层外廊式建筑,底部有架空层,建筑面积为1611.9平方米。东侧是以立柱支撑的外廊,柱上端的横梁略呈弧形,柱与柱之间安装栏杆。

圣母院

圣母院旧址位于主教公署西侧,坐南朝北。该院由西班牙人设计监造,是芜湖市今存规模较大的教会建筑之一。平面类似“工”字横摆式样。券廊式建筑,体量较大,包括架空层共有四层。该院占地面积为105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217.36平方米,以中楼为轴线,东西对称。中楼南向外凸,有如天平之撑杆。这里曾经是教会的育婴堂,当年震惊中外的“芜湖教案”就是从这里发端的。大楼的架空层是当年教会收养婴儿的地方,通风采光条件都不理想,不利于婴儿保育,婴儿被收养后,父母想领回,也不被允许,因而激起民愤,以致酿成风潮。

纵览修士楼

纵览修士楼旧址为安徽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镜湖区大官山山顶,现为海军部队办公用房。该楼是天主教外国修士的宿舍及学习中文场所。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开阔。该楼东西对称朝向,东北角挑筑亭式建构,包括架空层在内共三层,占地面积为619.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59平方米。平面长方规整。东、西、北三向设外廊,西南角和西北角有楼梯登楼。主体梁架为木结构,红砖砌筑墙体,双坡屋面铺盖瓦楞式铁皮。修士楼内部装修简洁明朗,没有过多修饰。其外观为西式风格,内部为中式风格,是中西建筑技艺的结合。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月,芜湖天主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指引

地理位置

芜湖天主堂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吉和街28号鹤儿山。

交通指引

芜湖市内乘坐公交车2路、 13路、 18路、 22路、 27路、 36路、 37路、 41路、 46路、 48路、 115路、 503路、 K503路、 游3路公交车天主教堂站下车步行前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