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甘蓝

更新时间:2024-10-19 06:15

白花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albiflora Kuntze),别名白花芥蓝,芥兰,芥兰菜等,属十字花科芸薹属野甘蓝的栽培蔬菜。植株一般高于40cm;茎直立、有分支;基生叶卵形,茎上部叶长圆形;总状花序,花白色或淡黄色;长角果线形;种子凸球形。花期3-4月,果期5-6月。

植物学史

起源演化

白花甘蓝起源于中国的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长期以来,关起源于中国的白花甘蓝与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的甘蓝的分类关系一直争议不断:一种观点认为白花甘蓝为甘蓝的一个变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白花甘蓝是独立于甘蓝的一个种。目前关于白花甘蓝的演化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最早对白花甘蓝的展开研究的是贝利。贝利从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对白花甘蓝进行研究,发现白花甘蓝开白花区别于甘蓝类其他开黄花变种,于是将白花甘蓝定名为芸薹属的一个种,种名为Brassica alboglabra。

栽培历史

白花甘蓝起源于中国华南地区。诗句“芥蓝如菌草,脆美牙颊响”,出自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笔下的《雨后行菜圃》,是关于白花甘蓝最早的文字记载,由此可知白花甘蓝在中国的栽培历史至少已有900年。由于白花甘蓝的质地脆嫩、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粤港澳人喜爱,目前白花甘蓝不仅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以及台湾等省(区)广泛栽培,还被引入中国北方及东部沿海等地进行种植培养。同时东南亚、欧、美及大洋洲等地区也有引进栽培。

形态特征

白花甘蓝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株高达40cm以上。

根和茎

根系浅,主要群根分布于15-20cm的耕层。茎直立,有分支,呈绿色,无毛而具粉霜。

叶互生,基生叶卵形,长约10cm,不分裂或在基部有小裂片,边缘有不规则小裂齿,叶柄约长3-7cm;分为基生叶和茎生叶,二者区别在于茎生叶为卵形或圆卵形,较大,基部常作耳形,叶柄长;生于小枝的叶呈长圆形,长8-15cm,不分裂,边缘有粗齿,有柄。

总状花序长且直立,顶生或侧生,开花时逐渐往上延伸,花柄约1-2cm;萼片披针形,长约4-5mm;花瓣大而显著,为白色或淡黄色,呈长圆形,长约2-2.5cm,雄蕊6,4长2短,约8-15mm;子房呈圆柱形,花柱略细。

果实和种子

果实长角果线形,长约3-9cm,喙长约0.5-1cm。种子呈凸球形,一般为红棕色,有微小窝点,直径约2mm。

分布范围

白花甘蓝广泛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和台湾等省(区),在中国北方及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引进栽培,此外,也传入了东南亚、欧、美及大洋洲进行种植栽培。

生长环境

白花甘蓝因其适应性广、耐寒性较强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同时在中国东北、西北、华北等较凉冷地区的春、夏、秋进行种植,在华南等地的冬、春季也有大面积种植。

生长习性

白花甘蓝不耐高温,主要在早春、秋冬季节进行栽培,夏季温度较高,会影响白花甘蓝的产量和品质。白花甘蓝的发芽期和幼苗期的适宜温度为25-30℃;叶丛生长和菜薹的形成适宜温度为15-25℃。白花甘蓝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种类型,其中早熟和中熟类型相对耐热,花芽能够在27-28℃的较高温度下迅速分化;而晚熟类型对温度把控较为严格,花芽在较高温度下分化延迟,对低温的适应性较强,较低温度可促进花芽分化。

白花甘蓝属于长日照植物,对日照长度需求不严格。在植株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叶片生长、菜薹发育以及开花结果均需要良好的光照。白花甘蓝对土壤环境要求并不严格,以中性或弱酸性土壤为宜,适宜在保水肥能力强、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种植。

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

将种子均匀撒播在畦面上,播种后盖种,盖种材料为有机肥,盖种要薄厚均匀。盖好后进行浇灌,后喷洒一定量丁草胺进行杂草防除。

组织培养

取白花甘蓝萌发一段时间的无菌苗,切取带柄子叶、带腋芽茎段和下胚轴进行诱导培养,使外植体进行不定芽分化,待不定芽长到2-3cm时使用生根培养基诱导生根,当生苗根系长至2-3cm时,进行为期4-5天的炼苗,而后将苗洗净根系培养基移栽至混合基质中,室内培养3-5天后转移至室外继续培养。

栽培技术

间苗和定苗

育苗地选择沙壤土或壤土,排灌方便。选择长出4-5片叶子的苗进行间苗和定苗。定苗时应根据采收目的不同注意栽培密度。

田间管理

白花甘蓝对氮、磷、钾的吸收以钾较多、磷较少,除施用基肥外,应及时追肥。在幼苗移栽后浇足定根水、保证成活率;幼苗生长期增加土壤湿度,保持田间湿润;抽薹期保证水分供应充足,避免因缺水影响植株抽薹。在白花甘蓝发育前期,中耕培土可保持根部的通透性;发育中后期应结合植株生长情况进行培土、培肥;植株生长至外叶封垄时停止中耕。

病虫防治

虫害主要包括小菜蛾、菜青虫、黄曲条跳甲和蚜虫等。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即利用杀虫灯、防虫网等简单的工具对害虫进行防治;化学防治,即针对不同病虫害对症用药。如针对黄曲条跳甲喷施一定比例的啶虫脒或哒螨灵,针对菜青虫和小菜蛾可喷施一定比例的茚虫威或敌敌畏,防治蚜虫可使用一定比例的乐果、捕快或阿维·吡虫啉。

采收

选择白花甘蓝花茎与基部叶片保持在同一高度、花蕾开花时进行采收,此时期为菜薹齐口期,薹茎较粗且薹叶幼嫩,菜薹质量高。白花甘蓝过早采收或过晚采收对菜薹的质量影响明显。过早采收,薹细、产量低;若过晚采收,则薹木质化,导致粗纤维含量增加、脆度下降,品质变差。白花甘蓝采收后应及时覆盖薄膜并进行冷藏处理,以防止水分蒸发萎蔫。

栽培品种

根据白花甘蓝的成熟时间不同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种。早熟种主要包括早花芥蓝、柳叶早芥蓝、尖叶夏芥蓝1号及2号;中熟种主要包括中花芥蓝、中花13号芥蓝、福建芥蓝、荷塘芥蓝;晚熟种主要包括塘阁迟芥蓝、望岗迟芥兰、迟花芥兰。

主要价值

白花甘蓝以花薹和幼叶为食用器官,质地脆嫩,清爽可口,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白花甘蓝含有维生素C,能够增强人的免疫功能,促进钙、铁的吸收;白花甘蓝还富含蛋白质,含量高达22.80mg·g-1,能够帮助调节人体内分泌、维持新陈代谢等;白花甘蓝中的类胡萝卜素能够保护视力、防治白内障、抗癌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白花甘蓝含有几碱,能通过刺激味觉神经从而增加食欲;白花甘蓝含大量膳食纤维,可促进肠胃消化,防止便秘;白花甘蓝还含有金鸡纳霜,能够抑制体温中枢过度兴奋,从而起到消暑解热的功效。《中华本草》中有记载,白花甘蓝全株可入药。味甘、辛,性凉。有解渴利咽,顺气化痰,平喘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咽喉痛,气喘,并能预防白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