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科

更新时间:2023-11-15 15:48

芦荟科(Aloaceae Batsc)是被子植物的一科,为阿福花科的异名。此科名来自美国植物学家克朗奎斯特(A. Cronquist)于1968年在其著作《有花植物的分类和演化》中提出的系统,该书在1981年进行了修订版《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 芦荟科可以看作是百合科下一级分类单位芦荟族的提升。也可以把这个科看作百合科的异名,就象曾经把百合科里的一些多肉植物的属(也包括一些球茎植物类的属)放在Asphodelaceae 日光兰科或称独尾草科一样。

简介

单子叶植物纲首次在芦荟属植物中发现其叶内都有含晶异细胞,异细胞的大小和分布以及其晶体的类型和大小在种间也存在差别叶簇生呈莲座状或生于颈顶,但也有少数种,有10cm高的主茎,叶缘有小齿。总状花序,小花管状,红或橙色,蒴果三角状。叶长批针形成叶短宽,边缘有尖齿状刺。

分布

主要分布于南非和非洲热带地区。种类数说法不一,通常认为是300~400种。我国的海南、云南、福建、广西和广东等省也有大量的野生和栽培的斑纹芦荟,称为华芦荟。

主要特征

芦荟科叶多肉植物属主要特征是为:多年生草本或木本,肉质,总状花序顶生,花被管状,产地为非洲阿拉伯地区。芦荟科的各属是单子叶植物发展成为高度虫媒植物的进化类型。芦荟科的独立也并不是百合科多肉植物的完结,在观赏园艺上仍然有很多多肉植物包含在百合科和风信子科内。

下级分类

阿福花亚科 Asphodeloideae

黄脂木亚科 Xanthorrhoeoideae

萱草亚科 Hemerocallidoideae

种植注意

土质

喜欢生长在排水性能良好,不易板结的疏松土质中。一般的土壤中可掺些沙砾灰渣,如能加入腐叶草灰等更好。排水透气性不良的土质会造成根部呼吸受阻,烂根坏死,但过多沙质的土壤往往造成水分和养分的流失,使芦荟的生长不良。

温度

芦荟怕寒冷。如果低于0℃,就会冻伤。在5℃左右停止生长,它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5℃~35℃,湿度为45%~85%。中国的3~10月份,大部分地区都符合这个温度。

利用大棚保温栽培将解决北方地区大面积栽种芦荟的越冬问题。

水分

芦荟和所有植物一样,需要水分,但最怕积水。在阴雨潮湿的季节或排水不好的情况下很容易叶片萎缩枝根腐烂以至死亡。

浇水

适时浇水是炎热夏季特别要注意的。芦荟喜光耐热,但在夏季温度高、降水少时也要防止干旱,适当地浇水可获得更高的产量。浇水不能过量,一般5~10天浇一次即可。到了秋季就要控制浇水,可采取喷水的方法,即使土壤比较干燥也没有关系,否则很容易烂根。

阳光

秋冬季节除了注意保暖,还要注意尽量让芦荟多见阳光。室内盆栽芦荟可以放到避风向阳的地方。如果温度较低,可以用透明的塑料袋罩住,在早上9点以后,3下午点以前进行日晒。

施肥

生长旺盛期土壤中养分不断被株体吸收,如不及时追肥就会影响芦荟生长。有机肥一般肥效慢,不能等芦荟生长受了影响后再施肥,这样就来不及了。施肥一次不宜过多,不要沾污叶片,如果沾污要用清水冲洗。

松土

种植期间要加强管理,多次松土除草,可促进土壤的通气性,加速转化土壤养分,促进根系发达,提高抗病能力,达到快速健康成长。

采摘

种植三年左右的芦荟就可采摘了。三年以上的叶子药用价值更高。采叶时一般要从植株下部开始,成熟的叶片顺热肃下,不要伤害植株,并昼保持中体完整。因芦荟叶中水分占96%以上。破损的叶体中的汁液流出,对其营养是个损失。另外破损的叶子也不易保存,还会影响其它叶片存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